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习得汉语单字调的偏误分析
——以云南瑞丽缅籍来华务工人员为例

2022-12-14 07:17庞仙赵小兵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阴平阳平基频

庞仙,赵小兵

(中央民族大学:a.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b.信息工程学院,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北京 100081)

云南瑞丽市作为国家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及中缅最大陆路贸易口岸,吸引了大量的缅籍人员入境务工、商贸、居留等活动。中缅边境流动促进双方经济文化发展,中缅深入交流引发了对缅汉双语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缅甸是多民族国家,缅籍入境务工人员的从事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珠宝加工和销售、木材加工、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企业前期调查[1]获悉,缅籍务工人员教育背景复杂,初中学历居多;青壮年为主;汉语水平与是否系统学习过汉语有关;学习汉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就同一行业比较,汉语掌握程度高的缅籍务工人员的收入往往高于不懂汉语或仅懂少量汉语的缅籍务工人员。结合缅籍务工人员习得汉语追踪材料,通过汉语学习具备汉语交流能力,或由流水线工人升迁至流水线线长及其他管理层岗位;或更换了更好的工作,收入随之提高。汉语作为中缅边境地区国际交流通用语,可以帮助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有效转换,有利于流动人口在迁入地获取工作机会[2]。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缅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两者同是有声调的语言,但语音系统存在差异,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即高平调55、中升调35、降升调214、全降调51;缅语也有4个声调,即高平调55、低平调11、高降调53、短促调44。汉语和缅语都有高平调,缅语降调没有像汉语降调低,缅语中没有升调和曲折调。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教学非常重要。声调是汉语的最显著特征,汉语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教学是汉语语音教学的重难点,声调习得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汉语的主要难点之一。林焘认为,“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3]刘复《四声实验录》中首次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北京在内的12种汉语方言的声调,得出基频决定声调高低的结论,揭示出声调的音高实质[4]。本文研究对象是在瑞丽市务工的缅籍人员,以声学实验为主,辅助感知实验,探讨汉语声调习得的偏误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缅籍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研究概况

通过知网(CNKI)检索,梳理出目前专门研究缅籍汉语声调习得的研究文献。李晶晶以5男5女共10位缅甸东枝中级汉语水平的缅甸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汉语单字调的调型、调域、调值、时长和双字调的调型、调值,并与汉语普通话相关数据对比,认为汉语声调习得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是阳平调和上升调混淆,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5]。漆玉平、王茂林以10位中高级阶段的缅籍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听辨测试和声学实验法研究汉语双音节声调,听辨测试发现上声调主要与阳平混淆的偏误现象,与中国发音人比较,从调型、调域、调值、调长等四个方面归纳发音偏误特征,并提出加大音域训练和加强定调练习等教学建议[6]。李雪普在华、在缅甸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前中后期三部分,从时长、调型、调域、调值等四方面实验分析汉语单字调、中介语单字调,并辅助听辨实验,把学习过程看作动态过程,验证教学建议的合理性,认为教学干预后的缅甸学生对汉语声调掌握得更好[7]。以上三篇研究文献均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声学实验,采用T值法进行基频归一化计算。其余研究文献主要在缅甸汉语语音习得研究中,涉及声调习得研究,如李元尧以50位云南籍缅北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录音调查,对声韵调的误读统计分析及对典型误读深层次分析[8]。何云佩以缅甸仰光福星孔子课堂的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声韵调的偏误现象,并提出教学对策[9]。综合研究文献可知,研究对象主要是在缅留学生和在缅学生,未发现对缅籍来华务工人员声调习得研究,其方法也主要采用声学实验,基频归一化计算采用T值法。

二、实验准备

(一)发音人

考虑发音人性别和年龄因素,选取3男3女缅籍在瑞丽务工的中青年人员,年龄在22~34岁之间,职业是一般工人。均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初次学习3个月汉语,母语是缅语,家庭内部交流使用缅语,第二语言是英语,但英语文化掌握程度不同。

