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受性的探索与表现

2022-12-31 08:55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表现力歌唱草原

张 雪(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案例描述

笔者在人音版教材三年级唱歌课《草原上》的音乐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唱歌课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前图片导入、发声练习、学唱歌曲、唱会歌曲和拓展延伸环节进行设计,在课堂上学生们也都能按照节奏节拍唱会歌曲,但在情绪方面总是难以打动人心。如此舒缓、愉悦又动听的曲调,学生们为何无法唱出情感呢?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的实验研究与探索中找到了答案。

案例过程

班级A:运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师生问好后,课件在蓝天白云的大草原图片中进行导入与介绍,引出授课课题《草原上》。简单的发声练习和带节奏朗诵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而后进行听唱法的唱歌课教学。经历分组演唱与练唱后唱会歌曲,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相互分享对内蒙古大草原的认识与了解。教学目标完成,只能唱准节奏和节拍,但学生歌唱缺乏表现力和音乐情感,不能很好地表达音乐的美。

班级B:课堂导入由图片转化成题目与背景音乐均为“梦中的额吉”的诗朗诵视频,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上人民的风俗习惯与情感,使学生们萌生想要去了解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其他授课环节不变,唯一变化的是不断引导学生去想象和回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象。教学目标完成,学生歌唱表现力尚可,歌唱旋律具有流动性,可以在声音中感受到草原的辽阔。

班级C:课堂教学过程同班级B,在拓展延伸环节加入了蒙古族男孩乌达木在中国达人秀演唱《梦中的额吉》视频,学生们看着父母双双离世的乌达木歌唱蒙古歌曲的旋律时无一不被歌声打动,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此时,学生们已完全共情到动人的歌声里。相互分享观后感之后,笔者用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表情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当再次唱起悠扬的《草原上》时,学生们的声音连贯又不失色彩,眼睛里散发着明亮的光,身体也能随着旋律自然摇摆。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学生们还唱出了具有表现力的美的声音。

案例分析

在这节唱歌课的案例中,笔者将三个不同的自然班当做被试,从常规音乐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到视听结合的诗朗诵进行导入最后到与草原相关的蒙古族男孩倾情演绎《梦中的额吉》进行拓展延伸三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手段,学生的音乐表现逐渐得到提升和外显,歌唱从歌唱的节奏、节拍与音准的准确性逐渐向歌唱的流动性与歌唱性转变,在歌唱过程中在班级C 可以发现眼睛发光的孩子们和纯净的音色。可见,不同班级的授课方式影响到了学生的感受性,从而呈现不同的音乐表现力。

案例总结

笔者从单一的图片导入到视频导入教学再到拓展延伸的情感共鸣进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的优点,不断充盈学生的心智感官,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并感受音乐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音乐联想和想象,切实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才能更好地歌唱。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验研究,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丰富和调整,意在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感受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如何遵循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选择一种学生可以接受并理解的情境共情到作品中也是引导学生表达音乐的方法。在音乐教师的范唱与引导下,唯有亲身感受到的情感才能真实地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歌唱时才能使音乐具有表现力。

猜你喜欢
表现力歌唱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