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探要

2022-12-21 12:48向俊丞尤学工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识字

向俊丞 尤学工

作为我国著名的乡村建设家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1890-1990)积极倡导和投身于农村社会改造,培育掌握职业技能的新国民。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华工识字运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平民教育运动时期,在“定县实验”中得以完善。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地方自治”理念盛行,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于社会实验,涌现出一大批乡村建设家。定县实验是影响较为深远的乡村实验,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社会实验,学界对定县实验已有一些成果①代表性的论文有:宣朝庆:《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定县实验中的士绅与平教会冲突》,《社会学研究》2011 年第26 卷第4 期;张祝平:《〈定县社会概况〉与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4 年第3 期;景军:《现代预防医学在乡土中国的实践源头和本土化过程:定县实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年第39 卷第7 期;黄家亮:《百年变迁视野下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山东社会科学》2020 年第12 期;刘金海:《知识实践视角下的“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定县教育、邹平实验和乌江试验的比较分析》,《人文杂志》2021 年第4 期,等等。,但尚未对定县实验与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关联进行过系统研究。本文将定县实验视为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演变的重要一环,探讨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兼论定县实验中职业教育对于现代国民的塑造,以期裨益于当下职业教育制度建设。

一、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与理论渊源

清末民初,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开始起步。晏阳初是我国较早关注到平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平民识字运动的倡导者与参与者,识字教育是晏阳初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同时,近代民本思想和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近代民本思想

近代民本思想是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1926年11月31日,晏阳初发表《关于平民教育精神的讲话》,提出“除文盲,作新民”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此后,晏阳初做了多次关于平民教育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新民”的概念。“新民”一词来源于《尚书·康诰》中的“亦惟王宅天命,作新民”[2],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是采补其所无而新之”[3],将旧社会的臣民塑造为新时代的国民,学习西方自强自立之道。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运动兴起,梁启超的新民观被运用于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成为培训国民的重要手段。晏阳初是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多次引证梁启超的新民观:“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应该使他们成为有聪敏才智和有进取心的中华民国公民。因此,我们的口号是‘做新民’。”[4]随着平民教育实验的开展,晏阳初的民本思想不断完善,成为指导平民职业技能培训、改造乡村社会的基本准则。

(二)杜威平民主义

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丰富了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1919年5月,杜威来华讲学,在《平民教育》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1922年9月,杜威发表的文章和常道直所作的课程笔记被编订成书,定名为《平民主义与教育》[5]。杜威指出,平民教育旨在纠正当下社会的不平等,使得个人能实现社会价值。相较于学校教育,平民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最后目的乃是要将社会上各个人团结一气,使之对于共通的兴趣合力协作”[6]。杜威援引社会效率说,提出“职业教育乃是要为社会寻得最适当的人”,以满足社会运转的基本需求,掌握职业技能的个体选择“爱好适任之职业”,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7]。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存在教授范围过窄、忽视综合能力训练、训练年龄过早等问题,这些问题被视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杜威的演说中多有提及,并对晏阳初、梁漱溟、邹韬奋等人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平民识字运动

早年的平民识字教育是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华工识字扫盲是晏阳初开展平民识字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国平民教育运动海外之起源。“三C”促使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形成。所谓“三C”,即“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苦力(Coolies)”[8]。其中,苦力是晏阳初服务的对象。1920年,晏阳初回国后,将“三C”观念付诸于平民识字教育实践中,平民教育的对象从海外华工扩展至全国平民,并在长沙、烟台、嘉兴等地开展平民识字运动的试验,试图通过识字教育传播国民意识。1923年春,晏阳初、陶行知、袁观澜等多位教育家在上海聚会,探论平民教育全国总机关的组织、全国平民教育的推行等问题,决定先改编《平民千字课》,组织平民识字教育[9]。同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成立,平民识字教育进入高潮期。在平民识字教育的过程中,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开始训练国民的互助精神,为后来的职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合作化实验打下基础。

识字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识字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扫盲工作的成效关乎职教实践能否有效开展。晏阳初指出:“‘识字教育’的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谈到‘继续教育’了”,实施“生计教育”,改善平民生活是“继续教育”的目标之一。城市和农村的民众面临不同的生存境况,生计教育对应两套方案。在乡村,改进农业技术,“以改进农民的生活”;在城市,建设平民工厂和平民银行,“以改进我们中国固有的工艺”[10]。“继续教育”旨在解决平民生存困境,塑造现代国民。另一方面,晏阳初等人在识字教育的实践中开展社会试验,组织和训练民众,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实验活动和民众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早在晏阳初开展华工识字扫盲的工作时,就曾组织华工开展“导生传习制”,对华工进行思身、思家、思国的“三思教育”。平民教育运动时期,晏阳初积极拓展识字运动的受教育群体,运用新的教学工具,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晏阳初等人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浙江嘉兴香山中学开展识字教育,该校教师创造了新的教具——幻灯,并试行群众教学法[11]。当时的教育家积极倡导“力”的训练,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知识力”“生产力”“公德心”的“整个的人”,陶行知主张培养“自立”“互助”“进步”的“国民的精神”[12]。识字教育旨在塑造现代国民,这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通的。在识字运动的实践中,晏阳初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改善平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催生了其“四大教育”思想,推动了以定县实验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实验。

