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实证调研及机制研究

2022-12-17 13:57黄文彬陈伟杰杨少明
关键词:公众育人微信

黄文彬,陈伟杰,杨少明,李 莹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当前,微信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主要媒介,高校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运营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出现影响力不足、原创性不够、联动性不强和娱乐化过剩等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梳理、理论阐述、问卷调研、案例分析等形式,梳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育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背景,廓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等中心概念,从“原则贯彻、制度规划、队伍建设、内容设计”四个维度开展研究,实现“舆论引导、师生沟通、咨询服务”三大效能,探索新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网络育人机制构建路径[1-4]。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研究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上海市提出了“三圈三全十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指出要在“中圈聚焦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网络思政第三课堂,落实全过程育人”,打通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加速构建360度“三全育人”大格局。

如何更好地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时代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决的迫切问题,“互联网+”思政教育可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张玉红表示微信公众平台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工具[5];魏朝举分析了网络育人的可行性,探索出了“网上网下,知行合一”的立体化育人新模式[6];刘增军从说服效果和话语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强调了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7]。但上述研究更多将微信平台作为工具而非有机载体,未能更加深入地指出网络育人平台工作维度与效能之间的深层关系。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齐心协力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体系,使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舆论引导的新工具、师生沟通的新媒介、咨询服务的新平台,真正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证调研及分析

针对目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现状,本文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439份,调研了学生实际需求和平台运营现实情况。

首先,高校学生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呈现出需求多元化、时间碎片化和时长增长等特点。其中,占比87.5%的学生关注了学校学院等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便民生活信息、学习资料或网络课程、朋友亲人动态等,关注度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学生相关活动(64.9%)、社会新闻热点(62.4%)和休闲娱乐内容(55.6%);绝大多数学生(88.4%)每天累计使用时长控制在两小时以内,其中有57.4%使用时长在1小时以内,31%使用时长在1小时左右;学生的使用时间分布更为多元,其中频率最高的是无聊时(40.8%)、随时或有空时(26.9%)和课间休息时(8.4%)。由此可见,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育人,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潜在需求性。

其次,对于目前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学生关注呈现两极分化,且在沟通交流和传播上表现消极。其中,51.9%对于上述公众号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关注或不关注都可以”,43.7%“不介意,很乐意关注”,4.3%“介意,不愿意关注”。虽然有73.8%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学校、学院、辅导员的动态”,但是绝大多数学生(94.8%)也仅仅持观望态度,46%从未通过公众号与教师进行过交流,48.8%偶尔有需要的时候才会选择交流。这背后除了学生思想观念的因素之外,也与推送主题设计不足、推送形式缺乏创新性等有关。另外,学生在浏览微信推送主要是通过固定对话框(45.8%)、教师转发年级群(27.3%)进行浏览,朋友圈的转发仅占到了19.4%。当看到好的推送时,点赞学生占比56.6%,转发学生占比28%,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学生占比27.1%,只阅读学生占比38.3%,同时认真阅读的仅占11.6%,大致浏览的占50.1%,等等。因此大学生关于微信推文的吸收和传播比较欠缺。

最后,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实需求还是比较强烈,在未来的校园网络育人中仍占有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微信公众平台仍是学生获取信息主渠道,其中包括通知(74.3%)、活动新闻(61%)、就业信息(58.3%)、校园活动(57.9%)、专业学习咨询(55.1%)、成绩便捷查询(46%)、话题讨论(28.5%)等。学业指导占76.3%,就业指导占71.5%,通知公告占67.7%,心理咨询占39.6%等,因此大学生对当前微信公众平台的现实需求比较强烈;第二,要符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年龄群体特点和审美潮流,69.7%希望用图文结合,58.5%希望用动图或短视频,41.2%希望多种形式结合,说明了表达形式的重要性;第三,语言表达对学生也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存在距离感占到了52.4%,缺乏线上交流占到了31%,话语与学生内心契合度较低占到了34.4%,语言没有吸引力占到了28.3%等,在未来的期待中,语言亲和占到了67.4%,运用网络语言和民主交流均占到了43.3%,增强线上交流和进行精准服务占到了32.4%,表明了对微信公众号的话语特点仍有较高的需求。第四,在调研发挥育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时,51%选择了内容是否丰富,24.4%选择了形式是否多样,14.8%选择了语言是否生动,如何做到契合当下大学生的审美和育人形式;第五,大部分学生非常认可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引导、模样示范引领、加强理论学习、自我教育、提供咨询服务、师生畅通交流等方面。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四维三效模型构建

微信公众平台是高校网络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从贴近国家、社会、高校、学生来打造制度规划,保障网络育人体系,培养网络育人中的政治家、专家和实干家,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强、素质高的队伍,在网络育人的创新性上进行突破。

四维模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四贴近”原则为整个模型的核心方向,指导高校网络育人的制度建设,分别以建设、运行、监测、反馈为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可动态调整的制度建设机制。基于“四贴近”和“四位一体”的制度,形成高校网络育人的实际运行模式,包含队伍建设和内容设计,队伍建设是保障内容创新的前提,内容创新是队伍建设的必然结果,这样思维模型形成自上而下、理论指导实践相互促进。在四维模型构筑完成的基础上,产生三大效能,分别为舆论引导、师生沟通和咨询服务。

