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视阈下“布依八音”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2-12-27 13:39蒙春琳姜似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八音布依布依族

蒙春琳,姜似海,2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2.黔西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示范基地,贵州兴义 562400)

1 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作为乡村之魂,一直是我国近代化以来乡村问题的核心。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无论是乡村建设派、学院派,还是政府和个人,都逐步从乡村危机中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传统文化不仅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方法,也是个体与社会关系及自我身心和谐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就民族地区而言,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厚土壤,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反之,乡村振兴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传承发展,以及实现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媒介和载体的乡村振兴,成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西南州盘江流域“布依八音”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曲艺表演形式,是融合了音乐元素和乐器表演、艺人说唱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曲目、唱词都体现出它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其发展过程体现出我国戏曲文化的兼容并蓄,其艺术表演形式则展现了乐器和演唱对于艺术文化的美学意蕴,其作为重大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极强的民族宗教文化的符号性特征[2]。作为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布依八音”深深扎根于布依族村落和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演唱艺术形式,它富有极强的活力和可塑性,对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和推动乡村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乡村文化振兴视阈下“布依八音”传承发展的机遇

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3]。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文化当代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其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丰富乡村文化类型、促进乡村文化多元发展的同时,也给“布依八音”等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2.1 乡村振兴战略是“布依八音”传承发展的新的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18年1月2日和9月26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强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立足乡村文明,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其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强调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的传承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最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同时,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分别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等方面对发展乡村文化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强调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化体育、节日民俗等活动;支持农业农村农民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制作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内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可见,系列乡村振兴政策都对民族民间文化予以了极大关注,无疑为“布依八音”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南。

2.2 “布依八音”传承发展是布依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据有关资料记载,“布依八音” 原型属于宫廷雅乐,后根据民族审美情趣及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不断演变;元明时期,“布依八音”加入了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寿庆、建房等民俗喜庆活动的内容,其演奏形式由以吹打为主,渐次发展为以丝竹乐为主,并伴以金童、玉女进行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在盘江流域布依族居住地区,各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教乐坊“八音堂”传授“八音”技艺,“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4]。据史料记载,其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盘江流域黔西南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据考证,“布依八音”的曲目不超过13首,主要有《福满堂》《贺寿堂》《戈然》《拜堂调》《盼郎》《哥妹调》《来去来》、坐唱《胡喜与南洋》片段、布依戏《撒衣定情》片段、尾曲《盛世调:昂央》等,曲调、歌词没有文字记载,全凭老一辈民间艺人言传身授[5]。

今兴义市南盘江镇南龙布依古寨被认为是“布依八音”的发源地之一。南龙布依古寨“布依八音”因其源远流长,婉转优雅,民族特色浓郁而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和“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等。2014年11月被住建部认证为“中国传统村落”。“布依八音”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形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乐民”功能;其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它是布依族地区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发挥着重要的“育民”功能。可见,“布依八音”是布依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多得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

2.3 “布依八音”传承发展对布依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具有促进作用

黔西南州兴义市布依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布依八音”等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功能衰落而新的功能形式未能形成并发挥应有作用的局面。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缺乏动力机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黔西南州迎来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旅游产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旅游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借助旅游发展平台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将乡村文化振兴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激发布依族地区人民参与旅游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创作的热情;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形成布依族地区旅游经济“价值共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到上述几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项的“布依八音”在黔西南州南盘江镇等地区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小到村寨日常生活,如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大到国内外民族民间文化重大活动表演,都少不了“布依八音”,这说明“布依八音” 在促进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上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布依八音”作为布依族地区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其创新传承发展是推动布依族村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发展之基[6]。同时,“布依八音”作为布依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依族村寨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载体,是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对促进布依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布依族地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热情,这对布依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乡村文化振兴视阈下“布依八音”传承发展的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质是通过强化乡村文化人才主体、巩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乡村文化支持体系,从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困境,促进乡村民众在有意义的社会交往中构建乡村现代文化体系,充分展现乡村的现代文明[7]。乡村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然包括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8]。通过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探索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现路径,推进乡村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梳理、保护、传承、创新是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

3.1 推进“布依八音”市场化创新传承人才培养

缺乏文字记载,加上“布依八音”艺人在口传心授的时候遵循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传媳不传女”的传承规则,给“布依八音”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人为的障碍。这在保护其“文化正统性”身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流传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民族文化传承人,形成“文化自觉”,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展“布依八音” 传承发展空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既要继续挖掘培养本土人才,扶持文化能人,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也要继续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在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同时,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力量,从而培养一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带头人。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布依八音”进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课堂以来,该校已从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等学科建设方面形成日臻完善的学校传承发展模式,但如何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现实化的展演场景,将学校传承转化为社会传承,还有待当地政府的相关安排。