二、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926年11月,晏阳初撰写《关于平民教育精神的讲话》,文中首次提及职业教育的目的,即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改善民众生活,培养教养兼备的公民。文中将民智比喻为“脑矿”,在后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脑矿”作为职业培育和公民训练的隐喻,被晏阳初多次提及[13]。同年11月,定县实验开始,晏阳初及其率领的平教总会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晏阳初遵循平民本位的原则,立足于乡村,在乡村建设实验中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目的观:“造成能自立的国民”

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立足于农村,兼具农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目的,旨在将思想闭塞、生计艰难的旧农民,塑造成具备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新国民,使得他们在解决自身生计问题的同时,增强国民意识,从而成为农村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文字教育是塑造国民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即需要生计教育,使人人具备生产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民”[14]。

如何塑造“自立的国民”呢?晏阳初提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路径。其一,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知识分子回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15]。其二,面向未受过教育的平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民间》半月刊第一卷第九期,记载了晏阳初与季鸾关于职业教育的讨论,晏阳初认为救国的责任由未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年担任,平教会的职责是“将农村青年组织起来”,开展农业和卫生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自己在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努力”[16]。其三,打破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隔阂,尝试通过职业教育,减缓和消除两个群体之间的分歧。晏阳初认为“只有读书的要做工,做工的要读书”,教育和生活才能有机结合,“人人既有科学的头脑,又有农工的身手”,由此锻造出具有国民意识、自立自强的“整个的人”[17]。

晏阳初将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设定为大多数人。他认为,国民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深入农村、深入底层,通过训练职业技能,发扬合作组织,“使两百兆失学男女皆具共和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18]。“造成能自立的国民”是晏阳初开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本质上是“人”的教育。

(二)职业教育发展观:“养成自给自养之能力”

1927年,晏阳初发表《平民教育概论》,指出“整个的人”应具备知识力、生产力、公德力,以文字教育培训民智,生计教育改善民生,公民教育锻造民德[19]。后来,晏阳初补充了卫生教育,与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并称为四大教育。晏阳初的职教理念寓于四大教育之中,其中生计教育旨在“增进生产力”,是职业教育发展观最直观的体现。生计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改良动植物品种;其二,改良耕作技术和农村工艺;其三,经济组织的现代化[20]。职业教育立足于农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农民的组织和农业技术的改良“以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为内容”[21]。

农民职业素养的训练,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艺等多个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全民化、生活化、组织化的特点。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是打破传统知识分子与平民大众心理隔阂的重要手段,农村职业教育是全民参与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得“全国人民均有生产能力”,培养出兼备理论水平和实际生产能力的新型国民。其次,“教育即生活”,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着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展开。职业教育旨在改善民生,通过“增进其生产力,改善其经济生活”的方式,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再次,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组织农业生产,“养成其自给自养之能力”的作用[22]。农业生产合作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塑造国民意识的重要举措。

(三)职业教育师资观:“现身设法,深入民间”

定县实验开始后,晏阳初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至农村。受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职业教育的实践旨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教师自身先要实现农民化。只有“来到中国的基本群众农民父老兄弟姐妹中间”[23],才能真正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社会,进而开展农业教育,探索立足农村的救国方略。

晏阳初指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需设法使它变成平民大众自己的主张”[24]。教育工作者长期深入民间,与农民“共同计划,共同生活”,是职业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

晏阳初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现分为三步:研究实验、训练人才、表证推广。第一步,研究实验。教师需要“有本国的学术根底,科学的知识技能,又要有创造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志愿与身体,还要有国家世界的眼光”[25],即要求教师具备广阔学术视野的同时,还要具备投身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的决心。第二步,训练人才。教师需要立足农村,重组以往的科学知识。第三步,表证推广。训练人才是表证推广的基础,表证推广旨在抓住职业教育中的普遍规律,进而将一村一地的实验成果推广至全国。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现身设法,以身作则”。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们不仅需要互相协作,还需要具备服务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被晏阳初称为“传教士精神”[26]。晏阳初要求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深入民间,是由于教师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者,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中国农村的病症,才能对症下药,进而通过改造农村,实现整个民族生活的改造。

