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北大荒故事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2023-01-04 13:27陈子婴杜兰花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北大荒机械化农场

陈子婴 杜兰花(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北大荒开发建设75年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新时代把北大荒故事融入大思政课,让学生及更多人了解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北大荒精神的内涵,更有助于提升北大荒品牌知名度。

一、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提升北大荒故事的高度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诞生之日就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1947年,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一批军人挺进这片莽莽荒原,第一个国营农场——宁安农场、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赵光农场等农场相继诞生。1983年8月,邓小平同志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他详细询问农业情况,兴致勃勃地观看现代机械化作业,他的到来使垦区农业走机械化的道路更加坚定和宽广。200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二道河农场的万亩大地号视察,后与垦荒者代表亲切座谈,并挥毫写下“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垦总局领导很快组织专家论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垦区的农业机械化迅速迈上新台阶。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星农场的万亩大地号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几代北大荒人始终牢记党的领导人的殷殷嘱托,不负国家和人民的热切期望,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如今,北大荒集团已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9.7%,成为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典范。

二、讲好拓荒者事迹,加大北大荒故事的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北大荒诞生的初衷是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多打粮。拓荒之初,异常艰苦,今天的成就是几代北大荒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他们不仅共同铸就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北大荒精神,还让北大荒声名远播。在这片黑土地上,不仅有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还有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潜水挂钩”的任增学,不仅有血书明志的杨华,还有为北大荒水稻事业奉献一生的徐一戎……

光阴如梭,当年轰动全国的英雄事迹,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沉淀,不要说外省的学生不甚了解,很多北大荒子弟也不能准确地说出人物的辉煌事迹。如何让这些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呢?

(一)借助新媒体力量,让北大荒故事传播更远

近年来,小视频、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其快、新、活等特点,借助智能手机迅速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新窗口。新时代,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力量让北大荒的老故事焕发新光彩。

(二)借助传统优势,让北大荒故事薪火相传

虽然纸媒近年来遭遇了寒冬,但是它的留存性和史料价值仍有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可以由官方出版有权威性的书籍、画册等,每年以校外读本的形式发放给学生们,从而增强北大荒故事的延续性、时代感。

(三)借助影视文化,搅热北大荒故事

2022年初,由北大荒知青梁晓声撰写的《人世间》,改编成电视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套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收视率创近5年新高,剧中人物也成为网络、社会热议的焦点。可见影视剧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从北大荒走出了许多著名知青作家,我们可以邀他们重返第二故乡体验生活,新旧对比间,定能擦出创作的新火花。

三、聚焦域外拓荒史,增强北大荒故事的广度

经过70多年的探索,北大荒人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种植经验。不仅单产多次刷新全国纪录,人均产粮也是全国第一。新时代,伴随着物流的畅通,互联网的普及,北大荒人已经把现代农业耕作模式复制到全国很多地方。

(一)从全国的视野来讲,增强北大荒故事的感染力

2018年,七星农场人在有着“中国改革第一村”之称的安徽小岗村尝试种植水稻,他们发扬北大荒精神,在小岗村最贫瘠、最不适宜种植水稻的高岗地,种出了小岗村迄今为止最优质的水稻。此后,绥滨农场人在南泥湾种植的水稻、嫩江农场人在西藏日喀则种植的青稞,产量不仅远高于当地水平,更带去了先进种植技术、科学管理模式。高产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北大荒故事,是一束束北大荒精神之光在闪光。这些素材我们都应进行提炼和升华,讲授给更多的人。

(二)从国际视野来讲,增强北大荒故事的传播力

北大荒人独创的北大荒耕作模式不仅闻名全国,也走出国门名扬世界。近年,曙光农场一些职工在陈山带领下来到安哥拉种地,玉米亩产超过当地的一倍。随后有科特迪瓦、莫桑比克等国主动来寻求农业项目合作,甚至有人开出年薪100万的高价邀请陈山,却被他婉拒。这些故事提升了北大荒精神的新境界,更是诠释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绝好素材。在大思政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这些故事,无疑能增强时代的贴近性,更有教育意义。

四、关注粮食安全,增加北大荒故事的温度

2022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战争后,有媒体用俄乌之战火烧世界“粮仓”来形容。联合国发出警告,2022年全球要为大饥荒做好准备。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长期以来,北大荒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始终把多产粮食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1995年,北大荒的粮豆总产量首次登上100亿斤台阶,目前,年粮食总产已经达到460多亿斤。资料显示,2020年,国家从北大荒调出的粮食为405.5亿斤,占到全国的20%。北大荒每年生产的商品粮能够满足1.6亿居民一年的口粮,进一步彰显了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地位。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北大荒有太多让人动容的故事。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八五三农场人在每人每月供应口粮只有7.5公斤的情况下,勒紧腰带,省下粮食上交国家。农场粮食保管员孔德喜日夜看守着像小山般的粮堆,自己却饿晕在粮囤旁……。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受灾严重,是北大荒克服了各种困难,紧急发出粮食专列,迅速稳定了首都粮食市场。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湖北,哪里需要粮食,哪里就有北大荒。火速驰援背后不仅是无怨无悔的付出,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宣讲,会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懂得,北大荒人不仅拥有钢铁般的意志,更有对党和国家、同胞的深情厚谊,从而增加北大荒故事的温度。

猜你喜欢
北大荒机械化农场
农场假期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农场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用北大荒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