走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思维课堂构建与实践

2022-11-30 12:17四川赵岚昕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观点深度思维

四川 赵岚昕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更加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为了适应信息时代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特点,满足育人要求,构建“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三新”),从厘清两个概念、思维课堂构建模型、思维课堂操作流程三个方面,谈谈走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思维课堂构建策略。

一、厘清两个概念

1.深度学习

田慧生老师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提到,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意义的学习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这个解释揭示了深度学习的学习过程与深度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三新”背景下,走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不仅要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还需要在获得学习意义、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设置任务驱动,形成评价机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相宜的学习动机刺激下,延续学习激情,获得认知并形成认识世界、探究世界本质的思维能力。

本文所提出的深度学习,就是契合《课程标准》精神,依托高中新教材,构建语文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中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习进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思考与探究等言语活动中,探寻语言传达的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并在阐释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从而获得语文学科的学习意义。

2.思维课堂

思维课堂在“三新”背景下,顺应信息时代的育人要求,以发展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师生课堂言语双边活动为途径,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持续深入学习,形成学科思维方式、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品质,从而获得学习意义,师生实现自我效能感。

二、构建思维课堂模型

思维课堂模型是以践行课标精神、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素养的新式课堂,由思维目标、动力机制、课堂操作流程、评价机制四个要素组成;并以语文学科思维确定思维目标,以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实现自我效能感为动力机制,以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式确定课堂操作流程,建立评价机制促进改进与提升的课堂结构模式。

思维课堂模型

构建思维课堂必须要有清晰的学科思维发展目标,而《课程标准》提到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时,清晰地描述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其内涵可以阐释为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直觉和灵感,能展开联想与想象发展,能通过实证与推理,在思辨中获得新发现。

课堂的主客体双方都需要在课堂双边行为中获得学习意义是课堂内在动力驱动机制。课堂主体——学生,在持续、深入的学习任务驱动中进行深度学习获得新知并发生变化,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在思维课堂中与学生共生共长,从而获得专业的提升。

思维课堂需立足“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触动点、发展点设计学习任务,以适宜的学习模式开展学习活动。构建学习模式需要立足思维方式、丰富课堂组织形式、重视实践反馈。

思维课堂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由内隐转向外显的过程,比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表现与思维能力达到的层级表现,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反馈,并根据评价反馈优化学习计划。

三、走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思维课堂实践

(一)明确《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思维、学业质量水平等方面的相关表述

关于学科思维的描述学业质量水平关于学科思维的描述学习任务群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当代文化参与文学阅读与写作

(二)梳理学习单元相关信息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课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劝学》(《荀子》)、《师说》(韩愈)、《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拿来主义》(鲁迅)、《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

(三)明确思维目标

1.筛选、梳理、整合文中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形成符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之道”。

2.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作者评说事件和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对不同文本的观点进行分析、质疑,同时能多元解读。

3.学习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论证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4.围绕“学习之道”展开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四)制定评价标准

1.通过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梳理作者观点,能区分事实观点,能准确捕捉中心论点;能明确说理对象与写作立场;能厘清文章的说理结构,演绎论证逻辑。

2.表达和阐述观点时要准确,语言流畅,用词得当;有针对性;说理有层次性;能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批驳观点有理有据。辩论时能抓住对方要害进行批驳,符合驳论的逻辑思路,能体现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层次性、深刻性;辩论双方互相尊重,能理性、礼貌表达,举止大方得体。

(五)构建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文本,探究作者说理的对象和立场,梳理作者观点,挖掘说理的背景或针对的现实问题,完成表格后交流展示。

文章中心论点说理对象写作立场现实问题或背景说理思维《劝学》学不可以已君子劝勉学习懈怠惫懒浮躁者建设性《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士大夫之族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批判性《反对党八股(节选)》批判党八股罪状,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党内不正之风者(不良文风者)批判和倡导根据地生存艰难,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教主义严重批判性和建设性《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错误态度者批判和倡导全盘否定或西化批判性和建设性

评价标准:能区分观点,能把握作者立场、针对的现实问题与说理对象。

2.学习任务二

厘清四篇文章的说理结构,演绎论证逻辑,理解说理思路和说理方法。每篇文章要完成由篇章到段落的两级划分,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师说》为例:

评价标准:能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段落的结构层次,能区分展开论述过程中的两种方式(立论与驳论)及其主次,能准确判断论证的方法。能总结驳论的论证思路。如《反对党八股(节选)》驳论的论证思路为树靶子—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方法。

3.学习任务三

摘抄本单元课文中谈“学习之道”的名言警句,联系学习生活实际,针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进行批驳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针对问题或不良现象确定观点及批驳的对象批驳的角度批驳说理的思维提出建议

评价标准:能清楚概括问题表现,聚焦问题核心,并能确定论述针对的对象,问题阐释清楚,挖掘现象的本质,能概括根本原因,分析透彻,自己的观点或主张鲜明准确,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

总之,思维课堂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师生双方在构建的言语活动情境中将隐性的思维活动外显,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表现评价量化,及时调整策略,促使学习活动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助力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思维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观点深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观点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