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记录片“China·瓷”之陶瓷故事讲述*

2022-12-06 22:02邓宏春马月华
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制瓷青花瓷景德镇

邓宏春 马月华

(1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2 浮梁县湘湖镇中心小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记录片被称为“一个国家的相册”,是记录和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璀璨明珠的陶瓷文化,受到人们热烈和广泛的关注,涌现出了大量陶瓷题材记录片,如《China·瓷》、《瓷路》、《手造中国》、《景德镇》、《匠心冶陶——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笔者以《China·瓷》为例,探讨其陶瓷故事讲述的内容、方式与深刻启示,同时指出该片在国际传播中的不足之处,以期为制作出更好的陶瓷题材记录片提供借鉴。

1 记录片《China·瓷》概览

《China·瓷》的总导演徐欢曾写道,中国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作为世界全球化起始期第一件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商品,其历史从来没有用纪录片的形式去探寻过。2012年是中英建交40周年,同时也是伦敦奥运年,在这一特殊契机下,为了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中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V&A)博物馆共同拍摄制作了《China·瓷》,并于2012年12 月4 日和5 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十点半《魅力中国》栏目首播,尔后又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在CCTV-1和CCTV-9频道复播,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该记录片的名字英文和中文结合,一语双关、新颖别致,暗含了瓷器作为文化使者将中国与世界相联的陶瓷故事主题,至今在哔哩哔哩和优酷视频等网络平台上仍有较高的点击观看率。

2 全球视野下《China·瓷》之陶瓷故事讲述

《China·瓷》分为上下两集,每集约50 min,分别讲述了作为外销瓷的中国青花瓷在明清之际的寰球贸易之旅,以及欧洲各国对中国瓷器的痴迷和为获得制瓷奥秘而展开的狂热探索。本片摆脱了以往陶瓷记录片聚焦中国制瓷历史和工艺的局限,将视野放眼全球,以大量国外博物馆瓷器实物和世界历史事件为脉络,同时采访众多国内外瓷器专家,将陶瓷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作为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中国瓷器是如何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交往史。

2.1 青花瓷的寰球之旅

上集的陶瓷故事讲述逻辑性非常强,一环扣一环,让观众充满兴趣。故事从中国广东上川岛的花碗坪说起,这个动听的名字来源于16世纪率先登陆中国的葡萄牙船队运输青花瓷途中留下的碎片,既而把观众的视线带到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因为从花碗坪出发而没有损坏的中国瓷器大都收藏在这里,这两座博物馆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瓷之韵”中国外销瓷展览,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参展的青花瓷,“这些瓷器将踏上它们来时的旅程,重温回乡的激情。”镜头很自然地切换到中国瓷都景德镇,这里的陶瓷贸易依然繁盛,而16~18世纪共有3亿多件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登陆,它的销售遍及全球三分之二的大陆,无止境的需求催生了全球瓷器贸易。镜头再次回到正在举行的“瓷之韵”外销瓷展览,这些精美瓷器让人们看到了三百年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于是解说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瓷器如何从中国独有独享的创造成为遍布全球的产品,在那个充满闭塞阻隔的时代,它又怎样畅游着世界?”随后,故事回溯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俘获载满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圣卡塔林那号”,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瓷器获纯利五百万盾的冒险经历,正是这次获利颇丰的冒险促使欧洲君主和商人将发财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投向了景德镇。镜头随即切换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师陈立创作的青花瓷作品,他讲到青花装饰其实是各种外来元素杂糅催生的。大英博物馆研究员霍吉淑和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随后讲述了元朝时期中国与中东的贸易互动,元朝政府大力推动对外贸易,钴蓝料从八千里外的波斯运往中国,随后为伊斯兰顾客生产的大宗青花瓷销往中东市场,青花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产品。而从中东传入欧洲的中国青花瓷,激励着万里之外的欧洲人尝试着探险,希望能够亲自到达传说中富有的东方。解说者再次抛出一个充满悬念的话题:“当欧洲的风帆真的踏浪而来,又会与青花瓷发生怎样的相遇?”镜头切换到德国夏洛特堡宫,这里有一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三世的瓷屋,各种精美的青花瓷激励着欧洲人扬帆远航。故事随后进入1514年,葡萄牙人科尔沙利率先带领船队到达广东上川岛,开始订购青花瓷。1542年,葡萄牙贵族和航海家安东尼奥·贝秀多到达中国,委托中间人在景德镇定制了一件带有贝秀多家族盾形纹章的青花执壶。而西班牙人也开辟了航线抵达中国,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也在景德镇定制一件带有西班牙王室徽章的香客瓶。随后镜头切换到肯尼亚马林迪明代青花瓷遗址。秦大树教授解释说,中国的瓷器贸易不是单向贸易,而是全球性质的,非洲市场也是全球瓷器贸易链形成时的重要一环。后来,荷兰成为海上霸主,把欧洲的需求带回中国,打开了欧洲市场,完成了瓷器从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过渡。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林业强教授展示了收藏的荷兰定制的一件克拉克瓷,并说从1604~1657年大约300万件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进入欧洲普通市民家庭。景德镇陶工按照欧洲顾客的要求,生产出了汤盆、盖盅、色拉碟、咖啡壶、马克杯等西方制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欧式双颈油醋调味瓶。随后,故事主题切换到法国人殷弘绪对景德镇瓷器生产工序的描述,并介绍了同样成熟的瓷器包装和运输体系。到了清朝时期,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主,1694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为了缅怀去世的妻子玛丽二世,在伦敦汉姆普顿宫殿摆放了大量青花瓷,带动了英国收藏中国瓷器的风尚。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广州一口通商,之后出现了中英瓷器贸易盛况。综观该集记录片,瓷器故事环环相扣、妙趣横生,为我们呈现了青花瓷在元、明、清时期从中东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非洲的全球贸易之旅,展示了中国青花瓷在世界范围内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启示我们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国瓷器文化才能受到世界的认可。