三、定县实验与晏阳初职业教育的实践

1926-1937年,平教会在定县组织乡村建设实验,平教会的专家积极投身农村建设,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平教会下辖的农民教育部是定县农村职业教育的领导机关,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晏阳初等平教会成员拟定了农民教育的两大目标:“完成农民的国民资格、改进乡村的社会生活”[27]。晏阳初职业教育的实践包括组织农民生计训练、研究实验与动植物作物改进、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三个方面。

(一)农民生计训练

生计教育旨在“改进平民生计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因为平民都有身家的负担,求生活的欲望自然比求知识的欲望要急切得多”,生计教育某种意义上比文字教育更重要[28]。

农民生计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中最核心的任务,生计巡回学校是农民生计训练最关键的场所。平教会将定县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每个学区的中心村庄设立生计巡回训练学校(以下简称巡回学校)。巡回学校的学生是“民众学校之优等生及小学毕业者”,来自中心村庄附近三四里的各个村庄[29]。巡回学校的学生充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将农业科学知识推广给家庭成员。巡回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动植物生产训练、农业工艺、经济合作训练,其中植物生产训练在春季,动物生产训练在八九月,农业工艺和经济合作训练在十一月至次年二月之间[30]。农民生计巡回训练内容还包括编辑平校农业教材和协助教学儿童农业改进团[31]。平教会通过农业教材,引导农民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能。

(二)生产改进与研究实验

晏阳初重视职业教育实践,为了培养农业生产改进所需的人才,晏阳初强调教育与实验相结合。1927年,平教会在定县设立农业科研机构——普及农业科学部,“普及农业科学以增加生产”[32]。普及农业科学部分为研究股和推广股,研究股负责农业改良实验,推广股负责实验成果的推广。农业科学部的科研围绕着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成果“须为本试验区农民所能采用,”科研进度与农民实际生活相辅相行[33]。推广股的工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普及农业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农业科学之意义,及农业科学之重要”。第二步,指导实验区的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增加农户收入。普及农业科学部的工作人员在第二步选出“表证农家”。所谓表证农家,“便是做出样子为证据,给农民看,使他信仰仿行”。表证农家是农业技术改革的义务推广员,多从乡村中地位较高的年富力强者中选拔,年龄在二十五岁至五十岁之间[34]。第三步,发挥实验区表证农家的示范作用,推广科研成果。

推广训练是农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区设立农事表证场,检验实验成果的场所。每次表证场的活动均召集农民参观,“如下种、施肥、收获、驱除病虫害等”,以此“说明表证之意义方法及其成绩”[35]。以玉蜀黍种子的表证为例,普及农业科学部通过对比实验,展示作物改良的效果。在种植过程中,科研人员选取部分土地播种新品种,部分土地种本土的旧品种,“此后则按时视查其发芽生长开花结实,暨收打之结果,种种情形,详细记载,以作两相比较之根据点”[36]。表证农家义务推广科研成果,帮助农民了解作物的选种和新品种的种植,带动全村改良品种[37]。

(三)合作组织制度

通过合作组织增强农民团结力,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晏阳初主张,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抓住生产,一方面要抓住农民的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改良和合作组织建设并重[38]。在定县实验的11年里,平教会创办了自助社、合作社和合作社联合会等合作组织。

平教会组织合作教育的开展是成立合作组织制度的前提。晏阳初认为,合作教育的实施应当遵循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初等教育。传统社会中地方士绅占据了大部分教育资源,农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和合作的意识。初等教育的形式包括举行讲演会、出版图画书籍等,召集村民参与活动,“说明合作之重要,并引起村民对合作之兴趣”[39]。第二步是专门教育。农民接受初等教育后,已初步了解合作的知识及其重要性。在农民群体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份子,平教会集中农民群体中的优秀份子及合作社职员,“予以经营合作社之专门技术训练”[40]。第三步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包括定期训练、互相参观、设立巡回文库等。其中,巡回文库的运作类似于巡回学校,平教会利用流动箱,将介绍合作社的书籍分送到各村,每十日为一个周期,在定县各乡镇的村庄中流动。第四步,成立合作社的指导组织和各级合作组织。合作组织采取分级制度,分为县区乡三级,由同学会成员负责各级合作组织的具体工作。县一级设县农场,负责生计训练及农业改良推广[41]。区一级设立各类合作组织,指导各村的合作工作。由于各类合作组织的职能各有差异,各类区级组织的管辖范围不一。平教会将定县划分为三个区,每区设主人一人,指导员若干人,担任巡回指导工作,“并谋合作事业之发展”[42]。合作社联合会依据定县的经济活动区域设立,划全县为两个区,负责购买、运销、信用和生产等工作事项。基层合作组织设置在定县境内的各个村庄,依据各类合作组织的性质决定合作组织的空间分布。1932年,平教会选定高头、方头等十多个村为试点,组织信用合作社。次年5月,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成立,该院与银行商定农村金融改革办法,在村一级设立自助社,“以为合作社之预备社”[43]。自助社的职能包括青苗抵押借款、农产品抵押借贷、合购食盐等。至1935年10月,定县境内正式成立的合作社有50个,“其中多举办信用及购买”,另有部分合作社负责生产和运销[44]。

