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装饰艺术特征研究

2022-12-16 11:41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8期
关键词:纹饰纹样技法

余 雪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宋代是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陶瓷制作工艺水平达到空前高度。王立夫在《器物:美的思考》一书中说:“两宋宫廷用瓷器被公认为代表我国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也代表了器物审美的最高境界。”宋瓷成就不仅在于出类拔萃的造型装饰、精湛高超的工艺技法,更多表现在宋代追求古朴雅致和隽永悠长的审美趣味,凝结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完美文化基因。从这个时期尽善尽美的陶瓷器物开始,中国陶瓷史上瓷器的观赏性压倒了实用性,精神需求开始超越实用价值。宋瓷以其极高的装饰艺术成就为中国陶瓷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宋代陶瓷装饰技法

瓷器装饰是使用刻划花、贴印与剔花、施釉或彩釉结合等各种工艺技法来装饰美化瓷器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贴印或刻划花纹图案还是施以釉彩都是在装饰瓷器,宋代制瓷工艺成熟,陶瓷装饰技法已达到空前水平。下面从刻划花装饰、贴印与剔花装饰、施釉及彩釉结合装饰三种装饰技法出发分析宋代陶瓷装饰的艺术特征。

(一)刻划花装饰

刻划花是宋代陶瓷装饰技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应用十分普遍。其指的是将刻、划、剔等技法相结合,配合刻刀、竹签或铁针在陶瓷坯上进行装饰,此种技法统称为“刻划花”。“刻划花”分为“刻花”与“划花”,其中“刻花”是宋代陶瓷装饰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多见于宋代定窑烧制的瓷器中。“刻花”中的刀法分为“平口刀”“斜口刀”“针刀”与“篦刀”。“平口刀”是偏锋下笔,可以绘制出类似国画中“钉头鼠尾”的效果;“斜口刀”刻纹较深,似中锋用笔;“针刀”如国画中“铁线描”的效果,绘制线条粗细均匀,刚劲有力;“篦刀”由数根针排列制成,主要用来刻画水纹或装饰背景,营造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具体的操作技法是用刻刀在半干或已干的陶瓷坯体上刻面积较大且凹凸有致的图案花纹,修整晾干后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至成瓷。成瓷后的作品可在釉色中透出刻刀刻印的纹饰。下刀力度与刀法不同,所刻纹饰深浅不一,纹饰呈现层次丰富、立体活泼的空间效果,在釉下显得朦胧又含蓄,富有美感。“划花”则是在坯体已有绘画的基础上增加“划”的工艺,即在未干透的坯体表面纹饰上使用木刀、竹条、铁器等尖锐工具轻轻划出一些细小的、装饰性较强的图案,所制图案纹饰秀美轻盈,整体画面干净整洁又富有变化。如果“刻花”是在进行大面积装饰,那么“划花”就是一个细节塑造、锦上添花的过程。

(二)贴印与剔花装饰

“贴花”顾名思义是以瓷泥为原料,采用模具制作或捏塑制作出花纹图案、动物、人物等部分,再用泥浆将其粘连在未干燥的胎体表面,待自然风干后施釉送入窑经高温烧成瓷,成瓷后的作品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相较于平面装饰的技法更加气韵生动。

“印花”是一种古老的装饰技法,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1 000年至7 500年)。最早的印花出现在陶器中的夹砂绳纹陶,是将绳索缠绕在木棍端头在瓷器表面压印或拍打出绳纹的装饰手法。到了宋代,“印花”制作工艺也大幅提升,演变得更加华丽繁复。制瓷工匠先将花纹与纹样刻印在木制模具上,制作时将刻有纹样的模具在未干燥的坯体表面压印出花纹,此技法经常用来制作类似云雷纹、回字纹等二方连续纹样,一般装饰在盘口、瓶口或器物的肩部、足部等。“印花”图案以阳纹居多,施釉烧成后,因刻印的深浅不一多呈现出半浮雕的效果,优美雅致,极具观赏价值。

“剔花”装饰最典型的代表是宋代磁州窑的“剔花填彩”技法,艺术效果表现为黑地白花和白地黑花,有留地剔花和剔地留花两种表现形式。具体的操作技法:前者是在施釉或者施黑彩的坯体绘制好装饰纹样,后用尖锐工具沿绘制好的纹样剔除黑彩,使纹样部分露出原本的坯体颜色,再经施釉烧成后得到黑地白花的装饰效果;后者则正好相反,先在坯体上薄敷一层化妆土,在化妆土上绘制出装饰纹样,用剔刀剔出纹样以外的部分,一层纹样会以浅浮雕的形式自然凸起在坯体上,然后将凸起的纹样部分填上黑色料,薄施一层透明釉,待烧成之后黑白分明、色彩对比明显,极富装饰韵味。

