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2-12-31 11:37刘丰瑞
科教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辅导员精准育人

刘丰瑞

(江苏海洋大学理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教育理念,思政教育也受到极大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观念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保持创新意识,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订思政教育策略。具体来说,高校应利用新技术准确识别学生,为精准思政做好充足准备;落实三全育人机制,保证精准思政的全程性和系统性;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将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

1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

1.1 把握规律性

高校需要了解并遵从思政教育工作的规律,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落实教书育人的规律。如果高校和思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并遵从“三大规律”,那么就能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三个根本问题:第一,应当培养出怎样的人;第二,如何去培养;第三,谁应当负责人才的培养。所有的思政教育教师不仅需要重视思想引导、知识传授以及言传身教,还要能善于捕捉和洞察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变化,能够在准确把握规律的情况下逐步落实精准思政。

1.2 增强针对性

精准思政应当根据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特点,遵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思政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准确判断当前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和思想状态,真正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教育起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流程,筛选合适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做到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为精准提供更多可能性,各种教育平台的应用、全新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库资源的构建,都能为准确判断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充足准备,也为精准思政的开展提供全新的实践路径。

2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

精准思政的落实并非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而是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三大规律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细节入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灵活处理“大”与“微”的关系,就利用更加精准的方式全面且具体的分析问题,从细微处解决问题,最大程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2.1 精准识别,绘制画像

2.1.1 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

在新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形势下,高校应将传统教育模式和信息化教育模式融合起来,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丰富档案内容,构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这样才能更加精准识别新时代的学生群体,并为其绘制精准画像,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当所有思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与思想观念,并利用其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筛选教学内容时,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精准思政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高校可利用学生信息填报系统、招生迎新系统、就业平台活动情况、实行动态跟进系统、图书馆借阅记录、评优评先、日常行为记录等多种方式,通过各类数据信息的动态分析,深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人际关系、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思想动态等,进行更加精准、多维度的识别,并绘制出更加完整的学生画像。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高校还可利用活动参与、问卷调查、谈话谈心、家校沟通、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准确判断学生的行为特点与思想特点,丰富和完善数据库信息。

2.1.2 建立特殊类别学生档案

在落实精准思政过程中,特殊类别学生是学生群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群体中包括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1]。该学生群体是思政教育中的难点或重点,同时也是精准思政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大学生刚进入校园时,高校就应当借助调查走访的方式,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数据资源库,为接下来的精准资助工作做好充足准备。针对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异常的学生,高校应当采用及时干预、跟进动态、恰当疏导等方式,保证学生能够正常进行学习与生活。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来说,高校应当采用合理引导、精准帮扶的方式。

2.2 精准分析,制订方案

2.2.1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高校应当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打造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使思政教育能够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高校需根据学院特色以及专业特点打造出完整的育人体系,最终构建出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校应当组织学生、二级学院、学校、信息中心以及教务等,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为精准思政的落实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2]。高校需建立一体化服务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求,整合多项日常事务,如就业、资助、心理咨询等,运用一站式服务模式,同时还应构建服务中心文化,借助宣传典型人物、融合思想等,让服务中心的每一幅画、每一面墙都能成为教育教学的载体。此外,信息中心应当发挥自身数据管理作用,整合、共享、管理各类学生数据,将精准思政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中。

2.2.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完美融合

高校应当保证思政教育的校本化、全员化,能够根据课程特点以及专业特征,充分挖掘所有课程中隐藏的思政元素,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完美融合。高校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时代特征、学生特点等,实现学校特色与思政课程的完美融合[3]。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既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还要全面了解学生,打造出更符合时代气息、学生需求的协同机制。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鼓励、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充满“思政味”;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让更多教师掌握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精准思政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逐渐形成育人合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2.2.3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完美配合

在精准思政工作中,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政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其道德修养;辅导员则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师,在遇到问题后学生首先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辅导员的工作就是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因此辅导员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成员。为了进一步提高精准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当细化教学队伍的分工,根据辅导员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科背景以及工作经验等,打造科学合理的教育矩阵,细致划分辅导员和思政教育的工作内容。在构建全员育人时,高校应当从心理咨询、日常服务、学业发展、资助育人等角度入手,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打造出分工明确、各有优势的育人合力[4]。

2.3 优化课堂,精准滴灌

2.3.1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精准性

在打造全新思政课堂时,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利用精准思维引导学生;从学生个性化需求入手,提高供给精准性;调整思政课程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准确保控教学环节与教学要素,在课堂中真正实现精准育人。第一,学理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思政课的精准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教师能够利用透彻的学理去分析真实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与脑中,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真理的独特魅力[5];第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信息时代给教育领域带来较大冲击,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在教学时应用信息技术,思政课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真实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增加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弱化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此外,教师还可打造在线开放课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思政学习资源,在网络上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更加精准的思政学习资料。这不仅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有效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习效果;第三,将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与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典型案例、微视频、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利用实践感知、互动参与的方式调整教学形式,让思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第四,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利用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落实思政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区域特色、校园文化等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也能让思政课堂更具有亲和力、时代感以及感染性。

2.3.2 重视日常思政教育

在日常开展思政教育时,高校应当利用样本抽样、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前所有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身心特点,将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困惑等作为教育内容,并制订更具有精准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性。第一,利用校园文化打造育人阵地。高校应当在现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让校园内的所有画作、墙面以及雕塑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微信、校园网站、抖音、微博等诸多平台,打造校园工作品牌与文化栏目,并积极开展微直播、微话题等趣味活动;第二,充分利用各个关键时间节点。高校可利用重大节日、新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等时间节点,开展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活动。

3 结语

总而言之,精准思政能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是当前信息化、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要秉承精准思维,从教育体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多角度入手,根据学生当前的具体特点,逐步落实和推动精准思政教育,促使学生能始终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