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肾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2023-01-05 17:26韩佳芮李瑞凤刘少华
健康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肾性西药学者

韩佳芮 李瑞凤 刘少华

(日照市中医医院 山东 日照 276800)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患有高血压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有2/3患者均会有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而引起的高血压,并发症非常多,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向恶性高血压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对延缓肾脏疾病的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西药在治疗肾性高血压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期治疗,会增加肾脏负担,容易发生反弹且不良反应比较多。中医上主要是以辨证施治,降压效果相对比较慢,但是不容易反弹,且不良反应少。有研究资料显示,由于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单一使用西药或者中医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高血压取得一定的突破,本文就中西医结合防止肾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 肾性高血压的中西医认识

1.1西医认识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西医上,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其中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多种脏器疾病引起的肾实质损害,可以使肾小球发生相应病变,从而引起高血压,包含疾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和肾移植等,属于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1]。随着对肾性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仍然存在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血压控制不良等情况。目前,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参与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常见的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NS)活化、水钠潴留、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等机制,现就这几种机制进行分析。

第一,肾素—血管紧张素—RAAS激活机制。血管紧张素Ⅱ是RAAS的主要效应因子,会引起血管收缩,释放醛固酮,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炎症发展和内皮功能发生障碍等。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通过协同作用会导致全身血压机制增加,因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其受体亚型AT1的结合,刺激醛固酮,使其分泌增加,会使肾小管对水和钠的过滤减少,从而发生水钠潴留。有学者研究表明,醛固酮有可能是肾脏病发展的独立因素。也有学者研究表面,血管紧张素Ⅱ有可能会增加SNS活化,导致血压升高。

第二,SNS活化机制。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含有丰富传入和传出神经系统,当肾脏发生损害后,一些损伤、缺血的信号就会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肾脏的传出神经活性,同时还会增强外周交感活性,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当传出外周交感活性增强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就会降低,释放肾素,激活RAAS系统,并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导致尿潴留,使动脉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也可以导致血压升高。

第三,水钠潴留和血管活性物质机制。该机制是导致肾实质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肾功能受损时,肾脏排钠能力就会下降,导致水钠积累在体内,血容量增多,而人血管的整体空间是有限的,于是会引起血压升高。另外,当过多摄食钠盐会使动脉血管硬化,减少舒血管物质的释放,比如与一氧化氮(NO)、利钠激素等,也会引起血压升高。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单侧或者双侧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而引起的高血压,包含的疾病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在成人肾动脉病变中,有90%以上的患者会存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而在儿童中,主要是因为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而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会引起肾实质缺血,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Ⅱ是醛固酮系统中的效应分分子,到导致人全身微动脉收缩,进而提高患者的血压水平。另外,有学者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能够与前脑和脑干的神经元1型受体相结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进而提高血压。

1.2中医认识

在中医古书中,并没有“肾性高血压”这个名词的记载,但是有其相关症状的描述,因此,研究学者们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将其纳入“眩晕”“头痛”“水肿”等范畴,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周仲瑛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长期思考,将肾性高血压命名为“肾风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眩是指肝风上扰导致头晕眼花,其病因在于肝。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肾病日久,精气亏耗,水不涵木,内风暗动,下虚高摇,头昏目花,血压高而难降;外因风邪客于上,水湿渍于表,风生水起,水涌风生,而致面浮足肿,血压升高[2]。有学者认为,肾性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有关。因此,根据该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其属于本虚标实,虚证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而实证则为水湿内停、瘀血阻络。在中医治疗方面,特别讲究辨证施治,但是,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的研究学者,其对该疾病的认识也不一样。有学者将肾性高血压分成三型论治,即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湿热交阻,浊淤阻滞;脾肾亏虚,水湿内蕴。也有学者将该疾病分成四型:第一,肝肾阴虚型;第二,水湿浸渍型;第三,阴阳两虚,湿浊淤阻型;第四,气阴两虚,湿淤互阻型。另外,有学者将该疾病分成五型。甚至还有学者将其分成六型:第一,肝肾阴虚型;第二,脾肾阳虚型;第三脾肾阴虚型;第四,气阴两虚型;第五,痰瘀互结型;第六,痰浊阻遏型。可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肾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也越来越细化。

2 治疗进展

2.1西药治疗

从西医方面,对于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是不分证型的,主要是以降压为主,其治疗目的在于延缓肾脏疾病进展、减少蛋白尿、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等。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等。单一使用西药治疗,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导致血压控制很不稳定。因此,临床上,多数的学者提倡联合药物治疗肾性高血压,能达到明显的降压效果,但是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联合使用药物治疗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2中医治疗

从中医方面,对于肾性高血压的防治,特别讲究辨证施治,有学者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高血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温补脾肾法之健脾益肾降压合剂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以及降压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一年后随访,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有学者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型肾性高血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压,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另外,有学者将符合要求的肾性高血压患者170例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进行分组,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各85例,中药组采用滋阴平肝化瘀汤治疗,西药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有针对痰淤互结型肾性高血压患者,有学者提出选用自拟金蒲通络汤治疗,也有学者选用钩芍通络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均可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除此之外,有学者通过针灸、穴位敷贴等治疗肾性高血压,可达到温阳、补肾、降血压的效果。

2.3中西医结合防治

有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单一的使用西药或者中药治疗肾性高血压,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但是该疾病的病因复杂,单一的使用药物治疗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加上有些患者用药后会出现干咳、高血钾症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非常差,因此,有学者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能有效的预防西药治疗产生的安全隐患。在牟永成等[3]人的研究中,选取68例确诊为肾性高血压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真武汤加减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浆内皮素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时肾功能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真武汤中含有茯苓、附子、白术药物,具有利水壮肾阳的功效,对人体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同时配有泽泻、车前子,起到渗湿利水的效果,血容量减少后,血压就会下降。这在次的说明,中西结合防治肾性高血压的效果更加突出。而在袁任周等[4]人的研究中,将符合研究要求的64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利尿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泄浊活血平肝汤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肾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就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另外,在郝娜[5]的研究中,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利水方治疗,经过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血压水平以及肾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通过采用自拟降压汤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肾性高血压患者,与单独进行西药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不仅降压效果显著,还能明显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3 结束语

临床上,对于肾性高血压的防治,主要是以降低血压为主,但是,由于该疾病的病因极其复杂,在药物选择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状态。当血压控制不良时,会加快肾脏疾病的进展,发生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差。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在高血压治疗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肾性高血压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有研究发现,单独使用中医治疗,药效作用相对比较慢,加上该疾病起病快,进展迅速等特点,短时间内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有研究学者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肾性高血压,并通过临床实践,结果发现,不仅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还能延缓肾脏疾病进展,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中医在治疗肾性高血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辨证分型不统一、作用机制不明显、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前瞻性的对照组研究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和多学科合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加大样本量,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观察指标进行评价。另外,应深入学习并挖掘古医籍中关于“眩晕”“头痛”“水肿”等中药治疗方法,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其治疗机制机理并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肾性西药学者
建立四川地区随机尿(尿钾/尿肌酐)/血钾比值的参考区间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尿糖不正常而血糖正常是怎么回事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