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05 15:55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张廷林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美术融合素养

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张廷林

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情趣以及艺术修养的培育和发展。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以美育人”的要求下,如何发挥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是现阶段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地不断加深,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既是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举措,也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各类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智能AI技术、图像处理技术、AR以及VR技术等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创新了美术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美术教学课程结构,拓宽了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教学途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艺术素养,有效推动了美术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可以推动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

(一)提升美术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使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加契合,帮助教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诗情画意”教学为例,在备课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前收集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素材,如《水调歌头》的音频资料以及马远《寒江独钓图》的整体图片和局部高清图片,并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在引入新课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水调歌头》、出示《寒江独钓图》,连贯地展示教学资料,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审美体验下,引导学生发挥文化理解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猜测画作的意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美术知识、感知画作意境,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美术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创新了美术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优化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结构,使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更为紧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美术创造的途径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拓展学生美术创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通过纸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创意实践,导致学生缺乏艺术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美术创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美术教学的现状也随之改变,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美术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学习,美术教学的新范式为师生“教”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美术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审美意蕴重构与展示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美术原理的指导下,整合美术作品的画面要素和意象要素,将视觉元素及客观审美意象物态化,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既有着绘画本体虚拟的抽象性,是学生视觉表达的虚拟性创造,又是学生对客观审美意象认知与再造的重组,体现着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创意实践能力。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笔触和肌理的运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延伸学生的美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

如在“复制翻转画花边”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电脑绘画软件,教会学生进行花边图案的设计与制作。教师通过电脑屏幕向学生说明画图程序界面上各种工具的用途并演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操作练习,随即指导学生欣赏、思考与练习,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是运用了菜单栏中的哪项功能制作出来的?在学生归纳绘画步骤后,教师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作和绘制,使学生在观察—体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造型表现能力和应用设计能力。

(三)拓宽美术文化教育领域

“文化理解素养”是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同时,关注文化与生活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美术课程将文化以视觉化的形式进行展现,蕴含丰富的人文文化。美术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使学生从艺术的审美视角和人文视角,感受和理解艺术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体会古今中外美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的“珍爱国宝——秦始皇兵马俑”为例,此课是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在引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以及秦始皇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规模等,同时也可以与同时期西方的文化历史进行同向对比,使学生了解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以及兵马俑独特艺术特色的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在学生初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将其与《吹小号的人们》《黑色玄武岩》等西方雕塑作品进行对比,在体会不同雕塑艺术表达的不同主题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聚焦秦始皇兵马俑雕塑艺术的写实风格,通过兵马俑局部高清图片和模型细致地观察与分析兵马俑的细部刻画,如发式、胡须、姿势、装束、陶马等,使学生深刻感受秦始皇陵兵马俑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信息技术的融合,那么单凭教师的口头介绍难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艺术作品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信息技术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多样化充满美感的艺术素材、创设具有艺术体验感的教学情境,使美术课堂教学和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元素“活”起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绪,使之产生模仿和参与美术创作的兴趣与意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注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可以使学生深刻而具体地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的美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以五年级下册“造型·表现”领域的“喜怒哀乐”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情绪的图片、播放《表情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在色卡中选出分别能体现出自己喜悦、愤怒、悲伤、欢乐心情的色彩,唤醒学生的色彩情感性元体验,激发学生对表情认识的无意到有意的观察再到具有创意的表现创作,引导学生挖掘表情感受的深层次情感内涵,并学会用色彩表达情感。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出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表情形象,使学生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二、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践的措施

(一)提升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进程,在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提升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促进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践行新时代美术课程“以美育人”的美育要求的关键因素。

首先,注重培养美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观念,使教师明确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针对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进有效教学,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开展高质量美术教学的促进作用;最后,总结教学研讨活动,分析教学质量,针对美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困境,进行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如结合美术教学实际,开展专题式信息技术培训,使美术教师全面掌握多媒体技术、电脑绘图软件技术、微课的录制与运用手段、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等,随机开展多种信息技术融合的培训,使其在美术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各种信息技术的自由切换,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创设适宜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撑,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为创设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有助于践行美术课程“以美育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教师可以在了解、分析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入充满意趣、符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以“未来的建筑”一课为例,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建筑图像,如北京故宫、悉尼歌剧院、古罗马竞技场、印度泰姬陵、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国埃菲尔铁塔等,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视觉形象体验,形成对美的认知和享受。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艺术欣赏的效果,教师可以在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图像时,添加适宜的背景音乐,使学生通过听觉形成美的信号,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作用下,营造欣赏美、感受美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

(三)增强信息技术与美术审美教育的融合性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深层次开发美术课程中“以美育人”的学科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多样化美术教学实践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到强烈的美感,使学生正确认识造型元素的艺术性,对艺术美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学习“肌理”这一美术造型元素时,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多重类型的肌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肌理和艺术肌理的差异。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素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审美联想的形成。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的审美感知教育,而是让学生把审美意象与造型元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深刻地联想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审美内涵,感受艺术的本质美。以欣赏、评述潘天寿《江南春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美术作品中的审美要素,如以简单的线条描绘出蛙、竹的轮廓,以鲜明的反差,增添画面的美感,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墨与线在营造美感和意境上的作用,使学生感受画作整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助推学生审美意境的形成。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审美意境的形成,深化信息技术与美术审美教育的融合。以《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教学为例,《清明上河图》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具有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小学学生由于自身历史知识、空间想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审美意境具有局限性,无法理解画作的艺术特色以及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先将静态化的画作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设计“穿越时空”教学环节,营造沉浸式艺术体验空间,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面貌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意境。再利用TIFF图像格式将画作进行局部放大处理,体会“尽精微,致广大”的北宋绘画风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认识,构建学生的文化认同,使其坚定文化自信。

三、结语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美术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美术学习空间,优化美术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为开展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美术教学实践赋能,有助于发挥美术教育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将审美想象转化为艺术实践的成果。

猜你喜欢
美术融合素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融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术篇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