(三)施釉及彩釉结合装饰

宋代陶瓷装饰中釉色工艺水平较之前也达到空前高度,我们所熟知的天青色、粉青、梅子青等就是宋代汝窑的代表色。单色釉中铁系结晶釉也是宋代陶瓷装饰中的一个突出成就,铁系结晶釉就是使用含铁量较高的釉料,经1 300℃左右氧化焰烧成后得到美丽的晶体花纹,别有一番艺术风味。其中建窑的“兔毫”与“油滴”釉色最为出众,“兔毫”釉并非纯黑色,是一种十分接近黑色的赭黑,光照下呈褐色。釉中并排呈现许多毫毛状纹理,因此得名。宋徽宗曾给出“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的论断,加上当时宋人饮茶之风盛行,兔毫盏在当时极负盛名。“油滴”釉因为此种釉色烧成后黑地上有自然散落的银灰色金属光泽小圆点,似落日余晖般闪烁光亮而得名。其金属光泽部分呈星状或花朵状,是当时黑釉装饰中较为名贵的品种。除了绚丽多彩的铁系结晶釉外还有光彩夺目的窑变花釉,钧窑的钧蓝、铜红等名贵高温窑变釉,可谓百花齐放、色彩斑斓,将宋代陶瓷装饰艺术水平推向了顶峰。

宋代彩釉结合装饰技法是现代各种釉上陶瓷彩绘的雏形,直至今日这种装饰方式仍然广为流传,分为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釉上彩绘是指在已烧制成的器物釉面上运用彩料进行绘画装饰,像今天的粉彩瓷、新彩瓷、古彩瓷等都属于釉上彩绘的范畴,绘制完成后入低温窑(约600℃至850℃)二次烧成后用手触摸表面会有凸起的效果,画面精美,细节生动,极具观赏价值。釉下彩绘是在施釉前完成彩绘,直接在素坯上使用色料进行彩绘后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制成瓷的品种。釉下彩绘的起源是唐代长沙窑的青瓷釉下褐彩瓷,是我国传统绘画应用在陶瓷装饰中的先驱。今天景德镇的青花装饰、醴陵釉下五彩都是我国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完美体现。

除以上列举的这些装饰技法外,宋代制瓷工艺中的造型法、化妆土法、裂纹釉开片装饰、冰裂纹(百圾碎、鱼子纹、金丝铁线)等巧夺天工的陶瓷装饰技法都为宋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巅峰地位添砖加瓦,使之迄今一直立于不败的地位。

二、宋代陶瓷装饰纹饰

装饰技法是装饰的主要形式,装饰纹饰是装饰的主要内容,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吉祥如意是我国古代装饰纹饰不变的主题,纹饰不仅要在形式上做到样式精美、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富有深刻的内涵与良好的寓意。下面对宋代陶瓷装饰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进行阐述。

牡丹花纹。牡丹花是我国的国花,早在宋代牡丹就被喻为富贵之花,象征着花团锦簇、和和美美。牡丹花纹几乎遍布宋代各个窑口的各种器型上。牡丹纹饰的构图形式多样,有的花叶缠绕,花朵相抱,有的一枝独秀,大气端庄。大多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构图方式上多为单独纹样或者二方连续。绘制手法也是力争写实,力求还原牡丹最真实的华丽面貌。并且在进行陶瓷装饰时都会考量是否与装饰器型相匹配,配置匀称得当,将当时时代背景、文化熏陶下产生的装饰美与造型美有机结合,体现了宋人高超的审美趣味、艺术品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莲花纹。莲花也称荷花,莲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被世人赞颂至今,在宋代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并广为歌颂。唐代诗人李白曾赋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颂莲花的高洁品格。莲花是一种带有佛教色彩的装饰纹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花已被大量应用在陶瓷装饰中。宋代各大名窑出产的瓷器中都能找到莲花纹饰,在器物上采用“刻花”手法将荷叶轮廓由深至浅地刻在装饰的中心位置,再用由疏到密的手法刻上花叶筋脉,使得花朵看起来立体丰富,也可以作为二方连续纹样装饰在盘的外缘、花瓶肩部等部位。宋代莲花纹饰幽雅别致、风骨高洁,是文人清流的象征。

花鸟纹。宋代花鸟画以其高超的写实技法与超前的审美理念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花鸟画技法趋于成熟,花鸟纹被运用在各种工艺品中,如团扇、手帕等。受宋代花鸟画影响,宋代陶瓷装饰中花鸟画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磁州窑出产的瓷枕上多用花鸟纹饰,笔法气韵生动、豪放活泼。宋代的花鸟纹装饰生活气息浓厚,颇有一番情趣。

