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与回答:有序构建文章的方式

2022-12-27 07:01广东常凤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鲍叔管仲强者

广东 常凤媛

作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提出观点之后,如何宏观地展开全文,形成清晰的结构,进而具体展开论述,形成完整有效的文段。展开论述的过程中要强化“追问与回答”意识,可以使思维更加清晰、明朗。

一、“追问与回答”的内涵及作用

从写作目的来看,“优秀的写作就是与他人的对话”(《高效写作的秘密》)。对于作者而言,写作的重要心理驱动因素是展示。作者通过向读者展示自己秉持的观点和内心的感受,获得畅快表达的成就感或被人肯定的愉悦感。因此在展示的过程中不能缺乏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新高考提供的具体语境和情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中,这种“对话”并不简单等同于呼告式的表层互动,而是深层交流。实际上,当我们读到优秀的议论文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读者的照顾和关怀,关注读者思维上的疑惑点,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阐释,读者在产生疑惑之后能及时获得解答,然后形成追问,进而获得更深层的回答。也就是说,作者在证明自己观点的同时,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不断追问,再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回答,在不断问答中构建起整篇文章的体系,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认同作者所写的内容。

二、强化“追问与回答”意识,有序构建框架

框架即文章的骨架,骨立则文生。当作者按照题目要求亮明中心论点后,要考虑读者会对中心论点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并且给出清晰明确的回答。

1.如果观点中有特殊意义或相对难懂的字词,需及时阐释、说明

写作的目的往往在于让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为了避免读者在阅读开始时就走入思维的迷宫,作者首先要明晰中心论点的范围和指向,避免读者对中心观点产生误读。而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考生还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阅卷者,“我明白中心论点是什么意思”,同时提醒自己“所有的论证要在这一范围中完成”,若缺失这一环节,观点可能会被掩盖在“迷雾”之中。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材料提供的校园生活场景来看,“劳动”偏向于相对狭义的“体力劳动”,如“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所指向的就是“苦活”“累活”,这与人们日常认知中的“劳动”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存在分歧。为了避免读者带着固有认知越读越困惑,作者就有必要先自问一句“劳动在我的这篇文章中指的是什么”,并采用阐释、举例等方式来回答。如广东优秀作文《劳则生欢,劳则生慧》一文开篇部分:

热爱劳动是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劳动,因此生活富足。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当理解、愿意、热爱劳动。

这就是采用举例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劳动”在文中的含义。下面,笔者再以“以行证道”一题为例:

2020年3月5日,正在一线抗疫的钟南山院士给全国的青少年写下了如下寄语:

为祖国、为人民、为肩上的责任,钟南山院士用一生践行了他作为一位医生的初心与使命,真正做到了“以行证道”。

请结合材料和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以行证道”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完成该题的写作任务时,大多数考生对“以行证道”一词不加解释拿来即用,而拥有追问意识的考生会在正式论证前将其内涵加以阐释,既点明了自己的理解,方便下文展开论述,又照顾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如优秀作文《以行证道 奏响时代最强音》阐释段:

“以行证道”,这“道”是梦想、是道义、是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追逐梦想,去践行道义与所持的信念,这就是“以行证道”的内涵。

2.观点明晰后回答“追问”,并将答案作为分论点

问题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明确要求必须回答问题,分论点要充分回应问题。如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当考生从三人中做出选择时,比较符合逻辑的做法是写出三选一的原因,即回答为什么不选其他两位,进而明确表述所选对象的优秀品质,即回答为什么选择这一对象。如广东考生作文《知人且无私,居下仍闪耀》的分论点“鲍叔知人善荐,不计前嫌,有大识之士的光芒”“鲍叔舍己顾大局,甘居管仲之下,有中华自古流传的逊让之光”就明显统摄在主问题之下。