(一)原则贯彻:坚持立德树人一以贯之的“四贴近”原则

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贴近国家政策就是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是否符合国家需要作为高校网络育人效果的评判标准。贴近社会主流是以社会发展为机制构建的现实要求,把握当下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育人的现实价值。贴近高校环境是以高校自身独特的发展环境为基础构建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网络育人机制。贴近学生实际,要把学生对于就业创业、科研创新、生活学习等需求与网络育人机制建设牢牢捆绑在一起,以学生为根本打造符合学生诉求、满足学生需要、贴合学生实际的完整育人体系。要坚持将上述四原则作为工作的总方法,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与统筹兼顾。

(二)制度规划:打造“四位一体”的网络育人保障体系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机制,需要打造“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坚持建设制度、运行制度、监测制度和反馈制度相互协调融合,形成工作闭环,为进一步释放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模型效能提供动力。建设制度要以国家、学校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结合高校网络育人的实际情况,明确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政治性和现实必要性。运行制度要联动高校网络宣传矩阵,包括各二级单位、学生组织和个人,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覆盖网络育人各阵地[8-10]。监测制度要针对期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点进行检测、剖析,使得前两个制度顺畅运行。反馈制度是要将动态的师生的思想变化及时融入制度规划体系中,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保持整个制度规划充满活力。

(三)队伍建设:培养高校网络育人的“行家里手”

为培育高校网络育人的“行家里手”,首先是明确选拔标准,发展高校网络育人中的“政治家”。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的人作为主干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再者是明确培养标准,要发展高校网络育人中的专家,要对其进行新媒体运营培训和摄影培训等专业技术培训。最后是明确评价标准,要发展高校网络育人中的实干家。以工作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工作队伍开展定期考核和年末测评,提高奉献精神。

(四)内容设计:实现高校网络育人的创新性发展

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构建的内容上,要坚持关注青年心声,在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凝聚服务青年等方面,坚持指向性、原创性和精品化,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成才。要坚持模型构建的指向性,打造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的学生风格,借鉴微信公众平台的成功案例,将当下时尚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将思想政治引领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彰显出青春色彩。要坚持模型构建的原创性,打造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的高校格局,要加强对网络育人内容及机制的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和学生感兴趣的科研词汇与专业术语为载体。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营建富有原创意义的网络育人体系。要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打造出一系列精品化的项目,体现高校网络育人内容的中国特色,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优质青年”评选活动,吸引师生及以学生家长为中心的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增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联结。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效能

本文以某高校校级、二级单位和学生组织等微信公众平台构成的三级微信矩阵群为案例,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四维模型,具有舆论引导、师生沟通、咨询服务三种效能。这三种效能与原则贯彻、制度规划、队伍建设、内容设计四维度相互联系、紧密融合,三种效能相互独立,同时又互相影响。

(一)舆论引导效能: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目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思想认识偏颇、队伍素质不强、阵地管理不严、好人主义作祟等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在问及是否关注思政微信公众号时,一半左右的调研学生表现出无所谓、不积极,这是“学生关注”和“教师引导”的不协调。对于思政公众号,还是要继续“深耕学生群体”,一方面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一方面潜移默化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这些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仅制约着高校的长足发展,同样也不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的开展。网络育人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地解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问题。针对日常舆情引导,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专栏推送和常态化学习打卡等形式,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针对突发应急舆情事件,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及时性强的优势,可以第一时间传播和澄清事实,引导舆论走向。

(二)师生沟通效能:拓宽高校“三全育人”平台

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构建,是顺应时代要求、推动高校建设、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其既可以打破地域时空的限制,从而了解彼此动态。与即时通讯软件相比,微信公众号的在线沟通功能表现不足,但能起到“留言式”的功能,对于部分非紧急事务,仍可以较好沟通,且方便管理者集中统一处理。另一个“关键字”沟通方式是微信公众号的特色,管理者可以提前编辑好相关“回答”,通过后台索引,咨询者快速获得信息;但是“关键词”是一个静态表达方式,尤其是面向众多用户时,“模糊问题”(非精准关键词)不能及时处理。通过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模型的构建,学校可以以微信公众号留言互动等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从互动方式、互动手段和互动效果等多方面优化对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的灵活性与时效性。另外,留言往往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做学生思想引领时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助推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三)咨询服务效能:夯实高校服务保障体系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性,为高校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功能提供了可能。高校可以官方发布红色主题教育及党支部活动信息等,推送相关的认证申请、报名注册、奖励评估等信息,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预约,也可以收集提问,增强联系师生的主动性。在专题设计中,大学生更关注“学业指导”“就业指导”“通知公告”“心理咨询”等。为此,可以从专题设计、传播表达等方面,扩大覆盖面。像曲建武教授的“仍然在路上”,推文主要是师生的交流、对话。学生群体更希望看到的推文模式是“少量、不间断”,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前、中、后及假期关注的内容也会有差异,另外要找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黄金档”,增强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公众育人微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