动物纹。动物纹早在新石器时期就被广泛用作陶器的主体纹饰,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陶盆。在两晋时期的青瓷罐上也大量出现大雁纹饰。鱼纹、鹿纹、雁纹这些代表平安吉祥的传统纹饰一直广为流传,其他种类的动物纹饰也开始出现在宋代陶瓷装饰中,如用蝙蝠纹代表“福”,鹿纹代表“禄”,鹤纹表示延年益寿,鸳鸯代表爱情和谐美满等,这些都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动物纹饰。诸如此类的还有喜鹊、孔雀、蝴蝶、虎、龟、羊、马、猪等,都表明人们期望更加安定、美满的生活。

龙凤纹。在传统文化中,龙是真龙天子的化身,能给百姓带来安康和祥瑞,是可以呼风唤雨、上天入海的神话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将自己比喻为真龙天子,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所以龙纹也被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最早期的龙纹是出现在南朝晚期的青瓷龙纹,唐代以后多以捏塑、堆塑形式装饰在器物瓶口或盘踞瓶身。宋代以后龙纹开始大量出现在官窑器物中,并且造型愈发精美生动、活灵活现。龙纹一般都是作为主要装饰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在器物上,也有与其他纹饰相组合的装饰形式,但很少作为辅助纹饰。龙纹常与凤纹组合出现,寓意龙凤呈祥。

婴戏纹。婴戏,即孩童嬉闹玩耍的画面,此纹饰以孩童为主角,重点描绘孩童追逐嬉笑、攀树折花、钓鱼、蹴鞠、放纸鸢等美好生活场景。要善于抓住生动细节加以绘制,多采用单独纹样的构图形式,再以其他装饰纹样作为辅助。所绘孩童体态丰满、活泼好动、惹人欢喜。宋代婴戏纹画面笔法自然,将孩童玩闹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对孩童的关心爱护,也表达了他们对多子多福的渴望之情。

书法文字。在宋代文化兴盛的背景下,宋人的书法文字、诗词造诣也达到巅峰。各种诗词、题记、吉言开始出现在陶瓷装饰中。这种纹样装饰清新雅致,如宋代磁州窑生产的瓷枕上就常用这几种类型的文字装饰。

宋代瓷器中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主体纹饰外,还有许多辅助纹饰,如卷草纹、缠枝莲纹、云头纹、曲带纹、水波纹、蕉叶纹、回纹等。这些辅助纹饰一般装饰在器物的口、沿、边、肩、足等部位,在衬托主体的同时丰富画面,使整体画面和谐自然、生动有趣。

三、宋代陶瓷装饰艺术特征总结

宋代陶瓷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人审美意趣提高以及走在时代前端的制瓷工艺水平影响,创作出大批精美细腻又极具形式美感的陶瓷艺术作品,为我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现代陶艺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其装饰艺术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恬淡高洁的釉色美

宋代作为中国陶瓷制作与生产的黄金时期,在釉色审美上受当时尚文风气的影响,开创了陶瓷釉色美学新篇章。宋代陶瓷釉色温润如玉、古雅质朴,其中以汝窑烧造的青瓷最负盛名,是中国青瓷制作的巅峰,釉色中流淌着素雅恬淡之美。这一时期受道家思想影响,文人雅士崇尚淡泊名利、质朴含蓄的审美意趣,而青瓷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折射出一种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宋代定窑烧制出的白瓷,色白如纸、莹润如玉,被当作北宋贡瓷闻名于世,深受宋代皇室与文人士大夫喜爱。

(二)重“意”兼“形”的纹饰美

宋代纹饰在注重纹饰的象征意义与内涵的同时兼顾形式美感,受时代推崇文风影响,文人雅士多以梅、兰、竹、菊、莲花、牡丹等富有高洁品质的植物作为载体,撰写诗词,作赋,抒发自己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内心世界。宋代陶瓷装饰中的纹饰多受此风格影响,一批具有审美韵味、品行高洁的纹饰图案活灵活现地装饰在各种陶瓷器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出大批装饰高雅脱俗、形式清冷美观的陶瓷艺术作品。用最平淡也最不平淡的艺术语言与醇厚韵味获得人们的赞赏与青睐。宋瓷之美,宁静致远、回味悠长。宋瓷融合时代成熟的制瓷工艺与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呈现出属于宋代陶瓷艺术的别具一格的美与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纹饰纹样技法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水彩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实践
手绘技法表现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雕漆纹饰的修复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作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