(二)发音材料

发音字表排除辅音是鼻音、边音或零辅音的字,Howie认为以浊辅音和半元音开头的音节中,声调曲线同其他音节的声调曲线存在有规律性的区别,即前者有弯头,后者没有弯头,前者的弯头是预期性的调节段,弯头后面才是声调的调型段[10]。所以,声调范围不是音节中全部的带音部分,而是元音及其后面带音的部分。6位发音人的语音样本包括汉语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每个声调取7个例字,共得到6×4×7=168个语音样本(如见表1)。

表1 单字音发音字表

(三)实验过程

笔记本电脑连接外置话筒录音,录音软件使用“斐风”(Field Phone)计算机辅助语言调查分析系统,采样率44100Hz,采样精度16位,录音文件为WAV格式,录音地点在企业的一间比较安静的办公室。

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把挑选出的4个声调7组字音分别按声调合并,剪去多余的音,并处理后首先确定一个声调时长,即声调的起点和终点,运行脚本自动提取基频,分别取0%、10%、20%、30%、40%、50%、60%、70%、80%、90%、100%时刻点的基频值,获取11个基频数据并复制粘贴至excel表,处理后计算出每个调类同一个等分点对应的基频数据和时长的平均数,采用对数z-score法(LZ法)进行基频归一化,基频归一化公式如下:

其中y=log10xi,my和sy分别是yi的平均值和标准差,my因而是原始基频值的对数几何均值[11]6。具体步骤为计算基频均值、化为对数、计算对数值的均值和标准差、LZ法归一化。按照步骤,分别得到6位发音人的归一化表,个人的归一化的物理含义就是以各自的频域作为坐标,以显现各自的各自声调在此空间中的分布,基频归一化的首先作用于把对声调的感觉描绘建立在标准化的定量描写的基础上。朱晓农学者比较六种归一化方法,得出LZ法是所有六种归一化方法中的最佳选择的结论[11]12;LZ法所求的标准分不受频域的影响,这种方法在统计学上常用来对不同质的数据进行比较,用于声调基频数据的统计时,可以进行人际比较[12],因而本文选择LZ法进行基频归一化。

三、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

(一)调型

调型从基频曲线图和归一化图分析,横坐标均为百分时刻点,基频曲线图纵坐标是基频平均值,单位是赫兹(Hz);基频归一化图是采用LZ法进行归一化后的基频,纵坐标是归一化后基频,即偏离均值的距离,单位是标准差。依据基频归一化图进行五度值转换,数字标调只是调型概念的代码[13]。从调型来看,平调从头到尾都是语言目标;升调语言目标在调尾重点处的峰点;凹调语言目标是最低的拐点(调干)和最高的终点(调尾),升调和凹调的主要区别在于拐点的位置,若拐点在20%的时长处就是升调,若拐点在40%的时长处就是凹调;降调语言目标是起点或在时长最初的5%-20%的调头与调干交界的峰点处[14]。

1.单字调F0数据的平均值

图1中6位发音人阴平调曲线大体呈现平直状态。发音人MA、MN、DY、DML、NLW频率分别在261-267Hz、261-267Hz、270-277Hz、174-184Hz、150-156Hz间,并GJD阴平调曲线较松散,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不大,前段、后段均有微微上升,频率在234-263Hz间。

图1 阴平调F0曲线图

图2中MA、MN和DY阳平调曲线是上升曲线,开端微降,再上升,频率分别在224-275Hz、227-311Hz、202-322Hz间,DML和NLW阳平曲线是上升曲线,频率分别在143-188Hz、115-139Hz间,并GJD阳平曲线是上升曲线,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先微微下降,大致呈平直状态,在70%处上升,频率在250-278Hz间。

图2 阳平调F0曲线图

图3中MA、MN、DY、DML、NLW上声调曲线是下凹曲线,频率在211-284Hz、196-300Hz、202-279Hz、153-181Hz、109-143Hz间,并GJD上声曲线先微微下降,下降幅度很小,大致处于平直状态,中段开始上升,频率是232-284Hz。

