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铜陵市枞阳县为例

2022-12-27 13:39夏梦涵程明康刘子宸江忆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家庙何氏渡江战役

夏梦涵,程明康,刘子宸,江忆儿

(1.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61;2.铜陵市第三中学,安徽铜陵 244000)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文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时期。自2011年至2018年,我国文物事业发展速度惊人,主要业务指标增长快速[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文物业机构的数量由2011年的5 728 个增长至2018年的10 160 个,从业人员的数量由111 338 人增长至162 638 人,资产由4 627 565 万元增长至18 660 546 万元,文物藏品由30 185 365件/套增长至49 604 379 件/套,举办展览数量和参观人数分别由19 190 个、56 687 万人次增长至27 925 个、122 352 万人次[2]。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于文物事业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提升,这启示我们要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1.1.2 区域背景

在铜陵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吴二胜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枞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提案》,2019年6月2日,枞阳县人民政府给出答复并指出,铜陵市委市政府、枞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保护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枞阳县域核定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 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 处。枞阳县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规划管理、设立专项保护经费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下一步,枞阳县文物主管部门将按程序逐级提出申请,请求市县人民政府将我县市级20处、县级9 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每处每年按1 万元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构建文物保护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这说明枞阳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引起社会人士与管理部门的共同重视。

1.2 研究目的

学者陆杰仁、苏靖、曹军、李全武一致认为,不可移动文物比可移动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广泛、更深入,对城市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影响[3];学者林云指出,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强烈、文物受到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导致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采用现代技术来进行重建重修古建筑是我国当前在传统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三大问题[4];刘泽文强调,除了文物保护意识不足之外,文物保护知识不足、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不足也是较为严峻的问题[5];王笑风认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现状问题在于多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与活化利用效果不佳[6];黄伟欣在研究结果中提到,相关保护制度对破坏行为约束力不足是不可移动文物消亡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不可移动文物更容易受自然灾害、人为损坏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因此,其保护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为探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现状定为主题,研究工作围绕枞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展开。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望龙庵、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何氏家庙这三处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法三种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2 研究结果

2.1 望龙庵

该庵原名望龙禅院,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该庵曾两度召开紧急会议,其中,第二次使天京转危为安,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庵后被清兵焚毁,1941年,由永生师太弟子集资重修。1961年7月3日,该庵被安徽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由枞阳县政府拨款,对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实地观察表明,尽管望龙庵主体得以保存至今,但由于曾遭到清兵焚毁,主体受损也较为严重,外墙破损之处非常多;房顶瓦片破碎,每逢下雨,雨水就直接落入庵内;望龙庵主体内部也堆满了废弃的杂物,如纸箱、铁盒、泡沫垫、蛇皮袋等,杂乱无章,布满灰尘;旧展板上的《太平天国枞阳会议简介》和墙壁上的《陈玉成传略》是现场仅有的关于这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尽管当地政府曾拨款修缮,但从实际来看,修缮效果并不显著,望龙庵依旧破败不堪。走访过程中,庵内的一位尼姑表示,望龙庵已有较长时间没有获得管理部门的拨款了,资金的缺乏导致望龙庵得不到有效保护。此外,她还表示,由于管理较为混乱,责权不明,当前,并没有部门主动牵头负责望龙庵的保护事宜。

2.2 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

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位于枞阳县陈氏宗祠内。宗祠为前、中、后三进的清代建筑,占地面积531.2 m2,建筑面积494.5 m2。前进在街道拓宽时被拆除。1978年,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按照原貌将宗祠的中进与后进修葺一新。1961年,该旧址被安徽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省人民政府重新调整文保单位时再次予以公布。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成立于2012年4月。渡江战役文物展品陈列在中进大厅,共64 件,其中有渡江时使用的武器、文献资料、船工用具、渡江胜利纪念章等,还有一幅大型渡江战役示意图。历史文物展览室位于后进,收藏有历代珍品及出土文物283 件。相比望龙庵,主管部门对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的保护力度显然大得多。场馆宽敞明亮,功能分区明确,展品种类与数量众多,既有各种制作精美的宣传展板供参观者浏览,也有专职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战役经过。走访过程中,馆长对馆体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影响力较大,辐射范围较广,2019年共有9 700 多人次参观了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参观者分别来自安庆市、铜陵市、合肥市、南京市、上海市等省内外地区。