四、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融于乡村建设实验之中,形成了体系化的“定县模式”。晏阳初将农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在当时对于改造民众生活,发展农村合作事业,培养具备国民意识的新型农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了职业教育生活化

晏阳初等人将职业教育活动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推动了职业教育生活化。作为职业技能的传授者,参与定县实验的专家长期居住在定县农村,通过社会调研深入民众生活,实现“自身农民化”。在定县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专家学者将枯燥的专业知识简单化、生活化,以便于农民学习。不同于救济式的教育,晏阳初率领的定县实验团队并不满足于乡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采取教养兼施的方法,“探索民众的各种潜力,发现教育民众的方式”[45],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民众的生活方式。

在定县的职业教育实验中,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成为传播农业技术的场所。1927年,平教会在定县设立农业科学研究处,地址选在村中的三宫庙[46]。华北地区长期保存着露天剧场演出的传统,剧场的选址多定在村中的公共空间,“表演对公众都是免费的”,晏阳初称华北农村全民听戏是“一种非常民主的传统”[47]。平教会成员通过“寓教于戏”的方式,传播四大教育理念。毕业同学会组织游行演讲团,在定县境内各个村庄巡回展演。游行演讲团每到一处,就会联络当地领袖人物,张贴展演的广告。在开展讲演的间隙,演讲团员“足踏搭车猪笼顶上,手指猪鸡图画,口讲改良猪鸡的问题”[48]。

职业教育生活化使晏阳初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受教育者,定县的农民能通过旧有的文化传统形式接受职业教育,增强了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二)指导了农村合作事业

农村合作事业是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启发民智是开展农村合作事业的基础。成为农村合作社的社员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参与农业生产、识字、了解合作原理。首先,平教会的专家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与自己动手耕种的小农打成一片。晏阳初尝试通过全民劳动的方式,建立起知识分子和基层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以此团结大多数参与劳动的平民,在生产实践中培训农民的职业技能。其次,识字教育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识字是加入合作社的必要条件。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教员通过识字课本向农民传播现代国家观念,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村合作事业的开展。再次,晏阳初规定“所有预备社员都要受到关于合作原理及其意义的深入细致的训练,以及综合合作社业务的训练”[49],旨在将合作社的社员培育成“实地到农村作农村生活改造的学术研究实验”的技术专业人才[50]。选拔部分人员“实地到农村领导农民作改造生活的事业”[51],充当技术推广人才。

为了便于开展农村合作事业,晏阳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脑矿说”。1926年,晏阳初做了《关于平民教育精神的讲话》的报告,详细阐述了“脑矿说”:“中国开化最早,物产饶富,幅员之广,大于全欧,人民之多,甲于天下。所可惜者,厥为‘脑矿’未开,民智闭塞。”[52]基于民众“脑矿”未开的情况,晏阳初认为“启发‘民智’是今日实际爱国根本工作”[53]。定县实验开始后,晏阳初将“脑矿说”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尝试通过重组农业生产结构,改善民众生活。晏阳初指出,农村复兴工作旨在发掘民间广袤人力物力之潜在力量[54]。在定县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中,晏阳初不仅注重农民生产生活技能的改良,更关注到了农村合作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组织力的提升。

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救济式教育,晏阳初将“脑矿说”运用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将职业教育与公民教育有机结合,“在农民当中将创造一种新习惯和新思想,使他们能够实行他们生活和环境的改造”[55]。旧时代臣民与现代化国民的区别在于:前者服从于君主和统治集团的意志,接受忠君爱国的宣传,缺乏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后者受过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具备国民意识和现代国家观念,是社会改造的主动参与者。启发民智是晏阳初职业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开展农村合作事业的必要条件,对当代新农村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三)成就了农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相结合的乡村建设事业

定县实验包含了晏阳初对于中国乡村振兴的诸多思考,兼具农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达到高潮,农村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在定县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农村生产力得到提升,接受过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的新鲜血液。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内容庞杂,以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为经,以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教育方式为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集“农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于一体,最终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乡村建设事业。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识字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宴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社区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