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2022-12-17 11:48蒋米雪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2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后备培养目标

□蒋米雪

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投入资金支持、提供训练场地是不够的,竞技体育的主体是竞技体育人才,人才是支撑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各方投资单位以及国际竞技体育赛事制度的各项制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要想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增强体育水平,保证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就必须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水准,完善培养机制。以此来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够跟上我国飞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增强整体竞技体育质量,推动我国在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道路上不断向前。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内涵以及相关目标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内涵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从狭义来讲,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就是指参加训练、未来目标是在竞技体育各项赛事中夺得名次、获得奖项、能够在国际竞技体育赛场上驰骋的运动员和青少年运动员优秀人才。而从广义来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则不仅仅限于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获得名次或准备参加竞技赛事的运动员,还包括能够在竞技体育事业中贡献自己价值、创造优异成绩的群体,如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教练员、指导员,为运动员提出科学训练计划的科研人员,还有准备取得名次的运动员,也包括当前我国高校中体育专业的学生与教师,这些都属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范畴。广义上包含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较为宽泛,而在狭义中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择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例如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运动员的参赛标准有所不同,如年龄、身高、体重、各项身体条件,甚至包括未来发展趋势与潜力等都属于对于狭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限制。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业余体育训练培养目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以及各省区优秀运动员培养目标。在业余体育训练培养目标中,主要是指在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对其进行专项的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目的是对有意向进入更高级别人才培养过程的青少年提供早期的运动训练,为后期的高级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竞技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竞技体育业余运动训练的社会效益,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中,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参加世界水准的大学生运动会和国内大学生运动会,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而我国在1987 年也颁布了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目标落实在了制度上,但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任务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够清晰的状况,这种趋势不利于我国经济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受到地方财政资源限制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拨款,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在竞技体育的投资上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当前社会各级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的优秀生源质量层次达不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招收标准的背景下,政府对于竞技体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许多体育院校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地方政府无法保障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发展的充足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造成了影响,也阻碍了市场化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人才选拔过程不合理不完善,阻碍人才发展

我国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选拔过程中也存在选拔过程不合理、不完善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当前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受到地方政府资源和政策的限制,使地方政府成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受益主体。而地方政府为了将这份利益控制在自身能够掌握的情况下,使用行政手段进一步限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调动和招收。各级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控制优秀体育人才的跨地区流动,选拔过程不够公开和透明,社会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过程一无所知,这种不合理的选拔方式极大程度地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水平。

(三)单一看重人才运动节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受到限制

我国在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目光始终聚焦在竞技体育人才运动技能的培养上,一味地增强单一运动项目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能力,忽视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将经济体育人才的评判标准单一地认定为体育成绩的优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顾运动员身体和年龄的实际发展情况,无休止地加大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强度,强化某一方面的单一能力。除此之外,运动员缺乏文化传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即便运动成绩突出,但是在退役之后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进行人生的发展支撑,极大影响了运动员未来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对人才培养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我国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近些年我国在经济体育各项赛事中获得的金牌以及相关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数据分析,并且根据国家体育局官方网站以及各项经济体育赛事官方披露资料报告,以及互联网各项网站中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总结出我国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才的选拔模式、经验选拔、指标测试、成绩选拔、综合评价的人才选拔方法,以及在招收优秀运动人才的过程中各地区的指标以及难易度的差异。从统计学来讲,这些因素都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着显著的线性关联。

(二)注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经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竞技体育人才运动能力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完善,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竞技体育知识结构,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专业文化知识和运动专业能力上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不仅要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竞技体育赛事中和运动项目表现中的能力,还要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在结束体育运动生涯之后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的方向。并且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有专业知识能力的支撑,使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在退役之后仍然能够继续为自己热爱的竞技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

在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过程中,要对人才选拔模式进行完善。地方政府要转变自身发展观念,引进优秀人才,不限制本地区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动,正当、公平、透明地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接受社会的监督,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对竞技体育事业提供更高的财政支持和政策鼓励。除此之外,还要优化选拔人才的评选过程,利用当前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运动员的管理实行现代化、数据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加强经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经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和选拔模式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准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后备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