图3 上声调F0曲线图

图4中MA、MN、DY、DML、NLW、GJD去声调曲线是下降曲线,频率在232-294Hz、227-315Hz、176-332Hz、164-197Hz、124-166Hz、313-187Hz间。

图4 去声调F0曲线图

2. 单字调基频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及五度值转换

图5中发音人MA、MN、DY、DML、NLW阴平调曲线均在4度内,其中NLW阴平调曲线位于4度高点,又根据曲线的分布情况,调值记44,并GJD阴平调曲线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起点在3度,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位于0-67.2ms(20%时长前),微微上升,仍处在3度;第二部分位于67.2-269ms(20%-80%时长),开端在4度,终点在2度;第三部分位于269-336ms,在2度,微微上翘,调值记32。

图5 阴平调基频归一化图

图6 中M A 阳平调起点L Z 值-0.2 6,最低点-1.07,相差0.81,阳平调曲线起点在3度低点,开头直降后缓升,最低点在2度,30%时长处是最低点,曲线终点在4度高点,调值记324;MN起点LZ值-0.35,最低点-0.79,相差0.44,曲线起点在3度低点,开头微微下降,20%时长处缓升,终点在5度,调值记35;DY起点LZ值-0.3,最低点-0.99,相差0.26,曲线起点在2度,开头微微下降,仍在2度内,最低点在30%时长处,后上升,终点在5度,调值记25;DML起点LZ值-1.41,最低点-1.72,相差0.31,曲线起点在1度高点,开头微微降,仍处在1度,30%时长处上升,终点在4度高点,调值记14;NLW起点LZ值-0.59,最低点-1.04,相差0.45,曲线起点在2度高点,开头微降,基本处于2度内,30%时长处是最低点,终点在3度高点,调值记23;GJD起点LZ值0.2,最低点-0.07,相差0.27,曲线起点在3度高点,前60%时长缓降,幅度较小,仍位于3度,后上升,终点在4度高点,调值记334。

图6 阳平调基频归一化图

图7中发音人MA上声调起点LZ值-0.73,最低点-1.74,相差1.01,上声调曲线起点在2度,40%时长处是最低点1度,终点在5度,调值记215;MN起点LZ值-1.89,最低点-0.79,相差1.1,曲线起点在2度,40%时长处是最低点1度,后上升,终点在5度,调值记215;DY起点LZ值-0.73,最低点-1.19,相差0.89,曲线起点在3度低点,最低点2度低点,处在40%时长处,终点在4度高点,调值记324,在听感上,上声调曲折不明显;DML起点LZ值-0.65,最低点-1.06,相差0.41,曲线起点在2度,开头微微降,40%时长处是最低点,仍在2度内,终点在4度,调值记24;发音人NLW起点LZ值-1.45,最低点-0.89,相差0.56,曲线起点在2度,30%和40%时长处是最低点,在1度高点,终点在4度低点,调值记214;GJD起点LZ值-0.56,最低点-0.84,相差0.28,曲线起点在2度高点,缓降后上升,40%时长处是最低点,仍在2度,终点在5度,调值记225。

图7 上声调基频归一化图

图8中发音人MA、MN、NLW去声调曲线起点在5度,直降,终点在2度,调值记52;DY起点在5度,终点在2度,调值记51;发音人DML起点在5度,轻微抬头后缓降,终点在3度低点,调值记53;发音人GJD起点LZ值2.27,终点-2.68,直降,调值记51。

图8 去声调基频归一化图

综合分析,6位发音人五度值转换结果与汉语声调曲拱类型[15]对应(如见表2):

表2 单字调五度值与汉语声调曲拱类型

汉语阴平调具有“高、平”特征,由表2可知,阴平调值是44,对应高平拱,阴平调发生的偏误主要是音高偏低,但偏误程度不突出和不明显;阳平调的问题主要是起点音高、终点音高偏低或发成降升调,上声调的问题主要是终点音高偏高或发成升调或角拱(先平后升),阳平调、上声调发生的偏误主要是调域、调型发生了改变,偏误程度较严重;去声是高降调,发生的偏误是终点音高偏高,偏误程度不突出和不明显。总之,阴平调、去声调发生的偏误集中在音高,较易习得;阳平调、上声调发生的偏误主要在调域、调型,较难习得。

