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

2022-12-06 22:02贺成成
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礼俗制瓷景德镇

贺成成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0)

如果谈论礼俗,要从一开始就把握好什么是礼俗。通常所谈论的礼俗实际上是礼仪和习俗,它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但两者并非一朝之意。清代的孙诒让指出:“礼俗当分两事,礼为吉凶之礼……俗为土地之习。”所谓的礼其实就是典章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1]。然而,传统意义上则是这样的,礼主要适用贵族社会的所有原则,无论它有多完整,与大多数普通人没有直接关系。

礼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礼”观念与“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同时,礼俗文化应运而生。在以地理为主体的古代地方社会中,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2]。在《孝经》中就曾指出“礼不下庶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当一部分仪式逐渐成为普通人的行为准则。

1 景德镇陶瓷礼俗概况

1.1 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的人伦尺度

作为一种伦理义务的表现方式,儒家的仁义思想渗透到陶瓷礼俗之中,体现了景德镇陶瓷所倡导的人伦责任。礼在儒家思想及其社会制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政治的角度规定了帝王贵族对平民百姓的社会地位,并使其等级化,形成了所谓的“君、臣、父、子”,《考工记》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职。除了王公、士大夫外,百工与商旅、农夫等又被称作“四民”,居于社会的底层。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规则、礼仪和习俗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的,并以此适应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黄成在《髹饰录 乾集》中记“楷法第二”,扬明注:“法者,制作之理也……列示焉”。“法”是制作漆器的“理”,“楷法”指漆工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

《考工记》曰:“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说明了陶瓷工匠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说明了陶瓷工匠必然地被置于人伦尺度之中,也必须遵循各种规章制度。在生活世界里,礼俗与行为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礼俗渗透在人们的行为当中;另一方面,所有的行为都打上了礼俗的烙印[3]。

1.2 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的人文规范

礼俗与百姓的平常生活如此融洽,以至陶瓷工人们变得熟悉和习惯。礼俗是关于人的感情,并不是冷酷的教条,而是可以灵活应用于人际关系(包括人类情感)的原则和习俗;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上,对景德镇当地的群众的社会作风有所规定。

为了维护同行利益,景德镇的贸易规则既详细又严格。其中一些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而另一些则口头商定并由公约确立。这些礼俗文化的规则在瓷业生产和经营中几乎全部浸润其中,如制坯行业的“写车簿”和“知四肉”,制匣钵行业的“吃新江”,烧窑行业的“马吃砖”等。对违反行规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处罚方式主要有批评训斥,“吃泡茶”、“剁草鞋”、“打派头”或“踩窑”绳挞、械斗等[4]。

在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中,制瓷行业的规则要求在制瓷行业每个工作的码头(岗位)或陶瓷车或工作区(拉坯的场所)旁边有几个箱子作为个人工具箱,没有经过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打开工具箱。湿坯和素坯储藏室的上层是工人的集体住所,未经允许不能睡在别人的床上,更不用说检查别人的床上用品,否则这两种行为都被视为盗窃。因此,人们在礼俗上的交流可以被视为情感联系和调节。

1.3 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的信仰与崇拜

信仰和崇拜在景德镇制瓷行业非常突出,景德镇的制瓷行业在生产与贸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灵信仰体系。第一种是以天后娘娘和高岭瓷土神为代表的自然崇拜。第二种形式以赵慨为首,后续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唐英和杜重远等人的敬业崇拜。第三种形式以童宾蒋、知四、知四肉和郑子木等英雄人物崇拜。这3种表现形式的帮派常态化或不规范性地举行兼备本土特征的祭神仪式和祈福活动,如“暖窑神”等。

2 景德镇陶瓷礼俗的地域文化特征

2.1 地域性

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山区环抱的典型盆地构造,昌江是景德镇古代唯一的通道。这独具一格的地理特征为景德镇陶瓷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缘。相对于沿海城市的开放化环境,景德镇地处封闭的环山地理环境,使景德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对影响微乎其微,受战争影响较小,陶瓷生产得以继续。另外,矿物质资源的丰富保障了陶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由于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上风,景德镇从五代起就开始小规模生产瓷器,景德镇的陶瓷礼俗也就从五代开始。

宋代景德镇以其深湛的青白瓷制造工艺而别树一帜,晶莹如玉、引领天下,成了中国宋代青白瓷窑系中最显赫的象征,这时景德镇陶瓷礼俗已具雏形。早在唐代,茶俗文化就盛行,浮梁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白居易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绘了这一地区茶叶贸易的盛况。宋代浮梁茶铺林立、茶商云集,茶叶市场繁荣,制茶技艺日益精湛。人们在饮茶时先将茶饼放入茶具中以沸水泡开,然后喝掉其汁,最后将茶末和佐料一道吃掉,这在宋代是一种风尚,在文人和官僚中广受欢迎。

