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设计策略

2022-12-31 08:55石君燕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游戏

石君燕(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情境问题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主动性,认识到自己需要从中获得思考,感悟到小学数学问题带来的启迪。在问题情境中,能促进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对不同知识产生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后期探究。

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是课堂调控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针对课堂有效开展情境化的问题教学设计,可以提高课堂的兼容性,让课堂中的提问富有真实的意味,让课堂充满真实的思考空间。

游戏情境,生成计算思维

在游戏中,教师的语言可以产生启发作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我感悟和实践。在游戏片段定格中,更可以吸引学生自己来认知游戏中的小学数学知识所在。通过游戏发现和游戏认识,获得小学数学知识的融入和探究。如在学习快乐数“群数”的游戏。在此之前我们学习数数的方法都是点数,而通过本节课,学会“按群计数”,可以2 个2 个数、3 个3 个数。而在数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往往觉得枯燥,而且因为第一次按群计数,所以会一下子说不出来接下去数到几。通过数青蛙的嘴巴、眼睛、腿,借助视频中生动的卡通形象和有趣的情境,帮助同学们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变化规律。例如“2 只青蛙2 张嘴,4 只眼睛8 条腿”,学会2 个2 个数,4 个4 个数。同时,这里也暗藏了一一对应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深度发问,激活高阶思维

小学数学高阶思维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能将课程知识整合。通过深度发问,也能促进思维的变化。如在《年月日》主干问题设计中,“年月日”一课知识量比较大且比较散,表面看知识点都是人为的规定。所以,传统教学中习惯定位于知识掌握层面。

教学问题更多的是引领学生去观察日历,在数数活动中验证知识。“一年是几个天?一年有几个月?”这样的知识性问题引领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显然是缺乏知识理解的,至少是不太明白一年为什么是365或366 天,顶多是死板的接受地球公转、自转的知识。如何让这样的知识性学习内容也有思维的跳动?可以尝试如下主干问题引领。

教师通过尊重学生基础,激活问题能量。“有关年月日知识,你有什么疑问?”上课伊始,老师用一个开放问题调动学生问题兴趣。“一年为什么有365天,有的是366 天?一年为什么有12 个月?”“为什么2月有28 或29 天?”等。学生大胆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就代表这节课的基点是学生追寻年月日知识的形成,是需要过程性活动。

生活情境,激活发散思维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具有逼真的现场感受力,通过生活中的片段改变成的真实问题情境,可以更快帮助学生亲近课堂中的知识点,用兼容的眼光来面对更多的数学主题,从而促进发散思维的进步。

在《翻倍与折半》的问题设计中,揭示“翻倍”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能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翻倍”的动态变化过程。其次结合加法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加数“2”和动态的演示,初步理解“翻倍”的含义,并能用翻倍的样式来解释刚才的动态演示过程。在贴实物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翻倍”与“折半”的含义,感受“翻倍”与“折半”的互逆关系。通过选择一组数,自由贴苹果。学生能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利,并通过每一个个体不同的选择,汇集全班的结果,总结出3 组数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情境问题设计下,不按常理着眼“是什么”发问,而是抓住“为什么”发问,这样绕道知识发生点的设问,让主干问题直指知识生发原由,能让学生再历知识发现过程,能最大能量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数学思考。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游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