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绢花的历史

2023-01-09 06:55茆雅凤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6期
关键词:簪花南京

茆雅凤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历来爱美,爱花。华夏簪花为饰的习俗,从汉代起,一直到明清时期,都非常盛行。然而自然界的鲜花不易保存,还受到季节的限制,于是古人就想出了制作仿真花来代替真花。

一、 绢花的发展历程

绢花是何时出现的?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彩花》考证:“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采之费,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按此,则是花朵起于汉,剪彩起于晋矣。”《后汉书》卷十上记载:“永初元年,爵号太夫人为新野君,万户供汤沐邑。”可知高承所提到的剪花为业的新野君大概率指的就是她。另据《荆楚岁时记》记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又剪彩为花胜以相遗。其原起于晋贾充夫人李氏。”根据这两条考证,绢花(彩花)或起源于东汉,最晚不迟于晋。

南北朝时期,绢花大行于世。不少文人墨客曾作诗吟咏,如南朝梁鲍泉《咏剪彩花》诗:“花生剪刀里,从来讶逼真。风动虽难落,蜂飞欲向人。不知今日后,谁能逆作春。”由于制作绢花的原材料是丝绸等昂贵布料,故而曾一度是奢靡的象征,甚至不止一次被诏令禁止。如《南齐书·高帝纪上》记载:“大明泰始以来,相承奢侈,百姓成俗。……又上表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以金银为箔……不得剪彩帛为杂花。”《南齐书·海陵王本纪》记载:“乙卯,申明织成、金薄、彩花、锦绣履之禁。”又《陈书·后主本纪》记载:“庚子,诏曰:‘朕临御区宇,抚育黔黎,方欲康济浇薄,蠲省繁费,奢僭乖衷,实宜防断,应镂金银薄及庶物化生土木人、彩花之属……详为条制,并皆禁绝。’”可见当时绢花之风靡,甚至禁而难止。

唐宋之际,随着“簪花为饰”习俗愈演愈烈,绢花发展愈加兴盛。不仅贵族,老百姓亦喜簪花。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里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簪花之花固然首选真花,而绢花也是簪花的重要一种。这是由于真花具有节令性,同时不易保存,名贵的花甚至一花千金,平民百姓自然负担不起。绢花虽然也价值不菲,但妥善保管还可长期使用,且花样新巧,往往更能在凸显不凡。

不仅女子簪花,男子也喜佩花。绢花佩戴更是得到了“官方认证”。据《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赐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并如之。”朝廷的各种重大礼仪节庆,都有给官员按品阶赐绢花之惯例,可见绢花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宋代绢花也因此发展到了空前的盛况,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吟叫扑卖。”

唐宋时期,不仅簪花习俗鼎盛,插花赏花也是文人雅士喜好之事。真花凋零之际,绢花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据《资治通鉴》记载:“宫树秋冬雕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可见绢花刚开始就有装饰环境的用途。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束唐代制作的绢花。这束花虽埋藏千年,色彩仍十分鲜艳、造型逼真。这说明最迟到唐代,已经出现了用来装点居室的枝花、束花类绢花,同时当时的染色技术和造花工艺也已经非常成熟。

明清时期,绢花依然广受欢迎,并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明清两代,“花作”一直都是官营手工业中重要的一门。清宫内府所立的“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纸、绢、通草等材质的供花、宴花、瓶花等。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里有一段:“天生下,天生下,千葩万葩;人剪就,人剪就,奇花异花。妖艳宛如生化,无香色自华,谁分真假。远近相看,花枝并佳。”这也反映了当时绢花高超的技艺。

随着政治中心的改变,绢花的工艺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此时绢花又称“京花儿”或“宫花”。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花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市皆日用之物。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可见此时绢花的制作工艺进一步精进,且产业规模颇大。

到了当代,传统簪花习俗随着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而不复存在,同时新材料和新的技术催生了更为廉价和耐久性更好的涤纶花、塑料花等,传统手工制作的绢花逐渐走向衰亡。

二、 南京绢花的发展历程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定都于此,并且由于地处长江水陆交通要道,经济发达,也一直是南方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宋代位列“四京”,明朝更是被称作“留都”。社会经济的繁荣是促进南京绢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京的手工业一直非常发达,尤其是丝织业。东吴时期,南京(当时称建邺)便有了官营的纺织手工业。义熙十三年(417),东晋大将刘裕攻破后秦都城长安,将关中的官营手工作坊中的织锦工匠南迁,在建康城南斗场市(今雨花门外一带)建立锦署,从此南京有了织锦业。丝织业的发达为南京绢花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前所述,南北朝时期,绢花已流行于世,上流社会喜以绢花斗奢。南京作为当时都城,豪门贵族云集,绢花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又《荆楚岁时记》里说道:“谢灵运孙名兹藻者,为荆府咨议,云今世新花,并其祖灵运所制。”且《事物纪原·彩花》引此条作:“今新花,谢灵运所制。”可见《荆楚岁时记》里说的“新花”就是绢花。谢灵运是东晋及南朝宋之交之人,久居金陵,且是当世贵族,他可能未必会制作绢花,但当时绢花在南北朝时期流行于上流社会,却极有可能和谢灵运有关。我们也可以断定南京绢花的出现最迟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南京绢花的起点也正是绢花走向繁荣的起点。

