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慢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应用

2022-12-18 17:10冯军福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5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受众

冯军福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传播形态、传播主体及传播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处于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很多受众虽然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却很难有时间沉浸下来仔细思考,距离新闻现场、事实真相也越发遥远。由此,传统主流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现场既视感和用户的情感体验,过去传统单一的报道方式逐渐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架构所替代。其中,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直播方式——慢直播,在各类题材的新闻报道中被广泛运用,并为不少受众所喜爱和追捧。2021年全国高考期间,在报业集团持续推进转型、融媒探索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河南日报》创新报道形式,联合集团旗下媒体大河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开展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高考慢直播报道,引来上百万人次观看,为传统主流媒体创新重大新闻题材报道方式、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提供了诸多启示和经验。

1 慢直播的兴起和特质

相较于近年来网上火爆的短视频,慢直播是一种全新的直播形式,一般没有背景音乐,不设主持人,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机位,长时间向观众呈现单一的实时画面,而画面的内容往往也不剪辑、不快进,很少切换镜头。

慢直播是如何兴起的?关于其源起有多种说法,有学者将其追溯到1963年安迪·沃霍尔拍摄的一部名为《沉睡》的电影,电影画面实时记录了诗人约翰·乔尔诺的睡眠过程,时长达320分钟。还有学者提出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拍摄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可以称之为慢直播的开山鼻祖,整个节目中用7个小时展示了卑尔根铁路的一趟火车旅行,没有快进的镜头,没有后期的加工,甚至没有调色就播出了。然而节目播出后,却意外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2020年1月29日,央视频通过慢直播的形式,24小时不间断地对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建造过程进行直播。虽然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只有几个固定机位,静静地呈现两所医院的施工现场画面,但短短两天时间,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便突破4000万,之后没过多长时间,累计观看人次超1亿人次。无独有偶,2021年6月7日、8日,《河南日报》也积极尝试,创新性地将慢直播应用于常规高考报道中。通过整合集团优势资源和力量,《河南日报》开展了一场“高考慢直播”的报道尝试,成为党媒主力军挺进融媒主战场的一次创新探索,赢得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地点选择上,两天的直播镜头始终对准郑州一高考考点的大门口;时间上,每天实时直播10个小时,全程记录高考故事;数据上,各直播平台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26万人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尝试以慢直播这种新的直播形态进行高考报道,便取得了圆满成功。

慢直播为何会吸引大量受众观看?笔者认为,这与其自身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第一,真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最大限度地呈现真实场景,增强受众的即时在场感,是慢直播“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愈发多元,也更加便利,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弊端。比如,新闻信息越来越繁杂,人们获取事实真相的时间越来越少,离新闻现场也越来越远。在高考等重大新闻事件面前,信息供给虽然不少,但不确定性也增多,人们获取事实真相的刚性需求并没有改变,反而更渴望目睹甚至参与其中。慢直播则是“全程在线式反映”,对画面不加修饰和剪辑,真实还原现场,与新闻事件同步,可以有效弥补事实真相在网络场域的“迟到”和“缺位”,让事实变得近在咫尺,从而赋予受众很强的代入感。第二,陪伴。慢直播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情感陪伴。与节奏飞快的短视频不同,慢直播更加注重观众的情感需求和陪伴体验感[1],这是“单向传播”和“选择性传播”所不具备的,它不只是手机屏幕端的观看,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陪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慢直播的出现会让人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慢直播没有主持人或记者进行话语引导,但留言评论区给了受众极大的精神陪伴和支撑。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和影响,在这样一种紧张情绪下,火神山慢直播带给人们极大信心和力量,不少网友化身“在线监工员”,通过网络实时了解施工现场的一举一动,“参与”医院的建设过程,从而营造了“共同在场”的体验氛围。高考期间,家长们时刻牵挂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对于考场周围环境和与高考有关的动态信息极为关注,部分家长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去到现场,而慢直播提供了一个寄托情感的舆论场域。在《河南日报》策划的“高考慢直播”中,一位河南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自己在杭州回不来,女儿在河南参加高考,她一直在直播间默默观看,以此为女儿加油打气。原生态内容容易让观众保持放松的精神状态,这种实时观看的方式以情感共鸣增强报道感染力,某种程度上不仅缓释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还让受众潜藏于心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第三,互动。美国理论学家詹姆·斯凯瑞曾提出过传播的两分法,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获取新闻信息,更注重参与、互动的过程。慢直播具有强交互感、强同场感的特点,上窗是信号流,下窗是评论流,受众不仅可以长时间实时观看直播画面,还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即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2]。当情绪与意见叠加后,共同构成交互场域,营造出一种氛围感和仪式感,能够持续引发受众关注、共鸣与互动。火神山和雷神山慢直播过程中,网友们除了观看直播、了解动态信息,还积极参与评论区讨论,为画面中的建筑物、施工设备“在线取名”,如“送高宗”(高层吊车)、“送灰宗”(混凝土运输及搅拌车)、“叉酱”(跑来跑去的小型叉车)等,表达着对战疫一线的关心与期盼,也表达着对这种直播方式的新奇感受,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消除了内心的不安情绪。

