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茶叶品鉴”课程的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3-01-05 15:55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严慧芬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茶品品鉴冲泡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严慧芬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强调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课程思政强调专业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并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技术课程需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设计,体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柔性思政教育,发挥专业课程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本文以“茶叶品鉴”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茶叶品鉴”课程是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之一。授课对象为已经修习过“茶文化”“茶学基础”“茶艺茶道”“茶叶审评”等课程的大专二年级学生,根据对课程教学目的与学生学情的分析,学生对饮茶历史与文化理论、茶叶冲泡与感官评价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一定了解和学习,但是知识积累较少,对专业技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结合理论进行实践,对于职业技能的理解片面,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茶叶品鉴”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教育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回归土地,喝懂一杯茶,泡一壶好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秉承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一、深挖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茶叶品鉴”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茶叶源流、健康功能、茶叶加工、茶叶冲泡、茶叶鉴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独立开展茶叶品质的鉴别与冲泡技能的改进能力。根据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计划需要,从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协同发展角度出发,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调整以“茶叶品鉴”课程为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重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构建,对原有课程进行顺序调整、内容解析、评价完善。“茶叶品鉴”课程内容主要由茶源地理、茶品鉴别、科学冲泡三个模块组成。茶源地理模块主要内容为茶品产区生态环境、物产特色、地域人文等;茶品鉴别主要内容为在尽量控制变量条件下,选择一批具有可对比性的茶品进行感官鉴别,进而根据消费者习惯或根据企业采购需求进行茶品收购等;科学冲泡模块主要内容为在了解茶品品质特征的情况下,通过投茶量、冲泡时间、茶水比等要素的控制,配合适宜的操作,不断调整参数以期得到一杯综合感官评价较高的茶汤。

在教学设计阶段,依托智慧职教平台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中丰富的教学案例和资源素材,以茶源地理、地域人文和茶品特性等分类解析,从学生所在的产区产品向外辐射的顺序排列,筹划各个专题的课程模块,将各个类别、区域的茶品按照历史自然、地域文化、经济脉络等,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使得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

通过诗意解读,互联物与情。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在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其厚德载物、和谐美好、仁义礼智、天人协调的内涵本身就是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而茶叶品质的感官评价本身具有依赖评茶员的主观感知能力,虽然茶叶是客观的存在,但是每个人对于茶叶品质特征的感知是具有主观性的,在提出对茶品的评价时使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描述,往往也取决于每个人的自身文化素养、对于茶品的感情思想以至于同一款茶的品质传达具有个性化。例如,安吉白茶品鉴课堂教学,运用“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扶贫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分享从安吉送白叶一号茶苗到湖南、贵州等地区的行动的故事片段,培养学生加强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精神。通过邀请学生品鉴来自不同地区种植生产的白叶一号茶树品种制成的茶,亲身感受同一品种茶树在不同地域生态环境中培育造就的不同品质差异,将人与自然、地理等方面影响因子分别进行深入讨论探究,思考同样的茶树品种,通过种植资源的发展对于行业产业、地区经济、国家利益等产生的作用与意义,达到良好的课程案例分享效果。同时,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与认知分析,在课中补充适当的茶叶加工、健康、文化等理论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查漏补缺,认知自身的需求与不同审美。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整理,让学生在课后拓展中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学习所得,运用自身擅长的方式把安吉白茶的形象展现出来,例如,短视频、推文等,在不同时空让更多的人感受茶的生活之美。

二、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现代工匠精神

在三教改革引领下,“茶叶品鉴”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在不同实践阶段进行理论实践同向培养,以达到知行合一、文化育人的目的。依托学校教学平台条件与教师自身素养,充分发掘课程中的相关思想教育资源,在“赏—练—评—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养成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精进之思考、合作之默契、欣赏之情思、无我之精神,实现把“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冲泡,控制度与道。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团队进行课堂教学任务,通过投茶量、茶水比、冲泡时间的调控,运用不同的器具与冲泡方式对不同茶品进行单因子变化的冲泡试验,得出能够体现每一款茶品相对较好的品质特征所对应的科学冲泡参数。在合适的元素构成和正确方法运用中,尽可能保证大众在这样的科学冲泡参数下,可以得到一杯色香味形表现都较为理想的茶汤。二是对标品饮,把握感与觉。通过国标色卡、嗅球的辅助,训练学生的感官,学生在不同茶品的品饮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感官所感知的色香味形质,并较为准确地得出品鉴结果。突破传统的较为晦涩的感官审评专业术语,而选用更为具象和可对标的色卡和香气瓶,辅助学生更快建立感官品鉴的体系。三是系统归类,认知整与特。在对不同茶品进行色香味形质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其不同方面的品质呈现或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类特征等进行个性化分类,建立不同分类标准的体系,建立合理的茶叶品鉴认知图谱。

