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2022-12-31 11:37茆汉国
科教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专业课程

孟 帆,茆汉国,冯 江*

(1.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6 2.南京工程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江苏 南京 211167)

“多师同堂”是在同一课堂中引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协同开展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了“多师同堂”的概念内涵、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应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推进国内高校教师针对该教学模式的理论考察与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1 “多师同堂”简介

1.1 “多师同堂”的概念

“多师同堂”,译自英文Team Teaching,又被称为团队教学、协同教学等,是由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将他们不同的学科背景或职业视角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共同开展教学的协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教学从孤立的个体工作方式转向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协作方式,将教学过程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背景,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积极的学习机会。

国内有些学者将国外的团队教学模式进行了细分,以教师数量为标准,如果是两名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则称为“双师同堂”[1],如果是三名或三名以上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则称为“多师同堂”[2]。文章沿用国外学者对团队教学的定义,认定“多师同堂”需要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即可。

1.2 “多师同堂”的起源

早在1968 年,史密斯(Dorothy W.Smith)就概括性地讨论了团队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1999 年,巴克利(FrancisJ.Buckley)通过总结30 年在不同学校环境中进行团队教学的成果,阐释了团队教学的开展方法和意义[4]。2015 年,基斯特(Stephen Keast)和库柏(Rebecca Cooper)将团队教学定义为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的协作式教学方法,涉及共同教学、大学教学、合作教学和补充教学等方面[5]。

1.3 “多师同堂”的本土化过程

虽然团队教学在国外高校已经是常规的教学方法,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则是始于20 世纪末。团队教学在国内的应用,似乎最早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1999 年,蔚兰提出团队教学可能是特殊英语教学的最佳方式,并介绍了四大类团队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6]。2000 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扩张,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浮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逐渐成为热点,团队教学模式也逐渐走入高校教师的视野,引起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团队教学模式已在众多高校课程中展开。

1.4 “多师同堂”的特征

“多师同堂”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多名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有别于目前高校课程普遍采用的“一师一课”传统教学模式,即一名教师一本教材完成一门课程,“多师同堂”强调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教学。

二是所有教师同时出席同一堂课。“多师同堂”有别于简单的“拼盘式”教学团队模式,“拼盘式”即同教研组的几位教师组成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组,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位教师独立承担不同的教学模块,以此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相比之下,“多师同堂”是由多位教师协作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并且多位教师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课堂。

三是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同一个课堂中的多位教师应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时甚至是不同的职业背景。

2 “多师同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高校的许多课程,具有跨越不同学科,以及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动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限于教师的单一学科背景与知识储备,很难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而“多师同堂”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学习,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高校的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对高校学生的帮助

“多师同堂”的成功运用对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加教学的感染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第一,不同学科的教师同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理论课与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同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第三,优秀的教师团队还可以为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的榜样。

2.2 对高校教师的助益

“多师同堂”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多有助益。其一,采用“多师同堂”模式的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沟通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其二,“多师同堂”教学团队的组建还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就各自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增加科研合作,共同开发出新的学术研究增长点。

2.3 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多师同堂”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创新集中体现在其有助于整合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乃至社会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1+1 >2”的功效。“多师同堂”可以打破专业系科、学校之间乃至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聆听到其他专业、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的真知灼见,并有机会了解到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者所关注的前沿议题。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师同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认为是知识的讲师或讨论的组织者。“多师同堂”涉及的教学过程则更加复杂,因而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目前“多师同堂”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教师组合形式。

3.1 支持教学

由两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一名教师主导,另一名教师辅助)。第一位教师主导全班教学,并控制整个课堂的流程和进展,负责教学内容的主要情况。同时,第二位教师在教室中走动,负责为所有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并组织课外的后续活动。

双语类课程可采用支持式“多师同堂”,由专业教师主导,负责安排课堂教学,阐释具体专业知识;外语教师作为辅助,配合专业教师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以及诠释专业教师的指令。

3.2 补充教学

由两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两位教师同等参与,但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两位教师都是主导教师,共同规划教学和评估并一起实施,共同为课堂作出贡献。在课堂上,两名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发表各自的观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互的配合,各自教授个人专长的部分。

实验类课程可采用补充式“多师同堂”,一位理论教师负责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等,另一位实验教师(往往是专业的实验师)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予以具体指导。此外,技能类课程也可采用补充式“多师同堂”。

3.3 平行教学

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将同一门课分成不同的部分,将学生随机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位教师同一时间面向不同小组教授内容,可以进行小组轮换;教师们准备各自擅长领域的教学材料,并向各小组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

实习和社会实践类课程可采用平行式“多师同堂”。

3.4 协作教学

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例如所有教师参与备课、制订课程计划、共同出席同一堂课、协作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等,即所有教师对所有学生负责。因此,协作式“多师同堂”往往要求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与掌握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

跨学科课程可采用协作式“多师同堂”。例如,药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可在同一课堂由药学、医学和生物学背景的教师,甚至是药师和医生,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广阔视野。

总之,“多师同堂”中的教师团队,应进行团体协作,掌握课程内容和课程范围,善于调整教学节奏,并具有对分组学生的管理策略;应熟练分析和确认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与相关行为进行修正,以进行诊断性教学。

4 “多师同堂”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师同堂”在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对学生而言,“多师同堂”意味着学生的课前准备时间延长,目前高校学生的课外时间本就不充裕,可以在一门课程上利用的课外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另外,有些主动学习能力不强或者对时间掌握力不够的学生,在应对“多师同堂”时,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

其次,对教师而言,组建合适的教师团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特别是目前高校课程往往是由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进行讲授,寻找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加困难。另外,“多师同堂”使得教师的备课时间、课堂专注度也大大增加。并且由于教师组成团队教学,以及课堂内容的丰富化,在课程结束后,不同教师对学生评分的判定方法也存在不一致性。

最后,对高校而言,“多师同堂”将会大大增加教学成本,除了额外的课时费用,单一教师负责授课的学生人数减少,而且该模式并不适合较多人数的大班,需要进行小班教学。

5 结语

“多师同堂”打破了单打独斗的“一师一课”式教学,以及“拼盘式”教学的局限,可以充分发挥跨专业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打造学生喜爱的鲜活课堂。在“多师同堂”下,高校学生可以对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对主动学习更具热情,可以多途径激发追求真知的内源动力。因此,持续探索和推广“多师同堂”教学模式对于深化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专业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