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误区

2022-12-27 07:01广东廖聪文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项脊轩误区试题

广东 廖聪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下简称“情境”)。情境的设置对于落实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至关重要,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又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线教师对情境的理解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因此,笔者结合《课程标准》、相关学者的论文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具体阐释创设情境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情境非必要,为情境而情境

黄厚江老师认为,必要性是情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这个情境可有可无,就不具备必要性,本质上也是虚假的。因此,创设情境的第一个误区是为情境而情境,创设一个伪情境,即情境不具备必要性。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如果给文本添加了一个非必要的情境,无疑会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增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难度。伪情境最常见的形式是给试题“戴帽子”,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情境。

例如,某学校设计了一份高一期末语文情境式试题。大情境是高一年级打算开展“风云人物及作品鉴赏会”活动,各班都在积极筹备鉴赏会。然后每道试题都创设了一个小情境。例如,在现代文阅读Ⅰ的试题中创设了这样的小情境:

鉴赏会中,高一(1)班和(2)班的学生打算采用《乡土中国》选段及另外两位学者近年的作品,来探讨这些优秀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准备鉴赏作品重点阐述的内容。

笔者认为,这份情境式试题有亮点也有不足。试题编写者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大情境“包住”了大任务,子任务又设计了小情境,分任务也设计了微情境。此外,情境的设置也比较具体。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情境是伪情境,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只重形式,其内容很多是无用信息,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在这种伪情境测试下,可能也分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年级哪个班级了。本来就是让学生做题,加上一些非必要的情境,就显得多余了。

综上所述,真实情境与伪情境的区别在于是否必要。比如,下雨可以撑伞,防晒可以撑伞。伞很重要,但不能够为了撑伞而撑伞,因为没必要。

误区二:情境脱离文本

余党绪老师认为,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应该是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真实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基于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据此,创设情境的第二个误区是脱离文本。脱离文本最常见的形式是脱离文体。

例如,某教师在《项脊轩志》的观摩课上创设了以下情境:

昆山市文化旅游部门准备重建归有光故居。现在请你参与“归有光故居”的重建计划,完成相应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设计就脱离了文本。《项脊轩志》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散文。阅读散文的重点是赏析散文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品味作者的情感。这篇散文的作者善于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等方式,抒发了沉痛的悼亡之情,以及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情境的创设应该围绕这些内容而展开。

误区三:情境脱离学情

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该考虑学情,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创设的情境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完成不了情境中的任务,会挫伤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愉悦感;太容易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已有的水平,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某教师在《项脊轩志》的观摩课上创设的情境:请设计一尊归有光的雕像,描述雕像的外貌、神情等特征,并结合文本说明设计的意图。要完成设计雕像的情境任务,学生就得分析归有光的人物形象,这主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这样的情境任务过于迁就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没有达到学生逻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构建。

又如,在2017年的全国卷Ⅰ中,命题者创设的情境:请从“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等“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道作文题的情境有很多亮点,但笔者也有一些困惑:大部分高中生是否有和外国青年打交道的经历?大部分高中生是否了解外国青年的思维和困惑?交际语境的写作,作者要根据读者的身份去写作,考生对外国青年不了解,恐怕也不容易写好这篇文章。

误区四:情境不够具体

黄厚江老师认为,情境包含了情景,而情景是具体的,情景应该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表达者的身份、交流的对象)、事情的起因背景、事情的经过、事情预想中的结果。而孔凡成老师认为,情境就是语境,而交际语境又是语境中很重要的一种。荣维东教授则认为,交际语境的要素包含读者、话题、作者、目的、文体。结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真实的情境应该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表达者的身份、交流的对象)、事情的起因背景、事情的经过、事情预想中的结果以及文体。

比如,有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你的一位同学要与你分别了,请表达你的感受。

是什么时间分别?是高三毕业后?在什么地点分别?是在学校,还是在哪里?这位学生是哪个年级的?什么性别?有什么性格特征?“我”与这位同学是什么关系?这位同学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这位同学打算怎样离开?在离开之际,这位同学希望“我”说什么?这位同学希望“我”用什么文体去表达?

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模糊的。模糊的情境,可供学生思考的要素很少,学生只能写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空话、套话。如果情境是具体的,可供学生思考的要素就比较多,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走向全面、深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情境要有一定的具体性,但也不是越具体越复杂越好。如果学生的思维是一般水平,教师却创设了非常具体非常复杂的情境,也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要兼顾具体性和学情,在二者之中取一个平衡。

误区五:情境“包”不住所有任务

学习任务群中的情境应该是大情境,能够“包”住所有任务,统领所有的任务。大情境好比一个压缩的文件,解压之后,打开的应该是大任务这个文件;大任务文件打开后,又有若干个分任务文件;每个分任务打开后,又是若干个子任务的文件。

例如,某教师在《项脊轩志》的观摩课上创设的情境:

在本周的“国文评述”活动中,请大家就《项脊轩志》一文分享阅读感受。学习任务一: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喜”或“悲”的一段描写,设计朗读方案。学习任务二:探讨“志”这种文体的深意。

这位教师设计的大情境是“国文评述”活动,而朗读并不在评述的范围内。很明显,这个大情境“包”不住这两个分任务。

以上这五种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避开,即使不能创设出非常优质的情境,至少也不会创设出劣质的情境。

最后,笔者总结这些误区,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情境的设置。这些误区可能也不能涵盖创设情境的所有误区。相信广大教师结合自己创设情境的教学实践,能够归纳出更多的误区,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项脊轩误区试题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