(二)调域

根据每位发音人的基频平均值,计算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域(如见表3)。

表3 调域

计算阴平调域是为了比较阴平调的平直度,调域越大,平直度越低,调域越小,平直度越高。GJD调域达到29,阴平调起伏大;DML调域是10,有起伏,但还是属于平直段,其余4位发音人调域较小,平直度高。

计算阳平调域是为了比较阳平调的上扬程度,调域越大,上扬程度越高,调域越小,上扬程度越低。从基频曲线图看出,阳平调曲线开头微降,为了方便与上声调域比较,提取起点音高、终点音高、最低点。上声调可以看作一个降调和一个升调的组合,计算上声调域分为两部分:以最低点的拐点基频值为标准,起点基频值到拐点基频值之差为第一部分,表示上声下降程度;终点基频值到拐点基频值之差为第二部分,表示上声调上升程度。结合阳平和上声调域,6位发音人阳平调域最大值120,最小值24,最小值说明阳平上扬度不够。从数据显示来看,DML、NLW、GJD阳平上扬度不够。6位发音人上声调域第一部分即下降部分,最小值6,最大值32;第二部分即上升部分,最小值28,最大值104,后段上升程度均大于前段下降程度,与阳平调域比较发现:DML、GJD的下降段降幅小,与阳平调开端的降幅相差不大,可以验证得出这2位把上声发成了升调。

计算去声调域是为了比较去声下降程度,调域越大,去声调下降程度越大,调域越小,去声调下降程度越小。去声调域最大值是156,最小值是33,最小值说明DML去声调下降程度小。

(三)时长

发音字表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有7个例字,根据praat语音分析软件得到有效时长原始数据,计算出7个字的时长平均值(如见表4)。

表4 时长(ms)

表4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时长有一定的差别,阴平调时长最大值400ms,最小值241ms;阳平时长最大值467ms,最小值233ms;上声调时长最大值454ms,最小值265ms;去声调时长最大值234ms,最小值110ms。DML和NLW的时长相比其他4位发音人较短。结合调域发现,DML和NLW的基频均值范围分别是143-197、109-166,差值分别是54、57。因此基频均值越低,时长越短,即音高越低,时长就短。从相对时长看,去声的时长最短。

从调型来看,5位发音人阴平基本处于平直状态,是高平调,1位发音人阴平调中降;4位发音人阳平调开头出现弯头,1位发音人前段呈现平调的特征,阳平和全上声调型并不相同,但在音高曲线上有相似之处,阳平调音高曲线在上升之前往往也会出现略微下降[16],1位发音人音高曲线呈现低凹的曲折特征;上声调型曲折度不够,拐点不明显,2位发音人曲折调曲线近似于升调;去声调均为高降,曲线开头微“凸”后下降。

从调域来看,发音人阴平调域较小,说明平直度较高,对于缅籍汉语学习者,阴平掌握很好;阳平上扬程度不够,通过统计数据显示发现,阳平调开头微降后上扬;上声调下降程度和上升程度不够,最低点不够低,与阳平调混淆;有的去声调域较小,说明下降度不够。

从时长来看,每个发音人阴平、阳平、去声时长差距较大,总体来说与调域、音高呈相关关系,时长对声调的影响较少,上声调时长第一部分较小时,说明前段下降程度不够;第二部分较小时,说明后段上升程度不够,这样会导致上声发不完全,时长就会短。