南京在南北朝之后一直是东南重镇,经济文化极其发达,绢花既然在全国盛行,南京也不会例外。又古人习惯将同一行当及买卖聚集一地,并以之命名,所谓“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在历代南京地图和地方志中都可见“花行”“花市”的记载。花行所在地一直在内城核心区(今城南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推断南京绢花必然从未中断,且十分盛行。《南唐江宁府图》中已明确标明“花行”所在地,并且对比此后历代南京城地图,花行位置没有大变。南京城南现在还遗留了花市、大百花巷、小百花巷等地名。

明初定都南京,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从各地调集了约4.5万手工业匠户集于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下设18个手工匠作(木作、竹作、蒸笼作、桶作、卷胎作、油漆作、金作、铜作、锡作、铁作、彩花作、裁缝作)。其中“彩花作”聚集了大批造花匠工,使南京绢花得到了一次较大的融合和发展。后政治中心北迁,官营的绢花手工业也随之北上,但民间用花仍大量存在,南京绢花开始以民营手工业为主,于明清两代依然盛行不衰。并成为南派造花的中心。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也就是古“花行”所在地,这时称“花市大街”,集中售卖各种仿真花,也是绢花匠人和绢花买卖的聚集之所。明顾起元《客座赘语》里记述:“余尝评牡丹花、虞美人花、菊花似纸花,扶桑花似绉纱花,芍药花似绢花,玉兰花、栀子花、秋海棠花、百合花、玉簪花、西番莲花似通草花,桂花、蜡梅花似蜡花,兰花似角花,梅花似鲥鱼鳞花。”这反映了当时南京各种仿真花的盛况,且仿真花的技艺十分高超,反让人以真花相比。

由于明清以来,官员佩花之制取缔,民间配花成为主流。同为仿真花、和绢花同源的“绒花”由于谐音“荣华”,寓意吉祥,更为百姓所偏爱,南京绒花也逐渐发展壮大。有的时候和绢花一起并称“绒绢花”。如清代《奁史·钗钏门》记述:“绒绢花,白门所制最精雅。”白门指的就是南京。这也可见南京绒花、绢花直至清代在全国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绢花、绒花技艺上有相通之处,而造花老艺人大多是兼而会之,各有所长。

《全明词》记录金陵一琵琶妓所作《卖花声·咏像生花》诗:“剪彩自成丛。朵朵娇红。一枝斜倚玉壶中。别有芳心开烂漫,不倩东风。 宝鼎篆烟浓。香隐丹衷。年年长傍绣帘栊。历尽严霜并列日,难减芳容。”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用来装点居室的绢花枝花受到了文人雅士之喜爱。这是因为绢花在各类人造花中仿真度最高,更适宜制作插花雅供。在这个功能上,绢花的地位无可撼动,这也是明清以后,南京绢花在与南京绒花的竞技发展中,为了精准定位市场,逐渐发展起的一大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绢花艺人任德福、王永禄等人先后来南京,在私人作坊中制作绢花。北方的绢花技艺也因此传来南京。南京绢花的技艺再次融汇南北,这也是当代南京绢花的技艺源头。三四十年代,南京全城约有制花专业户五六十家。其中绒花四十余户,绢花十余户。这些业户主要分城南门东、门西地区,以马巷、铜作坊、上浮桥等地段为多,有名的造花艺人有吴长泉、金拐子、童老二、马拾房及朱氏、杨氏等。当代著名的造花老艺人周家凤也是在“张义泰”拜师于吴长泉。四十年代末,绒、绢、纸花业日趋萧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造花业才重新获得发展。1956年全市掀起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以任德福、王永禄、周家泰等为首的一批绒、绢花老艺人及花店业主组织成立了南京艺美绒礼花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南京工艺制花厂(1980)、南京人造花总厂(1987),产品有绒、绢和纸花等,这也是后来南京绢花的主要传承之地(以上参见《南京二轻工业史料》第一辑)。九十年代末行业整体衰落,机器生产的涤纶花、塑料花后来居上,绢花、绒花都逐渐停产,造花老艺人、老工人们也纷纷下岗、转业,南京绢花也难逃没落的命运,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南京绢花技艺也几近失传。

三、 南京绢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点

绢花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流传至今已经1600余年。在千余年的历史中,作为头饰花之用的绢花鲜明地反映了“簪花为饰”这一习俗,而作为装饰环境的枝花、束花大多借花寓意,寄托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绢花同时是中国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绢花在绢花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南京曾作为早期绢花的重要产地,在造花中心北移后,也一直是南派造花的中心之一,造花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当居全国之冠。南京绢花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生活习俗、文化审美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南派造花的中心,南京绢花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枝花、束花风格雅致秀丽,和传统国画一样,更重视文化寓意和文人意趣的表达。南京绢花的头饰花、精巧细腻,色彩更为柔和,作为年节喜事之用的胸花、襟花等,具有吴地文化风俗特征。绢花在与南京绒花的并存发展中,逐渐演变出了以束花、枝花见长的特色。

南京绢花精湛的工艺和高雅的艺术情趣直至今天仍足以让我们感到惊叹和自豪。在国家倡导发扬传统文化,复苏传统工艺的今天,绢花也迎来了复兴的最好时机。希望南京绢花能被更多青年人重拾,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文化需求,创新工艺和产品,在当代重新绽放。

猜你喜欢
簪花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徐汉森作品赏析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南京大闯关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浅析古代男性簪花风俗
南京院子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