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法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与育人价值

2022-12-31 08:55王丽佳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品德法治传统

王丽佳(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

2021年开始,国家面向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推行“双减”政策,但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依然将理论知识学习当作重点教学任务。在教师的影响下,家长、学生也片面认为:无论教育政策如何改革,学好文化课程才能在社会中谋得生存的机会。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法治意识,才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将道法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培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法的价值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的道法课程,为学生呈现了丰富、有趣的知识点的同时,又教给了学生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让他们形成正确积极的三观、掌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一个有底线、有良知能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的个体。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法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塑造正确三观

思想观念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生的三观尚未成型,此时应抓住机会对其进行思想观念教育。新的时代是一个“大熔炉”,社会中既有积极、正面的事情,但也有着“潮流”的西方思想,正在荼毒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念培养,放在教育教学的重点位置。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引,让学生深受传统文化感染,被先辈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可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二)培养美好品德

美好的品德是做人做事的前提条件,相对于教学文化课程,品德培养应该被放在第一位。“会做人”永远比“会读书”更重要。陶行知认为:学校应坚持“德育为本”的理念,始终将德育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带领求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帮助其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积极、乐观、品德良好的人。

三、小学道法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措施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教师需结合课标要求,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持续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将道法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为学生呈现精彩纷呈的道法课。

(一)道法融合文化,培养艺术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内容较为丰富,古文、诗词歌赋、国画、戏曲等都各具特色,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道法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教师努力挖掘教育要素并呈现于课堂中,能让内容枯燥的道法课多一些生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热情,还可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引导其走上文人墨客的艺术道路,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个人修养的目的。

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我以“如何合理安排课余生活”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了一个为期15 分钟的讨论活动。学生在小组之内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最后由小组成员推选代表发言。

从学生的言论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参与技能培训、与电子产品为伴,活动尾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一些书画、手工类的作品,后期我们将举办艺术作品展览大会,优秀作品可评奖、能获得课时加分,在我的鼓励与指导之下,全班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高涨。

小学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让原本枯燥、单调的课程教学,变得形象化、趣味性、多样性,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道法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其深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科学的教育举措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对优秀的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弘扬,教师应根据课程教育目标的变革,主动革新育人策略。

(二)道法融合文化,形成积极思想

小学生的观念、品德尚未成型,此时的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作为承担重要教育职责的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与道德法治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相互关联,让学生的思想清本溯源。思想教育、道德培育工作乃班级教学的重中之重,当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其实也有利于教师们做好班级管理,帮助教师轻松完成各类教学任务。

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时,我将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主动结合,课堂上借助PPT 课件,呈现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鉴赏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书法时,学生被他们的书法风格吸引,我鼓励他们拿出纸笔模仿,模仿完成后小组之间互相鉴赏、品评。而我趁着学生的热情正盛,邀请他们分享自己对书法大家的作品的评价: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包含着作者辛勤的汗水,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奋斗,才创造出了让世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在语言交流、智慧碰撞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思想。道法课程融合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道法融合文化,激发法治意识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正面的价值观念影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作用。课时中的内容,详细阐述了我国的法律条文,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可补充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为将来的成长、升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纯理论的课时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聊的,若能将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相结合,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忠贞爱国”,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学会正确的爱国方式,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我创设了“运用法律武器,守护国家安全”的话题,课堂上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我则巧妙引导他们引用典故,说明古人是如何爱国的?其次鼓励他们尝试着从法律角度分析,拿出维护国家利益的举措。

经过5 分钟的讨论学习,有学生积极发表了观点:古人一般以撰写诗词鼓舞士气,代表者有李白、杜甫等人,或者以参军杀敌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代表者有辛弃疾、文天祥等人;有的小组认为:如果发现了有人从事违反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应该及时向公安部门检举。

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学生美好品德,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待人接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法治水平,避免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引导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之下,青少年难以正确处理棘手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法治意识薄弱、无法明辨是非。将道法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达到激发学生法治意识之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闪烁着人民智慧的光芒,传统文化之中既包含了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凸显了古人做人做事的智慧、技巧。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法课程有机融合,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热情的同时,又可充分发挥最佳的道德熏陶、法治精神培养的作用。

猜你喜欢
品德法治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品德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