综上调型、调域和时长发现,阳平调和上声调易混淆,调型和调域是影响声调发音的主要因素。

四、辅助实验

听辨声调时通常采用“五度标调法”。从人耳听感判断声调,选择6位发音合作人,每人每声调7个样本,样本打乱顺序,选取3位听音合作人,共有3听音人×7个声调×6发音人,即126个声调,每位听音人写出所听到声调调类,必要时写出调值。根据听感数据,听音人能判出阴平调、去声调语音样本,判断准确率分别是95.2%、87.3%;其次是阳平调语音样本,判断准确率是73.8%,阳平调发音被判为上声调的比重最高;最后是上声调语音样本,判断准确率是19.8%,上声调发音被判为阳平调、阴平、去声,并判为阳平调的比重最高,再次验证,发音人阳平调和上声调混淆。

组织了“汉语语音听力测试”考察发音人对四个声调的感知,该测试包含单字调和双字调,根据测试结果发现发音人对汉语普通话单字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认知较好,对于上声调发音偏误,在单字调中能较好的感知,但在上声调处于双字调中前部分时不能很好地分辨出来,其原因是对上声调变调掌握的不熟练,上声调在前半部分时变调为半上或者阳上。Flege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实验表明,对于L2音位范畴的获得,知觉可能是先于发声的,即已经能够感知到一些语音对立,在发声中却没有表现出来。Flege认为,在迄今为止的 L2 语音知觉与发声关系的研究中,二者关系界定为一定程度的相关[17]64。

五、教学建议

汉语声调是汉语语音学习中很难掌握的一个部分,缅语也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汉语声调的声学空间和听觉空间具有对应关系,从单字调缅籍汉语学习者的偏误来看,阴平调和去声调比较容易掌握,阳平调和上声调较难掌握,同时上声普遍会发成阳平。可以看出,调域、调型、音高是缅籍汉语学习者产生声调偏误的主要原因。对于上声调和阳平调,在声学实验和听感实验中都出现了相混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调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通过设计范畴感知实验指出:降升调下降段的降幅和上升段的升幅对于辨认阳平调和上声调的范畴化程度有显著作用[18]。

根据声学实验结论,辅助感知实验校对,对云南瑞丽市初级阶段缅籍来华务工人员习得汉语声调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是汉语教师要充分讲解和训练声调。缅籍来华务工人员是成年人,具备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应清楚阐释声调的声学特性和生理特性,帮助学习者认识声调的本质,树立声调、音高区别的意识,再结合发声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声调感性认识,有效控制声带紧张度。陈彧[19]提出在对外汉语声调教学中引入声调关键点概念,如教师掌握稳定态和声调特征点的概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去,作为教授和纠错的重点。

二是阳平、上声对比学习。重点在上声教学和练习,上声调可以认为是“去声+阳平”,先降后升,与阳平调区分,后半部分的声调不必过于强调,避免发成阳平;区分上声和上声变调,上声调单念或在句末时读本调,而在连调时会变成“半上”或接近“阳平”。声调教学在学习汉语的整个过程中要循环复现,持续的反复强调,并在交际中巩固和提高声调发音,特别重视单字调,并逐步补充变调和语调。

三是根据学习环境、方式、态度以及语言交际因材施教。正视缅籍来华务工人员的特殊性,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平台,更高的收入以及能够在瑞丽生活更便利,根据他们的需求、特点设计学习内容;正视个体差异,每个人语言学习能力、努力程度、对声调的敏感度等不同,主要目的是能够交际。处在当地方言环境中,会受到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要讲清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借助手机等便捷设备,引导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汉语学习。

四是重视并利用声调语言经验。李利等通过初、中级汉语水平的泰语母语者和俄语母语者的声调感知判断实验发现:声调语言经验在汉语二语者声调感知中起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并没有受到汉语二语者汉语水平的显著调节[20]。缅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利用缅语母语者所具备的声调语言经验。

五是重视调域、调型在声调教学中的作用。结合五度声调调型图、手势法和唱四声法,结合汉语声调和音乐,帮助他们熟悉音高的变化过程。

猜你喜欢
阴平阳平基频
语音同一认定中音段长度对基频分析的影响
基于时域的基频感知语音分离方法∗
桥面铺装层对中小跨径桥梁基频影响分析
广西柳州寨隆镇壮语老中青三代声调归字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45000kHz基频晶体滤波器
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