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生成逻辑与干预机制

2022-12-17 11:48史明杰吴坤泽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21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观视域

□史明杰 吴坤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22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 万,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然而,与就业难相对应的却是当代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这种相对矛盾的现象在“00后”毕业生中有越来越明显和强化的趋势,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根据202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显示,15.9%的学生选择“慢就业”,较去年提高3 个百分点。可见,“慢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常见现象和新特点。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内涵及分类

2015 年7 月24 日人民日报发表《“慢就业”现象初探:求职不易,想法太多》的文章,首次提到“慢就业”一词。一些应届毕业生毕业后不立即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学、创业考察、备考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现象被称为“慢就业”。

国内学者将“慢就业”现象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种类型。积极慢就业指毕业后不立即就业,而是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缓冲时间,通过这段缓冲时间对更多的职业选择进行职业搜索,并为自己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慢就业是学生主动规划、追求高质量就业的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善个人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合理的定位。消极慢就业指学生在读书期间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岗位认知缺乏、就业技能准备不足,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目标和方向所导致的不参加就业活动、不接收就业信息,逃避就业竞争的就业迟缓现象。消极慢就业会导致学生错误地自我定位,在职业选择上呈现随大流、无法决策或决策后无法全身心投入的现象。

无论是积极慢就业还是消极慢就业,如果长时间不就业,都会对个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积极慢就业,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对于消极慢就业,则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实现精准帮扶。

二、生涯规划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生成逻辑

(一)生涯发展理论视域下的职业准备“慢”

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于1953 年提出生涯发展理论,他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五个不同的阶段。舒伯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成果,指出人们的职业意识和要求早在童年时就有了萌芽,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因素变化,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人生在各个发展阶段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有不同的职业任务,能否适应某个阶段的个体需求,能否顺利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取决于个体在此阶段之前的准备程度。

毕业生求职择业期属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尝试期,而慢就业毕业生进入尝试期角色建立慢的原因在于此前的试探期、过渡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其实质可能是职业目标不明确或不合理。一是专业选择的偏差。没有在合理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选择,而是参考亲友的意见盲目做出选择,以致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从而无法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究其根本是职业探索期的准备不足,且职业过渡期没有通过转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等方式及时止损,导致职业目标不明晰,职业准备“慢”。二是职业选择盲从。部分毕业生受家庭观念或社会观念的影响,在缺乏自我认知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或随大流选择考研,表面看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实则职业目标设定不合理,使得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出现了“慢就业”。

(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的职业决策“慢”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彼得森和团队于1991年提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指出,影响个体决策的因素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层面、决策层面和认知层面。它强调我们要做出职业决策,首先要获取相应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及认知过程的自我对话、自我觉察、自我监督。

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分析,职业决策“慢”的实质:一是职业认知偏差,自我定位不清。慢就业群体一方面缺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比如有些学生考研失利后没有进行自我反思和分析自身实力而盲目选择“二战”,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另一方面缺少对外部职业环境的探索,没有通过实习实践获取职业信息的经历,或者虽有实习体验但是对职场环境的探索和感知不足,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哪些,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什么等。二是决策层面的价值观冲突。“慢就业”学生群体中,部分毕业生的价值观和家长的期望冲突,比如学生想要到基层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是家长不赞同,希望学生留在家乡发展。三是认知层面的非理性认识。如不愿意做出舍弃、鱼和熊掌兼得的完美主义,不愿意接受决策带来的风险、犹豫不决的负面思维、习惯性纠结等。

(三)人职匹配理论视域下的求职行动“慢”

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他的《选择职业》一书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即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它强调不同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应选择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以发挥自身最大优势,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做到人与职业相匹配。

从人职匹配理论分析,求职行动“慢”的实质:一是因为计划执行能力弱,导致缺少个体探索和职业探索,不能合理判断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位置。比如有部分学生没有主动通过职业访谈等方式获取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经验,而是盲目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地位好、待遇高、有发展前途”的所谓好工作,或者盲目地选择多次考公、考编、考研等,首次考研失败后也没有及时重新定位,而是非考研之路不走。二是过度追求人职匹配,没有理性客观地看待人职匹配,殊不知没有哪一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个体的全部需求,需要通过其他活动来平衡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感觉到丰富与完整。

三、生涯规划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干预机制

(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为基础,全过程开展生涯教育

就业观是就业选择的价值引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是提速“慢就业”的重点。就业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贯穿在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分层次分年级开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有效结合。第一,将就业观的培养融入新生的入学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启蒙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专业的科学合理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第二,将就业引导融入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专业储备,培养对所学专业的理性认同。第三,将职业认知融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校友事迹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兴趣,明确自身的职业需求。通过企业实习实践,帮助学生探索职场环境,合理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求职岗位。第四,将就业观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课前一分钟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鼓励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二)以人职匹配为核心,全面提高就业质量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职业技能与职业选择相匹配的时候,个体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才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就要在求职前-求职中-求职后三个阶段进行自我动态评估和职业市场的动态评估。从就业市场提供的有限岗位需求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职业决策平衡单、SWOT 分析等方式进行合理评估和规划。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角度,要以学生为本,在充分调研学生实际现状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开拓就业市场,做好学生的生涯辅导,实现供需对接,提升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的匹配度和有效度,助推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更高质量就业。首先,就业市场开拓要关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根据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确定就业市场的规模,提高就业市场开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不是盲目追求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其次,就业市场开拓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确定用人单位的层次,并不是用人单位层次越高越好。

(三)以精准服务为导向,全力提速毕业生的求职行动

精准服务是解决“慢就业”问题的暖心工程,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对促进毕业生早就业、快就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结合生源类型特点,做好分类指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依托职业生涯工作室,向有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持续进行就业指导跟进,直至成功就业。二是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的细化分类、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将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精细化分类,对各类求职困难类毕业生做到一生一策,开展就业帮扶活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与特殊群体毕业生“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对他们重点关注、重点帮扶、“定向”推荐就业,特别是向校企合作企业推荐,优先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实习就业问题。建立就业援助责任制,实施精准援助行动,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解困,使特殊群体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结语

近年来,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高校就业工作中逐渐凸显,“慢就业”群体的就业状况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关注的重点内容。从生涯规划的角度看,大学生慢就业的形成受生涯发展理论视域下的职业准备“慢”、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的职业决策“慢”、人职匹配理论视域下的求职行动“慢”等因素影响。因此,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为基础,全过程开展生涯教育;以人职匹配为核心,全面提高就业质量;以精准服务为导向,全力提速学生的求职行动。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观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