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贵州省L市的实证分析

2023-01-03 20:34李圳雨
南方农机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户主体农产品

李圳雨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再到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等,这些政策实施的最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全面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国家战略,没有乡村产业的振兴,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新时期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又一次深入探索,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融合体系,也是对农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重新组合。2003—2021年间,连续十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谈到了要改善中国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17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再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可以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途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产品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1]。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3]。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生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群体,产业融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省L市因地制宜,围绕调结构、优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地方品牌实力逐步增强,展现农村产业发展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虽然L市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仍存在着不同的困境。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和实施逻辑受限,农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缺乏;微观层面存在地方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趋同、资源要素分配不均、主体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想取得显著性成果,需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的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新型主体的培育,找到农户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之间的耦合发展机制,认清产业融合模式的着力点[4],真正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合纵连横”的态势[5]。

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本文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是基于科尔曼的“缺乏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的。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在吸收了布迪厄的观点后,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扩充。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功能来阐释,注重探讨在非正式社会关系中创造出个人的经济活动潜力。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它具体涵盖了社会结构的多个方面,是有利于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任一个体或集体行动者采取行动的[6]。贵州省L市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政府作为最重要的组织,不断对农村地区输入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使得农户作为一个理性行动者可以在社会结构中获得某种资源,充分利用拥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等优势,从而将获得的外部性资本与自身内部性原本的资本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农户自身经济收入和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该区域收入水平的提高。

2 L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1 聚焦优势单品,区域推进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对农户种植的新作物与传统作物结构的关注,提升产业融合的深度[7]。L市坚持贯彻执行贵州省推出的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相关文件精神,通过聚焦“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理念,精准进行产业选择,大力发展区域优势单品,逐步发展壮大单品规模,提升品牌建设水平[8],促进L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区域优势单品的规模逐步扩大。L市的区域优势单品主要是刺梨、猕猴桃和茶叶。全市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20.08万亩、刺梨种植面积120.48万亩、茶叶种植面积31.55万亩[9],为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猕猴桃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区域内优势单品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的市场中往往存在单一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优势性的问题,地方发展产业中讲究产品分类种植和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品种和结构,不断丰富农产品的种类,使其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L市通过精准定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产业的适宜种植区不断延伸到高海拔,大大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培育了“刺梨王”“弥你红”“水城春”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2.2 聚焦主体培育,协同推进产业融合

目前,贵州省在构建农村多元利益共同体的格局中,依托相应的组织载体,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是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L市现共有240个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通过坚持“培育、引进、壮大”的发展理念,推进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资金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带动发展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10]。二是合作社的不断壮大。目前,L市共有农民合作社4 139个,其中5个合作社入围全国500强。合作社作为农户利益的“代言人”,是衔接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生“相关性”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合作社通过制度化的驱动,释放农村经济发展功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纵深发展。L市通过出台多项政策,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了保障,从而不断激发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3 强化要素保障,聚力推进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是单一要素推动的结果。政府通过“资本下乡”的策略,将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等资源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产业融合发展则通过吸收这些外部性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内部化发展。一是顶层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贵州省将政策工具嵌入到地方实践中,出台了多项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专门针对十二大产业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农村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能够更好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L市结合省级对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安排部署,重点提出了要注重“四个结合”和“四良配套”,以“五有五率”为调度指标体系,以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引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销对接有保障。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与市场接轨,而不是与市场产生脱嵌行为。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品牌的实力作为自身资本的立足点,依托市场体系与合作机制的条件,使得农产品能够成功进入市场,从而衍生出了第三产业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11]。

3 L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反思

3.1 持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L市现有的刺梨加工企业、猕猴桃加工企业虽然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从总体来看,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农产品技术“下沉”力度不够,并没有真正将技术融合进农产品的转型升级中。除了省级重点农业园区核心区覆盖的产业成熟度较高、设施设备较为完善,具有现代山地农业的雏形以外,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较低,其他农产品的基础设施仍然有待完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一是要聚焦主导产业分类推进。各类农产品应分类指导,分类进行。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应该重点在品牌推广、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精准发力。二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应打通产业加工技术壁垒,综合利用农产品的价值,在加工水平、产品质量和认可度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形成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从一般性的传统产品向高技术的农产品转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3.2 坚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实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链薄弱、利益联结松散和农业形态开发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差距,呈现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层次和深度还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实力还不强的状态。在纵深推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也面临着引入社会资本难的困境,特别是资金、技术和不可控的市场体系制约了产业融合发展。从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仍然需要不断增强农村经营主体的实力。一是要培育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主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有主体的支撑,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政府“资本下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家庭经营为主体的传统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不仅要关注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也要关注各种不同的产业融合主体参与其中,积极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拓宽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渠道。二是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加强订单合作、产业联动等各种利益联结模式密切协调,正视农户的发展需求和权益,使得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更好地承担市场的不稳定等风险问题。

3.3 大力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作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应积极拓展农业的基础性功能,使农业能够将触角深入到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中。随着政府资本对农村的不断注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重视农业结构的调整,也

应更加注重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落等新业态,地方实践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将乡村旅游嵌入到农村产业融合中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使得农村能够实现纵横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目标,注重长期高质量发展,也注重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将各类主体重新聚集在乡土社会,为乡村发展的各种要素提供了资源,盘活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和农业凝结着时代向前发展的动力,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农村产业融合不仅仅是政策的实施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与农户生计体系的调适过程。因此,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要把“资本下乡”与“农业、农村、农民”三者联系起来,注重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主体性、利益联结机制等问题,政府应继续加大技术、资本、人力、服务以及管理等各要素的投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农户主体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论碳审计主体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何谓“主体间性”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