人们斗茶时,不仅要比较自己茶的色、香、味,还要弄清楚哪种茶具最精致。景德镇青白瓷茶具洁白如玉、纯净无瑕,素有“玲珑玉”之称。它是当时最顶级的斗茶用具之一,也是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元代,全国各地的著名的窑场大都逐渐衰落,如钧窑、汝窑等北方窑口,但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却突飞猛进,占据了垄断地位。浮梁瓷局的成立,为景德镇官窑制度的开创了滥觞,继而奠定了景德镇陶瓷的礼俗文化完整的形成。

“二元配方法”的发明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青花、釉里红以及红绿彩的成功烧制,开启了面向全世界彩瓷工艺的新时代。元代的瓷器成就,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的繁荣和瓷都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礼俗。

早在元代,景德镇就设立了惟一为王公贵族专门服务的制瓷部门——浮梁瓷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进一步将其规范化,并将其用于国家生产和规划。烧制瓷器的地方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御窑厂,从练泥、注浆、拉坯、印坯、修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等30多种工艺流程都有所涉及。各种宫廷、外交和礼品瓷器都是专门为王室烧制的。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王公贵族陶瓷厂的成立是一件大事。御窑厂的服务人员达到2 000人以上,一度达到了整个陶瓷史制瓷业的巅峰时期,从而也带动了礼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明代经过元代的过渡,景德镇在陶瓷工业技术上造就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明代中期,宫廷瓷器和高品质瓷器几乎都是景德镇生产的。明代景德镇在发扬不拘泥形式、弘扬生产方面的同时,还吸收了北方各个名窑,如模仿钧窑乳浊釉、汝窑的天青釉色等,也吸收了南方诸多窑口的精巧的制作工艺流程,进一步吸取转化了外来窑口的精髓。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创造了新品种和新装饰。吸取的这些成果继而转变成创新,不仅决定了景德镇陶瓷在明代全国瓷业中的地位,而且在各个时代都熠熠生辉,继而奠定了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的形成的基础。

清代景德镇中国陶瓷行业,充分展示“瓷器之都”的独特魅力,如果清朝瓷器分为两个时期,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为第一时期;嘉庆以后是清朝瓷器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嘉庆到宣统的一百余年是中国瓷器的衰落时期。

景德镇陶瓷在清初,由于“官搭民烧”、“督陶官”、“御窑厂”等制度的实行,瓷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景德镇陶瓷乡亲会、行会应运而生,地方行会发展迅速,各种贸易规则也在增加,一些祭祀活动很受欢迎,中秋节烧太平窑的习俗应运而生。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体系已构筑成功。

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景德镇陶瓷产业面临着战争的潜在威胁。尽管皇家裕窑厂没有停止制瓷,但是显然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影响。在道光二十年前后烧制的瓷器在质量上有明显的差别。在陶瓷造型或釉彩制作上,存在着马虎风格。几千年来名窑停滞不前、趋于衰落,生产过程仍沿用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陶瓷制造业不断推进陶瓷产业化、生产机械化,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并近乎灭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景德镇的传统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这种剧烈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适应性。不但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当下各种固定变革的形势,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巨变中独特的戏剧性变化。景德镇制瓷的各行各业正感受着礼俗文化的新认识和融合,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生活环境。当然,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日益改善,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也在持续注入全新的内容。

2.2 阶级性与封建性

礼俗影响着景德镇陶工以及各阶层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母系社会到新石器时期,直到五代之后,不同朝代的不同统治者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权利,就非常重视用礼仪向人民灌输思想。这些皇权贵族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立场,显示出自身的优越,往往采取国家规定的手段、法律的强制性措施,把礼俗作为一个阶级。例如在明朝的礼制下,皇帝、王子、知府和大乘国王都有资格使用五爪龙图案,但除皇帝外,其他人不得擅自生产和使用龙图案器皿;官方和民众禁止使用龙图案。

2.3 传承性与民族性

礼俗在景德镇的小社会上流传已久。不能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在历史的道路上,而是代代相传。虽然说某些王朝的某种民俗文化会在短时间内泯没,但是碰到相宜的“土壤和环境”,这些令人记忆深刻的礼俗与民俗就会复活,生命力非常强。这些景德镇陶瓷礼俗一代又一代传承。总而言之,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陶工们的生活在改善,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也在涌现全新的实质内容。

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构筑了渊博的文化传统,也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礼俗。总之,在我们国家56个民族之间,同样的礼俗在不同的区域会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征。例如红色是尊贵的代表,只有古代地位显赫的官员才有资格穿红色的官服;红色也代表喜庆,而到了民间,人们结婚、过年的春联才为红色。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红色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红色又被称为国色,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颜色。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变得开放起来,礼俗思想文化的交互与沟通已经趋于一种常态,景德镇陶瓷礼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共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范围也在扩大,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步彼此融合,而陶瓷礼俗文化不再有显著差异,空间范围逐渐指向区域化、差异化、国家化以及民族化。礼俗文化的出现是文化全民化对景德镇陶瓷影响的结果,全民化是讨论景德镇陶瓷地域性的背景。在当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对待传统礼俗文化的态度上,提倡要用批判的眼光,不能过于保守、拒绝交流,也不能完全吸收甚至抛弃传统礼俗文化。

猜你喜欢
礼俗制瓷景德镇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非遗视域下山西礼俗音乐探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Contents and Abstracts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