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马铃薯种植提质增效技术要点

2023-01-03 11:38贺义敏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同市晚疫病薯块

贺义敏

(山西省大同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0)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市场化经济逐步完善,大同市马铃薯生产逐渐向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但在提质增效上仍然存在问题。

马铃薯是大同市除玉米之外的第二大农作物,目前生产中存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推广不到位,科学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以及农药化肥施用不精准、中耕除草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种植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按照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要求,马铃薯提质增效是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必然需求和重要研究课题。

一、大同市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生产

大同市属于高寒冷凉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等特点。马铃薯是长日照作物,喜寒凉,大同市气候适合马铃薯生长,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

大同市平均年降雨量360~450 mm,其中6~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雨热同期。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00~500 mm,其中苗期占10%~15%、块茎形成期占75%、淀粉积累期占10~15%,降水规律与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水规律基本吻合[1]。

大同市气候寒凉,蚜虫等传播媒介少,也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生长。生产的马铃薯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无污染、病虫害少,质量较佳。

二、大同市马铃薯提质增效技术要点

通过实践应用,推广大垄双行种植模式,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水肥滴灌、低垄高培、病虫防控于一体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是促进马铃薯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1、秋耕整地

良好的土壤结构是马铃薯提质增效的基础。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轻质壤土、砂壤土或砂土地种植,土壤酸碱度5~8 范围内。轮作倒茬前选择茬莜麦等禾谷类作物,不能与番茄、茄子等有共同病害的茄类作物轮作。秋耕深翻20~25 cm,避免土壤板结或泥泞,确保土壤的透气性良好。

2、优选品种

良种是提质增效的关键。大同市一般种植大西洋、晋薯24号、晋薯16 号、同薯20 号和大同里外黄等优质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每亩用种量150~170 kg。播种前20 天对种薯进行选择,选用无病、无伤、整齐度一致的健康种薯,剔除畸形、不规则薯块。

播种前2 天种薯出窖,先在太阳下晒种,可有效杀灭薯块表面的真菌,推迟和减轻晚疫病发生[2]。然后放入室内催芽,芽长0.5 cm 左右时播种前1 天切块。确保每个薯块上有2~3 个芽眼,质量40~50 g,50 g 左右的可整薯播种。薯块需大小均匀一致,尽量带顶端优势芽。切块后用0.5%高锰酸钾液喷雾杀菌,然后用高巧拌种,可使马铃薯提早出苗3~5 天,出苗率提高7.9%。播种深度8~10 cm,播种密度为3500 株/亩左右。

3、合理施肥

耕地前将肥料均匀撒在地表,然后结合耕地翻入底下。一般每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000~1500 kg,同时按照氮磷钾1.0:0.5:2.5 标准施用有机复合肥120 kg。

马铃薯齐苗后即可开始滴灌追施氮肥和钾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溶解性好的肥料,如硝酸钾、尿素、硫酸钾、水溶性复合肥和液体肥料,分次追肥。苗期追施尿素5 kg,分2次滴入。开花期开始追施硝酸钾,每次3~4 kg,共追施15 kg。施肥时先滴2 h 清水,以湿润土壤,然后滴2 h 肥液,最后再滴2 h清水清洗管道,防止堵塞滴头。

固体肥料加入量控制在施肥罐容积1/2 以内,提前溶解好的肥液或者液体肥加入量控制在施肥罐容积的2/3 以内,然后注满水,用木棍搅拌均匀,盖上盖子,拧紧螺栓,打开施肥罐水管连接阀,调整出水闸阀,开始追肥。

叶面喷施含有锌、锰等微量营养元素的微肥,连续喷施2 次。

4、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是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需要,将灌溉水通过输水管道和特制的滴水器等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土壤的局部灌溉法,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滴灌系统由水源、输水设备、过滤设备、施肥设备、安全保护装置和量测控制设备、地下主支管道、地上主支管和滴灌带组成。种植前铺设地下主管道,安装水泵、过滤系统、施肥系统。播种后铺设地上主、支管道,并与输水管道连接好,进行冲洗,然后连接滴灌带试水。播种时一次性完成滴灌带铺设,一般长100 m 左右,滴头间距30 cm,流量控制在1.38~1.50 L/h。

播后根据土壤墒情滴灌1 次,灌水量为8~10 m3/亩。现蕾至开花期滴灌2 次,每次灌水量10~15m3/亩。盛花期滴灌4 次,每次灌水量10~15 m3/亩。开花结束后滴灌1 次,灌水量10~15 m3/亩。

5、中耕培土

高培土能够增加结薯层数,为薯块膨大提供充足生长空间。同时提高土壤通透性,为多结薯、结大薯提供必要条件。高培土可使薯块远离地表不变青,减少晚疫病菌侵染块茎的机会,降低薯块感病率,增加耐贮性。

播种时一次性完成起垄,垄面80 cm、垄沟50 cm。中耕培土分2 次进行[3],第1 次在刚出苗时,以松土、灭草为主,培土4 cm;第2 次在现蕾期进行,大量向苗根拥土,培土高度在6 cm 以上。2 次需共培土10 cm 以上,使地下茎从芽块到地上茎基部有20 cm 左右距离。

中耕可提高地温、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微生物活性、加速肥料分解,满足植株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中耕时要注意尽量不伤或少伤匍匐茎。

6、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为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田间“小气候”,拥有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综合协调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各种因素,起到改善耕作层土壤环境、改善水循环、保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抑制病虫害的作用。

播种时应用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铺膜。地膜采用厚度0.01 mm 以上、宽75~80 cm 的强力膜,起垄后立即将垄面全部覆盖地膜,防止跑墒。覆膜时地膜与垄面贴紧拉平,要求“紧、严、实”,每隔3 m 压土,防止大风揭膜。采收时,地膜整条拉出,避免地膜残留对土壤造成污染。

7、病虫害防治

做好蚜虫、晚疫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控。防治蚜虫一般用抗蚜威、灭蚜净等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为主。防治晚疫病一般交替使用25%甲霜灵.锰锌、增效瑞毒霉、百菌王等,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7 月初开始用无人机飞防,每隔10 天喷施1 次,连续3 次。防治地下害虫每亩用呋喃丹或锌拌磷2 kg,播种前翻入地下。

8、及时收获

成熟时要及时收获,尽量避免块茎损伤,防止日光长时间暴晒,同时要防止雨淋和受冻,以免影响品质。收获前10 天把滴灌带等杂物清理干净,在晴天采用马铃薯收获机收获,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收获后按块茎大小分级装袋,就地销售或运输入窖贮藏。

猜你喜欢
大同市晚疫病薯块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我国番茄晚疫病危害及流行病学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同市云州区:“火山蜜”让百姓的日子甜蜜蜜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