2 慢直播报道的适用场景

慢直播是对重大题材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新和探索,但受其自身特点影响,这种报道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报道场景。哪些报道场景可以考虑采用慢直播、未来在新闻传播领域如何创新应用等,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不可忽略,慢直播在新闻报道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实生活中,面对“快新闻”和“慢直播”,不少受众依然倾向于选择前者。这是由于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受众很难在短时间内全方位了解信息,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慢直播的特质。这决定了慢直播暂时无法成为大众传播的主流选择,也很难对受众产生长期有效的影响。不难发现,“云监工”、高考等慢直播的火爆,大多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下催生出来的,其场景框架也是临时搭建,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并没有被大量运用,受众的关注度和直播对象的影响力也就很难延续。根据慢直播的这一特点,要最大限度发挥其传播效果,必须合理选择报道场景。为此,笔者梳理了以下几类适合采用慢直播的报道题材:

其一,重大公共卫生领域。重大公共卫生题材关注度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面临居家隔离、出行受阻的情况,渴望通过公开透明的“凝视”,及时了解并掌握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而慢直播营造出的“真实空间”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也为受众开展充分讨论、互动交流提供了场域[3]。而且,公共卫生领域的内容往往与生命、人性等话题密切相关,更容易引起广泛讨论,让公众产生代入感,因而此类题材采用慢直播方式更容易受到关注和喜爱。

其二,文化旅游景观展示。奇特的自然景观向来是受众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一经报道就容易成为爆款产品。然而,传统主流媒体的拍摄方式往往无法实时捕捉画面,而慢直播由于其镜头设置的机动性大、选择面广,能够捕捉到很多传统媒体无法捕捉到的镜头。同时,慢直播凭借舒缓的记录节奏可以满足用户的休闲审美需求,在旅游直播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条件下,不少旅游景区线下游览受到诸多限制,通过慢直播,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各地风景并参与讨论,感受多彩生活。例如,重庆广电在抖音平台开展的慢直播“洪崖焕彩”,既展现了洪崖洞的美丽景观和旅客人潮,又引发了评论区大量网友讨论“为什么外地人甘愿来重庆拥挤”这一话题。

其三,自然灾害场景。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往往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而在媒体报道上,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新闻工作者很难拍到最佳现场,而且自然灾害一般持续时间长,环境较为恶劣,多安排记者既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也会给媒体记者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对于此类突发事件,采用慢直播的形式能克服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受限的缺点,打造集沉浸式场景和交流平台于一体的空间,陪伴受众度过灾害时间,同时也能起到凝聚人心、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和亲和力的作用。

此外,慢直播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领域,既可以为受众提供直观、全面、实时的衣食住行服务,还可以捕捉第一现场、同步留存资料,为媒体开展新闻报道提供不可替代的素材[4]。未来,随着5G、8K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慢直播的应用领域将会更为广泛。

3 提高慢直播吸引力的措施

每年的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场同题作文面前,各大媒体竞相比拼。而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高考慢直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些人看来,与其他直播方式相比,“高考慢直播”或许有些索然无味,前后两天时间,20个小时,镜头始终对准一个画面,就像一个监控录像头,安安静静地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但在实践中发现,对于高考这种社会广泛关注的特定事件,通过慢直播给予持续关注,不仅为考生和家长,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发言、互动的空间,这是主流媒体职责的彰显与体现。长达20个小时的慢直播或许有些寡淡,但“安静”“守候”正是人们在高考面前应有的态度,它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与沉浸感,为受众在信息爆炸的“快”时代,提供一个静下心来自主观察与思考的空间[5]。据统计,“高考慢直播”第一天,各平台累计观看人数达165万人次,两天累计超过326万人次观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慢直播都会火,其背后往往伴随着特定事件发生。以《河南日报》“高考慢直播”为例,提高传统主流媒体慢直播的吸引力,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集团作战力量大。这次的慢直播,《河南日报》打破了集团各媒体的界线和壁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甚至拉来了河南省教育厅这一“流量大咖”。《河南日报》负责与考点学校沟通,联系直播场地;大河网负责做好现场直播;河南省教育厅、顶端新闻及河南商报负责引流推广。同时,记者与微博编辑提前沟通,建立高考慢直播微博小组,将前方采集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素材第一时间发至群里,供微博编辑选用。前后方联动,各自发挥所长,壮大了慢直播声势,提升了报道影响力。其次,亮点新闻滚动播。高考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全民记忆”,身处其中的考生和家长自然百感交集,参与过高考的人也都有话可说。因此,除了慢直播形式呈现外,《河南日报》科教卫健新闻部组成高考报道小分队,每场考试前记者都“蹲守”在考点门外,抓取现场亮点,采访考生家长,拍摄图片和视频,并将挖掘到的好素材及时传给后方平台,为慢直播不断“加料”。这些围绕慢直播展开的相关报道,均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再次,主动策划占先机。让慢直播热起来,除了在考点门前被动等待、随机抓取亮点外,还要根据直播时间节点主动设置议题,提前做好策划。考试间隙,为了丰富慢直播的形式,记者在高考语文考试后专门邀请了河南名师走进直播间,点评高考作文题目;针对高考结束后考生最想做的事,记者前往考点附近高校,当街采访在校大学生,让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给考生提建议。与此同时,记者还在微博发起投票,线上线下互动,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4 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镜头记录形式,慢直播能给受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观感,从而唤起观众内心的情感,但慢直播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赋予其更多功能。基于“走红”的慢直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规律:所谓的慢直播并不只是把镜头对准一个画面这么简单,它需要添加很多素材来丰富画面,需要大量用户参与互动。在架起镜头的同时,记者要走到新闻现场,不断挖掘素材、找寻亮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慢直播真正热起来、活起来。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在“走读”中传承红色精神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十八大以来《河南日报》时政报道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