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市崔坝镇刘家河村为例

2023-01-03 20:34向官正
南方农机 2022年3期
关键词:河村刘家民族

向官正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乡村振兴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继脱贫攻坚后的又一重大举措。笔者基于一个村落的田野调查,重点考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所遇困境及原因所在,进而提供一些对策建议,为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村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彰显区域发展特色。

1 田野地刘家河村概貌

刘家河村地处“世界硒都”恩施州恩施市崔坝镇的东南方,东与建始县花坪交界,南与茅田坪村接壤,西与鸦鹊水、斑竹园村毗邻,北与崔坝社区接界,平均海拔近1 000 m。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天堡山组、刘家河组、分水岭组、大竹园组、尖山组、王家槽组、龙潭组,总人口2 3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共计818人,目前已实现整体脱贫。刘家河村共拥有耕地面积3 876亩,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且土质肥沃,在种植烟草和核桃等农产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主要农产品还有魔芋、甜瓜、生姜、紫色包心菜、芥菜苗等。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扶贫与建设的力度,目前该村经济、文化、政治建设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实现了水、电、通信的覆盖,交通也较之前更为便利。

刘家河村2014年开始精准扶贫工作,村支两委组织建设逐年增强,队伍逐年壮大,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干部的平均年龄降低,文化程度提高。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14年至2020年,政府用于刘家河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包含公路建设、电力设施建设、农村小水窖建设等,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刘家河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政府大力开展公共服务建设,村医务室、图书馆、篮球场、广场等各种满足村民生活和精神需要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村“一长两短”生产发展项目持续推进中,形成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长期增收项目。

2 民族村寨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困境

“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民族村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条件往往更为复杂,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更艰巨的任务。”[1]

2.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民族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方面与平原地区差距很大,其发展也较为落后,很多都还处于传统农耕的发展形态,技术也较为落后,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从美丽乡村建设到精准扶贫再到乡村振兴,各种扶持政策也是接续出台,但是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保障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现象普遍存在,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

尽管目前刘家河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并获得了一些政府项目和资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因历史欠账太多,依旧存在两大主要问题:贫困户住房与网络通信。

2.2 人口空心化严重

“精准扶贫在帮扶机制上属于开发式扶贫,主要依靠项目实施进行运转,劳动人口依然是农村发展的行为主体”[3],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致使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发缺少足够的人力资源。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托于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脱贫主体,农村人口空心化却导致了农业生产主体和建设主体的严重缺失和弱化。

另外,空心化还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民族文化没有传承人,文化流失现象凸显,同时,大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老人对民族地区村落的建设力量有限,这给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3 存在一定返贫风险

民族地区脱贫与大多数村镇的主要政策相同,绝大部分是依靠就近就业补贴、教育补贴、农村产业扶贫这一类的资金支持。国家给予了很多就业扶持政策,支持村民选择最近的地方就业,但要真正实现全面脱贫意味着不返贫,刘家河村短期脱贫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其稳定性有待提升。此外,刘家河村的脱贫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片面停留在扶贫政策上,甚至存在极少数贫困人口只等待扶贫款项的支持来投入生活,存在不愿意就业现象,过度依赖政府政策及支持[4],这极大地阻碍了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

3 民族村寨乡村振兴面临困境的原因

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前期脱贫攻坚工作本身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民族村寨地域文化差异对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影响[5]。

3.1 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民族地区危房改建数量逐年上升,以前的C、D级危房经搬迁拨款建设,已逐步完成大部分改建,但改造需求量远不止这些,资金却出现投入不足的情况。搬迁需要大量补助,补助后还需大量贷款,资金款项的收入一部分要用于贫困人口补助,另一部分还要用于建造新房屋,这就造成资金分配不均,真正的危房改造也因缺乏资金难以实施。城市网络宽带不断提速,直至5G,但目前刘家河村却连4G都并未全村覆盖,更偏远一点的连3G都达不到,信息如此出新的时代,网络通信已然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3.2 政策体制不完善

脱贫攻坚时期的帮扶政策多是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帮扶单位出台的各种短期性、应急性帮扶政策,过渡期的扶持政策转换被动依赖行政体制的政策供给,可能存在真空地带。原有扶持政策对后脱贫时代长期性问题考虑不周、潜在性问题把握不足、衔接性问题统筹不够等不可持续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需要后续扶持政策的及时跟进[6]。