2.3 何氏家庙

何氏家庙即青山何氏宗祠,又称“敦睦堂”,位于枞阳镇大青山村(原何祖庄村)南部的叶庄。何氏家庙始建于1771年秋,装修竣工于1773年。在建筑艺术上巧妙地将木、石、砖雕与建筑融入一体,精巧灵变,保存完整,是目前安徽省仅存的一座以“家庙”命名的宗祠建筑,丰富了祭祀建筑的类型。何氏家庙共三大进,两个大天井,占地约5 000 m2,建筑面积1 000 多m2。1943年,桐南区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曾设于此;1949年渡江战役时,二野三兵团属部曾在此设立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枞阳县副县长何子诚的安排下,为了保护宗祠不受破坏,何氏家庙一度作为“青山小学”的校舍,宗祠得以躲过1958年拆祠宇的风潮。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2006年4月,青山何氏成立了宗祠修缮委员会,重修宗祠,征田地1.16 亩用于修路造桥,又征0.504 亩将祠堂门前扩展成广场。历时四年,耗资百万,于2009年冬至修缮告成。何氏家庙宗祠修缮委员会的常务秘书长表示,在当代,家庙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于祭奠祖先,也是为了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影响子孙后代,更是为了让家国精神得以传承。他还提到,何氏后人于2020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了扶贫助学仪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3.1.1 经费保障不充分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均涉及经费的申请与使用,经费保障是否稳定充分,事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情况的好坏。我国文物行政管理体制采取的是由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政府管理,当所在地政府难以管理时,再由上级政府解决的属地管理模式,该模式给地方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枞阳县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当地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加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因此,大量的经费被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扶贫事业,能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少之又少。例如,望龙庵的保护现状不佳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专门的修缮资金,而何氏家庙能得以完好保存和修缮与何氏家族后人有密切关系,何氏家庙宗祠修缮委员会发动族人的力量,集资百万才得以完成修缮工作,这些修缮资金都是族人们自发捐款筹得,而非利用当地政府拨款。

3.1.2 保护意识较淡薄

尽管现在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文物的价值和重要性,但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群众不了解不可移动文物存在的意义,甚至无法识别不可移动文物,他们的保护意识淡薄,在实际生活中不仅不能按照《文物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去保护文物,甚至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有意或无意的损害。例如,在望龙庵中,周边居民将废弃物随意堆放在庵内,庵内垃圾长期得不到清理,蛇虫鼠蚁泛滥,这对望龙庵的墙体产生了不可逆的损伤。

3.1.3 专业人才数量少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然而,我国培养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于是在很多地方,从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多是非专业人员。研究发现,无论是受保护力度较弱的望龙庵,还是受保护力度较强的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和何氏家庙,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绝大多数的非专业工作人员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但仍有少数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基础专业知识和素养,胜任力不足,导致无法提升工作实效,甚至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建议

3.2.1 完善经费保障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市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不足。要想解决经费问题,不能只靠地方财政解决,更应该拓宽思路、拓展渠道,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如发展地方旅游业、面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统一起来,以保护指导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

3.2.2 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意识,使其参与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有关场馆要坚持做到全年开馆、免收门票、免费讲解。同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创造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例如,定期举办图片展、书法展、招募馆员和讲解员等特色活动,吸引群众前来参观、体验,感受文物的魅力;也可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当地学生、单位职工等群体到实地参观,以实物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对于非本地的观众,可开拓路线,形成访古路线以供外界深入体验。

3.2.3 加强人才建设

国家层面上要大力支持本科高校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建立高校——博物馆联合培养模式,高校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博物馆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育,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了三年理论教育之后,第四年可在博物馆实习,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在文物保护的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博物馆可将现有的工作人员分批次、分方向送往高校进行短期专题培训,或从高校聘请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师为专家顾问,定期举办讲座,把课堂“开进”博物馆,提高工作人员理论水平,提升工作实效。

3.2.4 借鉴先进经验

走好我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之路,要求我们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意大利拥有全世界大约60%的历史、考古及艺术资源,其中包括数量庞大的不可移动文物:2 000 处考古遗址、40 000 个城堡、95 000 座教堂和30 000 处古建筑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至今,与意大利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意大利政府于1975年专门设立了一个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最高机构——文化遗产部,下设出土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古图书等18 个保护局,直接管理全国各地的重要遗址、考古区、古迹、文物和博物馆藏品等工作;意大利政府认为,文化遗产关系到民族特色,是国家魅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政府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定为长期国策,并于1947年12月22日正式颁布了意大利《宪法》,以国家最高法律形式对文物加以保护;由于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仅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显然不够,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意大利政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例如,将每年全国彩票收入的8‰,约1.5 亿欧元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各地方政府每年也实施专项拨款,将其用在文物保护上,另外,国家还对投资修复文物的企业或个人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鼓励其对一些文物保护项目进行赞助。

4 结语

研究以枞阳县的望龙庵、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与何氏家庙三处不可移动文物为例,调查了它们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我们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家庙何氏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郑大夫家庙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舒同与渡江战役
荒家庙
何氏“十全大补粥”
野餐记
鲜为人知的满族家庙兴庆寺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