2.2 欧洲各国为瓷疯狂

下集陶瓷故事侧重于讲述欧洲各国对中国瓷器的痴迷以及自主制瓷的漫长探索。该集一开始,英国伦敦诺丁山80岁瓷器店店主莫里斯·汉姆出场,他从1967年开始就一直从事瓷器销售工作,对中国瓷器赞不绝口。随后大英博物馆研究员艾琳·道森和霍淑吉,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研究员希拉里·扬和孟露夏分别讲述了从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此外,解说者还引用了诗人约翰·盖伊的诗,来表明欧洲女性对瓷器的爱慕:“瓷器,就是点亮她灵魂的热情,一尊杯,一个盘,一片碟,一只碗就能使她心中充满希冀,就能点燃她的欢欣或者打碎她许久的宁静。”18世纪,景德镇是全球最大陶瓷生产基地,1722年~1747年,法国从中国进口了300万件瓷器,丹麦进口了1 000万件瓷器,而英国进口了约2 500~3 000万件瓷器,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欧洲人却对制瓷秘密一无所知,这种受控的局面犹如梦魇般折磨着欧洲人,促使他们开始了自主制瓷的艰难探索。16世纪初,欧洲人尝试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材料制作瓷器,如贝壳、鱼肉、蛋壳,甚至还有牛粪和马便,均已失败告终。直到16世纪末,意大利弗朗西斯科一世·德·美第奇用粘土和草烧制出了一件看起来类似瓷器的青花盘,但不久去世了,破解中国制瓷秘密的曙光也因此戛然而止。

到了17 世纪,荷兰代尔夫特也曾仿制景德镇瓷器,但他们烧制出的器皿依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1698年,法国派遣传教士殷弘绪到景德镇传教,目的是打探制瓷秘密,他在景德镇侨居7年,终于获得景德镇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制瓷配方,并于1712年写了一封长信回国。同时期的德国皇帝奥古斯都曾用四队禁卫军作为代价换取12个中国青花瓷瓶,他也迫切地想要知道制瓷的奥秘,于是建立了实验室,并把炼金师约翰·伯特格尔囚禁起来研制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约翰·伯特格尔终于烧制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件真正的瓷器,但直到去世他也没能获得自由,他有幸成为瓷的发现者,却也不幸沦为瓷的囚犯。在初具制瓷能力后,欧洲各国开始了自主创新,生产出更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瓷器,如法国瓷都利摩日、德国瓷都梅森、英国瓷都斯托克纷纷崛起。

至18世纪末,为了保护本国的瓷器生产,欧洲各国对来自中国的瓷器征收高额关税,中国瓷器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欧洲制瓷业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成熟,也在创造性的发展中强大,终于开始向瓷器的源头下手,将之遏制切断。179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止了向中国进口瓷器,而随着晚清国力的衰微,中国瓷器逐渐丧失了优势,中国在世界上延续了近1700年的瓷器话语权也日渐微弱。在该片中有一个细节给我们以强烈的警醒,1758年英国人生产的瓷盘上,一个中国人正满脸疑惑地指着一个刻有英文鲍氏的青花瓷瓶。鲍氏是英国的一家瓷厂。英国人用这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与中国青花瓷一较高下的决心。以史为鉴,今天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中国陶瓷文化自信,但也必须常怀危机意识,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中国陶瓷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努力创新,增强瓷器产品竞争力,才能重塑瓷器母国的辉煌,重拾国际陶瓷的话语权。

3 《China·瓷》之不足

《China·瓷》突破了以往陶瓷题材记录片重点讲述陶瓷工艺的局限,将目光放眼全球,呈现了作为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中国外销瓷将中国与世界相联、深刻改变和影响人类文明的恢弘历史图景。该片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拍,摄制组是中、英、法和伊朗组成的国际团队,拍摄取景地遍及中国、英国、荷兰、法国、德国、肯尼亚等国家的多个城市,片中也有一些国外博物馆的研究员或瓷器店主用外语接受采访,向观众述说着瓷器的故事,的确带给观众一个全球化的宏大叙事背景,令人感叹中国瓷器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但综观全片,制作者心目中的观众仍是中国人,并没有将外国观众清晰地考虑和包括进来,因为片中接受采访的外国人的话虽然是外语原声,但都配上了中文字幕,而该片解说员的中文解说词并没有配上成英文字幕。因此,该记录片更多的是在国内观众中播放,对不太了解中国瓷器外销历史的中国观众具有知识普及的作用,而外国观众观看此片,则会有一些语言理解障碍,如果该片在国外媒体传播,传播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陶瓷题材记录片也需要具备国际传播的广阔视野,树立国外受众意识,在叙述主题、拍摄内容、叙述技巧、双语字幕等方面下功夫,以国外观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讲述好中国陶瓷故事,增强中国陶瓷文化软实力。

4 结语

《China·瓷》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陶瓷题材类记录片,该片采用中英合拍的方式,将视野放眼全球,以大量国内外博物馆瓷器实物、人物采访和历史事件为素材,为观众勾勒出元明清时期以中国外销瓷为纽带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宏大图景,是以纪录片讲述陶瓷故事、传播陶瓷文化的有效尝试。但该片也存在着缺乏国外受众意识、国际传播效果不佳的缺憾。为此,在今后的陶瓷题材记录片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意识,了解国外受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特定需求,练就讲述精彩陶瓷故事的本领,助推中国陶瓷文化在世界重现辉煌。

猜你喜欢
制瓷青花瓷景德镇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纯净的青花瓷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