而对于问题不够明晰的主题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 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结合材料阐明主题是作者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就此题而言,读者首先产生的疑问为“观点是什么”“铭记哪一段历史,迎接什么样的挑战”。当问题得以解决时,读者会进一步发问,“为什么要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对迎接挑战有什么作用”。后两个问题才是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观点才能真正被读者接受,作者的核心任务才能完成。因此作者必须要将材料信息支撑核心观点的理由清晰地表达出来,也就是对“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考生优秀作文《峥嵘岁月忆我心,直面挑战开新局》的分论点“忆峥嵘岁月,感受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忆峥嵘岁月,体会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直面今天挑战,我们当接续奋斗,在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中迈向前”和广东省佛山市邱子然老师下水文的分论点“凝望那段并不久远的光辉历史,成为永恒的是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难的战斗豪情”“凝望那段并不久远的光辉历史,成为永恒的是近300万志愿军‘我以我血荐轩辕’那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凝望那段并不久远的光辉历史,成为永恒的是中华儿女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回答问题”的意识。“不畏艰难”“向死而生”“不怕牺牲”与材料的第一层紧密相关,“万众一心”“舍小家为大家”则与第二层紧密相关,且都具有明显的“回答问题”的意识。

3.关联自身,回应追问,强化现实意义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同样的,无论是自发写作还是考场作文式的指定写作,写作本身都有其明确的现实意义。在考场写作过程中,考生关联自身,明确写出要论证观点的现实意义,既是对读者“为什么你这个青年人今天要跟我讨论这些”这一追问的回答,也是对阅卷者“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跟你这个青年人讨论这个话题”的回复。从这个角度来看,点明现实意义这一环节在文章整体结构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在高考作文试题中,有些试题会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规定写作者的身份,这就为现实意义的写作提供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如202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材料反复强调的是站在“中国青年”的立场上写作,那么在论证疫情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和互帮互助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可顺势提出该论点对人类命运的重要性,进而号召全世界青年联合起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些试题会选择距今有一段时间的内容为命题材料,暗示写作者的身份,但其写作内容也应与当代青年身份和现实意义关联起来。换言之,我们不是架空历史去论证某观点,而是要将其与现实有效地结合起来。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特意点出内容出处为《新青年》,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写的发言稿情境为“班级读书会”。前者范文《强弱并非命定,人生由我决定》中“‘强者未必强,弱者未必弱’的道理放在当下仍具现实意义。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俯下身子务实干,甩开膀子全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人生的强弱由你我定义,民族的未来由你我擘画”,与后者范文《慧眼识珠谋发展 不计私利助伟业》中“鲍叔的品格不仅在那个时代熠熠生辉,也适用于新时代的中国,慧眼识珠、选贤举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证;不计私利,天下为先应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追求。让我们向鲍叔学习,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了材料内容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的意义,以及当代青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三、强化“追问与回答”意识,有序构建主体段

当分论点建立起来时,该分论点已经成为该主体段的“中心论点”。为了证明其正确性,作者就要回答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考场作文篇幅有限,就不能再罗列多个分论点,而是要集中精力回答这个问题。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强者不喜而恒强,弱者不悲而终强》中主体段为例:

生而为强者,当合理运用其强,方可恒强。

毛泽东说,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此言妙矣,人生而有别,或有强有弱,生而强者唯合理运用其强,以强大造福他人,造福家国天下,方可恒强于世界,恒强于历史。察古之周武王以强伐商,以强大谋天下之福祉,方得建立周朝,留名于青史;观今之中国与强立世,求天下大同,为世界带来幸福。强之所以为强,在于其为大众谋利,为天下人攻坚克难。倘若强者滥用其强,则将危害天下苍生之幸福,那只可谓“暴”,不可谓“强”。君不见,某超级大国自恃其强,随意干扰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为世人所唾弃。故强者,当合理运用其强,造福千秋万代,方可为恒强。

第一句亮明分论点,同时也是本主体段要证明的中心论点。第二、三句引用材料、阐释观点,回答“中心论点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强调强者要合理运用其强,以强大造福他人,方可恒强于世。此时,读者会有新的疑问:“为什么造福他人可以恒强?”紧接着,考生用第四、五句从正面举例,用周武王与当代中国的例子进行回应。读者此时未必服气,可能会想:“难道不造福他人就会变弱吗?”这时,考生从反面举例并加以论证不造福他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至此,读者的疑问基本得到解决,考生就可自信地重申观点以表示论证已经完成。当然,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之外还有很多,在此不再逐一罗列。

猜你喜欢
鲍叔管仲强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天生强者 固铂升级版DISCOVERER AT3家族轮胎体验
鲍叔牙与管仲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