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其贫困的一大根源所在,部分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是由同一教师授课,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7],也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建设。医疗救助存在救助资金不足、救助范围较窄以及医疗救助定点局限的三大问题。刘家河村贫困人口需救治病例比例不低,但是相关部门所拨关于医疗救助资金的款项却明显不足,其所能够救助的人数覆盖到的人群只有极少一部分,十分有限。生态护林效果有待完善,其特色林产业与林下经济发展还需加强,林地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可以通过发展特色林业来引导刘家河村脱贫政策的实施,利用该地区特色,实现最大质量和效益[8]。

3.3 民族村寨自然条件差

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部分村民甚至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域,许多村民的房屋属于危房,遇到大雨天气,容易漏雨甚至是出现滑坡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大面积的返贫现象。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对村里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了极大危害,很多村民都是靠天吃饭,遇上天灾,收成减少,就会导致返贫,村民的生存问题就会受到很大威胁。例如,笔者的扶贫对象,70多岁的向学芝独自生活在王家槽组的半山腰上,由于自己年事已高,上山务农、下山办事都不便利,对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3.4 扶持政策执行不力

民族地区因文化思想的差异,部分脱贫户对于脱贫以后的举措实施积极性不强,有的地区基础建设工作也不扎实,这使得脱贫政策并未全面落到实处。

从教育行业来看,刘家河村从2016年开始实行“雨露计划”,直到今年已补助近1.09万元,但村子的文化教育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和相对富裕的农村,村办的师资力量欠缺,教学条件也有待完善。在生态保障方面,主要体现在耕地地力补贴政策执行不力,应当加快推进退耕还经济林基地的建设,注重将退耕还林向贫困户倾斜,调整退耕还林的需求,优先满足贫困户的退耕还林需求。从兜底政策来看,2014年低保保障92户,2019年至2020年9月71户,其中,还涉及残疾人补贴、五保资金发放。特定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正常生活受到阻碍;由于疾病或者遭受意外伤害导致丧失工作能力,这些均属于兜底保障范畴,但政策相关建设十分欠缺[9]。

4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当前,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只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有的优势,攻坚克难,多措并举,才能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政应当加大支持力度,保障民族地区建设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应当给予政策和经济倾斜,积极引导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国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可以通过建立发展基金的方式,来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来源问题,创新模式,使得财政投入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对的地方,花在民族地区建设的正确方向上,使得财政资金实现精准投入,保证民族地区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10]。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涉及住房问题、温饱问题,涉及最大的民生。从交通、水利、房屋、电力等多方面,应当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多向上级部门反映相关情况,争取上级的支持,引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谋划,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在保障村民生活便利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建设工作。

4.2 加强干部培养,吸引人才返乡

民族地区人才短缺的现象普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因生存环境和工资薪酬等方面原因,导致外部人才引进困难。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乡村地区人才建设。

首先,要大力吸引村寨大学生返乡。从故乡走出去的大学生普遍对家乡有亲切感,并且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更容易开展工作。应当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一整套大学生返乡创业、任职的制度,保障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使得他们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

其次,鼓励乡贤返乡。乡贤是乡村里一批德高望重、拥有话语权的优秀人才,吸引乡贤返乡,能够更好地带领全村村民发家致富,同时,对乡村的治理工作也有很大帮助,他们能够很好地化解邻里矛盾,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好处。

最后,要大力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要完善民族村寨地区交通、通信、教育、医疗卫生、网络服务等,优化生态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人才对乡村地区的归属感。政府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人才要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扶持,让他们愿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4.3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乡村振兴项目

乡村振兴项目应从项目招标开始就实施有效监督,要对项目招收的一些非法行为进行遏制。

此外,要充分吸引市场参与,发挥企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民族地区招商引资与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要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建立一批新型农村合作社,与企业进行优势整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更好地服务村民、服务大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打造自主品牌,结合乡村振兴,搞好产品营销,建立高效的产销制度,推进结构调整。

猜你喜欢
河村刘家民族
我们的民族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羽翼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My Summer Holiday
妈妈的白发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