通过“课前文化探究—课中文化体验—课后育人深化”的深度自主探究教学方式,增强了师生在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增进师生的互相了解,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活动氛围,提高了团队合作效果。在课前文化探究部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案例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泛文化的欣赏了解,对于课堂教学中将要进行交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概念和框架认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加深学生的理性思考,培育学生理解茶饮在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例如,西湖龙井品鉴课堂教学,课前文化探究分享《西湖龙井茶——缘起》《西湖龙井茶——滋味》《西湖龙井茶——品第》3个视频案例,从杭州的历史文化、西湖龙井茶的生长环境、西湖龙井茶的加工工艺与品质特征中认知西湖龙井茶,布置学生完成自主检索茶品信息,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来源资料的甄别筛选整理形成茶品推介报告。学生能够在视频学习和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把握西湖龙井的历史发展脉络,感受茶园生态环境,体会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并且通过以上了解认知,对不同产区的龙井品质差异产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中文化体验部分,通过教师冲泡一杯西湖龙井给学生品鉴,到学生品味西湖龙井茶分享感官享受心得的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感受礼仪之美、工匠之美、自然之美。通过学生亲身冲泡一杯西湖龙井茶,探究在不同的冲泡参数造成的不同茶汤品质辨别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科学泡饮,注重科学精神,从投茶量、水温、冲泡时间三要素到水流粗细、注水手法、器具运用等操作方式的协调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冲泡参数与方式,将茶叶的色香味形质充分发挥,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促进师生发展,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随着学院不断深化三教改革要求,对专业教师技术技能与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综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校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资质,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长期服务一定的行业企业,保持一线行业工作岗位的熟悉度和技能更新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技术培训能力;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思考将思想道德教育贯彻教育教学过程,起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专业课程依托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发挥的专业资源库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课程素材,丰富课程案例,确保“茶叶品鉴”等专业课程能够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校内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同时,为更好地建设在线课程,加强与同类院校教科研交流合作,提升与师资共同体企业合作水平,突破时空限制,跨越学科领域,丰富教学资源,构建教学平台。

四、拓展教学平台,岗课赛证四位一体

作为综合素质提升课程,“茶叶品鉴”课程将构建成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综合职业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及实践基地、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行业职业的认知,服务于职业岗位,积极组织校内专业技能比拼和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职业技能相关的竞赛,通过各种活动竞赛,使学生的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会与能的跨阶梯成长过程中较快成长,将所学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根据中级茶艺师与中级评茶员的职业资格证标准调整课程模块教学目标,综合提高行业要求的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专业特色的学徒实践实训模块,将师徒结对培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综合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能力、岗课一体的职业素养、赛证一体的拓展能力,有利于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社会行业协会等通力合作,产教融合,对实行学生的全方位实践培养方案,形成综合素养培育评价机制,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内化、技术技能提升。大一学生通过申请加入学生工作室的方式,选择专业教师为校内导师,通过定期培训与学徒制课程培养考核进行初步学徒筛选。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开展周末及节假日的校内外弹性工学,经过观摩岗位工作和实践体验训练,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根据行业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每月学生到企业与行业导师短期集中学习4次,每次不少于3小时,寒暑假到企业跟岗学习不少于1个月。大二第二学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磨炼,再通过学生申请,校内导师推荐,行业导师面试筛选的方式选拔正式学徒进入行业企业。大三学生通过校外导师主导的学徒培养,在2月到6月的生产实践期间,进行以茶叶生产为主导的技能训练,在9月到次年1月的管理实践期间,进行以空间管理为主导的能力培养。在适当的时机,行业导师组织学徒参与到行业活动与职业竞赛中,促使学生扎根行业,提升技能,全面发展。同时,在学分互认的机制下,学徒需完成学校规定的一定学时,定期提交在教学计划中要求的岗位日志、任务作业等,在学徒结业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学徒结业设计汇报。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通过弹性工学结合的方式,以行业背景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通用能力上,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在专业、行业、社会都能够拥有适应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服务于美好生活的创造。

在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统筹发展的当下,以“茶叶品鉴”课程为例的茶艺与茶文化专业职业技术课程,将不断深入探讨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人、茶、文、旅相融合,充分发挥在教学各环节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在第一产业发展进程中做好茶产业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动继承和传播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茶品品鉴冲泡
心理契约视角下茶品企业员工忠诚提升研究
上万类茶品“飘香”第7届山西茶博会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白毫银针与平阳黄汤紫砂壶冲泡法研究
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怎么喝呢?
月饼也有“茶搭档”
泡茶水温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