同时,“布依八音” 传承发展是布依族地区的一项文化发展事业,“布依八音”传承创新人才要将“布依八音” 创新传承发展作为布依族民族文化发展事业来看待,从而将“布依八音”创新传承发展作为一项谋生的事业来对待。只有这样,“布依八音”创新传承发展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而获得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将“布依八音”学校传承与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注重布依族地区创新传承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特别是布依族村寨青年人才的挖掘培养。人才培养内容除了“布依八音”创编、基本乐理知识、历史文化发展、非遗法律法规及政策、舞台表演、“布依八音” 理论研究等主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传承人的市场意识与创新意识,使“布依八音”实现产业化、资本化传承发展,从而将“布依八音”这一文化产品转化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获得资本增值的能力。

3.2 推进“布依八音”文化内涵及展演形式创新发展

人类学家萨林斯(Mashell Salins)曾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整个世界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再是一对矛盾,而是成了可以融为一体的相互促进的力量[9]。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创新传承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没有创新传承发展的保护是消极、被动、缺乏生命力的。在处于转型期和价值观多元的当前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要以新的内容和更加完善的形式来展现,而且越是与时代同步,有鲜明的时代感的,其生命力就越强”[10]。因此,对于“布依八音”的传承发展除了要在三月三、六月六、春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中展演展示外,还需要在布依族聚居区的乡镇、县的文化馆(站)建立“布依八音”陈列室;记录、收集、整理“布依八音”的乐谱、道具、服装、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创造。同时,将其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以及州、县、乡三级文化馆(站)的辅导教学中,聘请传承人授课,向广大群众传授“布依八音”的演奏技艺。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其与传统文物保护的不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活态的保护,静态的、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群众而言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对传统民族文化而言,保护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因此,需要循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基本规律,采取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方式开展保护工作。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进行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获得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不仅改变了文艺创作方式及其展示形态,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促使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产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布依八音”应该借鉴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式,借助现代媒介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到电影艺术、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尝试以大型歌舞剧的形式参与到国内外巡回展演等艺术创造活动中来,让民众更直观、便捷地体验到“布依八音”的艺术内涵,深入了解其社会价值。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布依八音”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才能跻身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显现其独特魅力,并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拓展其文化展示空间,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3.3 推进“布依八音”民族文化产业化传承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已经涵盖了体制建设、人才培养、财政金融、产业融合等多个方面,推动了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旅游、贸易等产业的融合。但是,相较于城市文化产业建设在融资、赞助等方面的便利,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1]。目前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在一些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多数农民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文化消费也偏低,甚至长期以来很多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村干部,也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是无所作为的。这也是致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影响了农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12]。在此背景下,促进“布依八音”等民族文化产业化传承发展,就需要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除了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外,还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积极开发民族传统器具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从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演出的增多,“布依八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黔西南州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为“布依八音”的产业化、资本化发展奠定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团等民族艺术团多次赴意大利等国家参加国际民族民间艺术节展演,“布依八音”也受到了各国艺术家的高度赞赏。同时,黔西南州“布依八音”艺术团体多次在省内外参加民族文艺汇演活动,例如,赴南京参加由建设部和中国名胜区协会主办的“2002 南京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纪念品联谊展示交易会”演出;以《胡喜与南祥》参加贵州省第八届“杜鹃杯曲艺大赛”;以《迎客调》参加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堂歌》参加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此外,2005年春节,“布依第一家”八音坐唱团在兴义市纳灰村桥头上,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一行演奏了“布依八音”《迎客调》。这表明,作为布依族文化名片“金字品牌”的“布依八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基本指引,挖掘“布依八音”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将其包装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融入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来,在市场的资本化运作中实现其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其“富民”功能,已成为“布依八音”产业化、资本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路径。

4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黔西南州盘江流域布依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布依族人民与传统的生活处境逐渐脱离而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使得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乐民、育民”功能逐渐丧失。特别是近年来,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青年人才严重流失,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滞后、薄弱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使得该地区“布依八音”产业化、资本化传承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然而,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盘江流域农村文化产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和日益扩大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并且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强调,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力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使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实现繁荣发展。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布依八音”的创新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其通过文化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新融入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从而发挥乡村传统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功能提供了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八音布依布依族
《八音的秘密》
山水布依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布依少女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请到布依茶乡来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乡村八音
八音盒有哪“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