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体系重塑

2022-12-31 11:37康秀平杨文龙李永霞
科教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院校

康秀平,杨文龙,李永霞,岳 敏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新时代转型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念等均发生了较大改变,全方位育人体系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地方院校要紧握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建立以实践教育为重点的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支撑,真正将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共同奏好“协奏曲”;要聚焦“十大”育人体系,构建起体系健全、形式创新、特色鲜明的教育“新”格局。

1 基于新时代转型下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结构

1.1 主要特征

新时代转型的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具有系统性特征,高等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势必要将教育客体、教育主体等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在教育目标设置和教育资源整合上坚持系统性原则;具有连续性特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互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连接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具有整体性特征,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立需要全体教师、教育相关部门等通力合作,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实际学习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网络型特征,依托自媒体平台、互联网学习资源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载体和弹性空间,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我教育,丰富了育人维度[1]。

1.2 基本结构

育人主体的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展开不只是专职教师、党务工作人员的任务,更是每一位教师、管理者、辅导员等教职工的使命与职责。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基础、师德师风、政治站位、道德品质均对大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是全方位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主体,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作用对象和直接参与者,是全方位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主体。

育人过程的全方位: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构建出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环境,各个部门通力协作为大学生学习、实践提供广阔平台,依托教育活动,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还应多与“企”“政”等力量交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提供有力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

育人空间的全方位:突出“处处在育人”,打通“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壁垒,融合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引导的多种载体,创新多种育人路径,统筹优质育人资源,确保各项因素发挥积极作用,营造优良育人氛围,形成立体化育人空间。

2 新时代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的价值意蕴

2.1 固强补弱、培育特色的价值导向

现阶段地方院校在教学资源、生源、财政能力等诸多方面受限且面临着新时代转型等多重挑战,如果不把握好“事”“时”“势”,教育话语权极易被消解。所以地方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厚植基础,解决全方位育人片面性、脱节等问题,加强教育主体的育人意识,改变思想认识、工作摆位上的误区,努力补齐短板,彰显自身育人特色与优势[2]。

2.2 全面发展、主体彰显的育人追求

传统育人机制较为僵化和单一,冷冰冰的说教使大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其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应以育德、育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创建全方位育人机制来引导学生了解、认同、体悟传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扎实促进其身心、人格健康发展,从而成为爱国爱民、积极向上、自尊自爱的时代新人。

3 基于新时代转型的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

3.1 健全“十大育人”体系

3.1.1 依托课程育人和网络育人,实现“课”“媒”共融共育

在课程育人方面,地方院校要明确课程育人的重要地位,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育人要深挖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素材,还要保证教育方式的灵活多元,利用符合新时代特点、学生学情的授课方法切实提高育人成效。另外,教育工作者在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时事热点、热门话题来创新授课方法,利用案例教学法、典型教学法等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使育人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如,传授知识时穿插奥运健儿的高光时刻、抗议白衣天使的无畏担当,这些素材的引入既“抓眼球”又“触灵魂”,能极大提升教育效果[3]。

在网络育人方面,地方院校要抢占网络育人阵地,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自媒体相融合,提高授课内容的精神吸引力。教师要利用自媒体平台了解前沿资讯,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前沿科技成果,对网络上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将带有错误观念、不良信息的内容剔除,使授课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多元;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教育形式,延伸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其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阻碍进行自我教育;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通过新内容、新形势、新载体将政治术语转码成“网络语言”,借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思想共鸣。地方院校还要加强自媒体督查,构建舆情监控机制,提高网络监管力度,精准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主流意识形态,及时制止不良舆论,大力宣扬正能量。

基于此,地方院校应依托课程育人和网络育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和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实现“课”“媒”共融共育。

3.1.2 依托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实现“知”“行”融通共育

积极推进文化育人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必要途径。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民俗活动进校园等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国民俗习惯的了解、学习、传承;其次,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开展红色电影手绘海报展、红歌大赛等活动,借此激发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使红色文化得到发扬、革命传统得到传承[4]。最后,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依托课堂这一主渠道宣传主流价值观念,解读时代热点、传统文化等,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其全方位发展。

实践育人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促进全面发展。地方院校实践育人这一渠道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其中课内实践包括时事评议、案例评析、专题研讨、情景模拟、影视观摩等,但课内实践具有局限性,还应多组织课外实践育人活动,以重大节日、寒暑假时间为契机,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学生不仅能够完善自我,还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地方院校要依托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形成规则意识,树立文化观,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实现“知”“行”融通共育。

3.2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运行机制

3.2.1 统一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地方院校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加强顶层设计,制订符合新时代转型、大学生特点的全方位育人实施规划;要培养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的育人责任意识,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先锋力量,起到带头作用;还应履行领导职责,认真落实上级部门的决策方针和部署安排,将工作落实、做细。另一方面,打造校领导、骨干教师齐抓共管育人格局。地方院校要明确行政组织职责,打造“T”型互动机制,畅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为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夯实基础。

3.2.2 完善全方位育人体系的保障机制

首先,规划严格育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地方院校全方位育人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推动知识体系、主题关系、资源分配得以规范化和透明化。地方院校要精准解读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并结合经验、文件构建切实有效的育人制度体系;还要始终坚持分层原则和分众原则,根据学校、部门的实际教学情况和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诉求和不同资源的特点找准育人着力点,对教学的各个部门、各个组织的责任、职责等方面进行规定,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确切依据。其次,坚持改革创新,加强育人理论研究。地方院校要鼓励教育工作者自觉投入理论研究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紧跟理论的时代发展步伐,为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做好准备;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水平,打造集体备课平台,使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建立起密切联系,不断开创全方位育人新局面和新态势。最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配置[5]。地方院校应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变化,督促其在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提高教师在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规范性;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开展主题座谈会、讲座,让教师在活动中掌握前沿的学科研究动态。教育工作者则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做到严于律己,依托自身的高尚品德影响和熏陶学生。

3.2.3 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反馈机制

首先,改进激励方法,重视对教师多重需要的激励,依托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奖励来激发教职工的育人热情和自觉性,提高其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激励方式方法要跟随时代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变化,要发展和创新实践锻炼、文化建设等激励因素,增加激励的效果,促进教师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加强检查监督。地方院校要优化育人工作监管责任体系,明确每一个部门的职责、义务和工作内容;要整合校内外监督资源,完善自我监督体系,制定专门的教育育人监督部门,推进监督工作的常态化。最后,建立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打破“唯分数论”的错误理念,将静态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动态变化有机融合,以课程成绩为主,以专题作业、实践活动表现为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消除主观色彩,提高客观性,将教师在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工作的落实情况与完成纳入评价体系之中,采取匿名投票、网络投票的形式对全方位育人体系的落实情况进行检验。

4 结语

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地方院校要深刻意识到教育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地位,在课程、实践、网络、组织“十大”育人方面统筹推进;还要规范工作规划严格育人制度建设、改进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激励办法、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建立对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真正让思想引导力更强、育人温度更高、立德树人质量更好,彰显全方位育人能效。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