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2022-12-13 08:21马斯琪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死胎病猪猪场

马斯琪

(富裕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富裕 1612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以母猪的生殖障碍和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以及所产生免疫抑制为特征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养猪业也时有发生,对养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大。该病的主要特点是母猪极容易流产,仔猪出生后呼吸极度困难,死胎率和哺乳仔猪的病死率都非常高。

1 流行特点

到目前为止,该病仅限猪感染,还没有见到其他家畜感染此病的报道。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仔猪均可感染该病,但感染最多的还是母猪和4周龄以内的仔猪。据调查分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该病毒基本都是通过所分泌的鼻涕、排出的粪便以及尿液等物,通过空气的流通传染给正常的健康猪。除此之外,被病毒污染的用具、饲料、运输工具、垫草以及整个的猪场环境,都会成为本病的传播途径。而饲养管理方面也不例外,高温、高湿、低温寒冷、猪饲养密度过大、卫生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粪便污物清理不及时和彻底、消毒工作不到位等等,都会导致该病的传播蔓延。另外,据有关报道,禽类、啮齿动物、也包括野生动物,都会传播本病。统计表明,仅仔猪的发病率就可达75%~85%,其中病死率在30%~45%。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母猪一般为5~8d,仔猪为3~5d。但也有所不同,如在自然感染条件下,通常为2周左右,病程4~5周,极少部分可达7~10周。患病母猪的表现是食欲减退外加流产、早产、死胎或木乃伊胎。而后期母猪不容易配上种,返情率可达85%以上。患病公猪的表现则是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从而失去配种能力。育肥猪的表现为呼吸困难,不时咳嗽,两耳、腹部及尾根出现深紫色斑块。而仔猪除了食欲减退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难,外观看精神萎靡,背毛蓬松散乱,运动共济失调。之所以被称为蓝耳病,就是因为患病猪的耳尖和耳根部发绀,呈现蓝紫颜色。还有病猪的四肢、尾根和外阴有出血点;眼睑肿胀,结膜发炎,后肢麻痹,身体脱水,极度消瘦,最终导致身体器官衰竭而死。有部分早产的仔猪刚出生就已经死亡,即使没死也是体质非常虚弱,如再发生腹泻,几天之内就会死亡。

3 病理变化

母猪剖检可见肺水肿、肾盂肾炎及膀胱炎。观察死胎或出生后短时间内就死亡的仔猪,其整个头部水肿,几乎包括所有部位,颌下淋巴结及肠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出血样斑块,扁桃体也呈水肿并伴弥漫性出血。胸部腹腔内积有大量的深红色积液。肺部表层散布很多灰黑色小米粒大小的病灶。肝脏也见肿大,颜色深浅不一,质地脆弱,胆汁呈黄色的粘稠状。小肠粘膜充血。脑膜充血,在侧脑室伴有较多的出血点。育肥猪也可见肺炎、肺水肿和胸膜炎等病理变化。

4 诊断与鉴别

根据本病的流行状况、临床症状,如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双耳呈蓝紫色及腹泻等,再加之病理剖检变化,便可初步确诊。有条件的可采取病料做病原体检查,以确诊。采集病猪血清、血浆、扁桃体、脾脏、肝脏精液、死胎儿、新生胎儿肺等,无菌处理后接种猪肺巨噬细胞,培养2~4d后,待细胞圆缩、聚集、脱落后,实施病毒鉴定。在血清学检查上,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培养试验等检测该病,准确率很高。另外,还须注意鉴别诊断。确诊本病时,要注意应与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肺炎、猪布氏杆菌病、猪流产、猪伪狂犬病等加以区分,避免因误诊导致延误治疗。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病的养猪场,要采取断然措施加以严密的封控,决不允许该猪场的猪向外调运,同时对该猪场实施全面的管控。对没有染病的猪场,严格执行兽医卫生管理制度,始终保持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定期对舍栏、地面、工具、运输车辆、工作服等全面消杀处理。尽量杜绝外来人员进入猪舍,尤其是严禁疫情之地的人员。对必须从外地购进的猪,至少应检疫后隔离10周,并定期注射疫苗。

5.2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猪繁殖呼吸综合症疫苗。在仔猪出生4周后,每头肌肉或皮下注射2mL。母猪在配种前6~8d进行第一次免疫,每头肌肉或皮下注射4mL,间隔3周后再实施第2次,然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公猪在配种前2~2.5月内开始首次免疫,方法和次数同母猪基本一致。对育肥猪,屠宰上市前4周不得注射该疫苗。

6 药物治疗

到目前为止,对本病还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仅是采用对症治疗的技术措施。为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可选择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对其治疗。

猜你喜欢
死胎病猪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病猪喂药有办法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