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理论研究概况*

2023-01-10 20:13罗邦水杨逸韬朱雅琦陈昌永蔡华珠刘志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虚阴阳

罗邦水 杨逸韬 朱雅琦 陈昌永 蔡华珠※ 刘志臻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中医治疗疾患的总纲领,语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语的注解,历代注家颇多,医家也各有阐发,并用于指导临床,大家见解各异,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的答案。如今,各学者们对其内涵的探讨和临床应用的探索仍未停止,但是,对其内涵探讨的文献多集中在1980—2000 年初,而近5 年的有关文献少之又少,医家临床应用类文献亦然。清晰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理论内涵有助于加深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从而探索阴阳学说在中医学更广阔的应用以服务临床,故现将关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文献从内涵探讨和临床应用2 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其研究概况。

1 内涵探讨

1.1 从阴阳本象探讨 从阴阳本象出发,阴阳指人体阴阳之气,由于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彼此制约,并且互根互用,关系巧妙且复杂,因此该句中“阳病”“阴病”的情况就有多种,“治阴”“治阳”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牛东生等[1]认为阴阳失衡出现偏盛偏衰无外乎阴胜、阳胜、阴虚、阳虚4 种情况,其结果不外乎阳病和阴病两大类型。因此阳病可因于阴胜,如本篇所言:“阴胜则阳病”,所以“治阴”含义为泻其有余之阴;也可因于阴虚,此时阳相对偏亢而致阳病,此时“治阴”则为补其不足之阴。同样,阴病可因于阳胜,所谓:“阳胜则阴病”,此时“治阳”则为泻其有余之阳;亦可因于阳虚,导致阴偏亢而为阴病,此时“治阳”则为补其不足之阳。因此,阳病包括了阳胜伤阴(阴正常)的实热证和阴虚阳偏亢(阳正常)的虚热证;阴病包括了阴胜伤阳(阳正常)的实寒证和阳虚阴偏盛(阴正常)的虚寒证。但彭俊峰[2]对“治阳”“治阴”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他认为“治阴”指用寒凉阴性药来治之:对于虚热证,用甘寒的阴药来滋阴降火;对于实热证,用苦寒之阴药来清热泻火。而“治阳”则指用温热阳性药来治之:对于虚寒证,用甘温阳药来温阳益火;对于实寒证,则用辛温阳药来祛散阴寒。刘玉坤[3]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来解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含义:对于用凉药而热并不退者,非阳盛发热,可为阴虚发热或阴盛格阳而热,因此不宜治其阳,宜治其阴——前者滋阴以除热,后者祛寒以和阳;对于用热药而寒不消者,非阴盛生寒,可为阳虚生寒或阳盛格阴而寒,所以不能治其阴,宜治其阳——前者温阳以散寒,后者清热以和阴。陈宝明[4]从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思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中阴胜导致的“阳病”和阳胜导致的“阴病”不外4 种情况:(1)单纯感受阴寒之邪使表阳受伤的实寒证;(2)已有阳虚,而阴盛更加导致阳虚的虚寒证;(3)单纯感受阳热邪气使阴液受伤的实热证;(4)已有阴虚,阴虚火炽而更加煎熬阴液导致阴益亏火益盛的虚热证。并且,他认为文中的“治阳”“治阴”,既指散寒清热,又言温阳滋阴,是对表里寒热虚实证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则在中医学中有重大的指导治疗的意义,粟胜勇等[5]根据疾病的预后转归又提出了2 种情况:(1)阳热之气过亢致使阴液亦损耗而致的阴病,这种阳盛阴虚的情况,除了清热泻火以“治阳”外,还需佐以滋阴以固护阴津;(2)阴寒之气过盛耗伤阳气导致机体温煦不足发为阳病,此时是一种阴盛阳虚的情况,此时除了祛寒以“治阴”外,必佐以温阳散寒之法以固护阳气。综上可见,当“阴阳”指人体阴阳之气时,归纳起来可有阴虚、阴盛、阳虚、阳盛、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等众多证型,而“治阳”“治阴”之含义无论是“治其阳(阴)”还是“以阳(阴)治”都旨在平调阴阳,以平为期。

1.2 从阴阳应象人体部位探讨 当“阳病”“阴病”应象为人体阴阳不同部位的病变时,“治阴”“治阳”的内涵则为选择相对病变部位的阴阳而治。杨上善注曰:“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王冰亦认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也。”杨氏和王氏之注对指导后世针灸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也成了针灸学上的一个治疗原则。熊伟等[6]从针灸角度出发,依据阴阳的属性在人体上做划分,以人体上下、左右、内外、经络等相对部位的针刺治疗来说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内涵。

1.3 从阴阳其他应象探讨 阴阳是事物属性的概括,有其名而无其形,《灵枢·五运行大论》篇说:“夫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的应象有许多,因此凡是属阳、属阴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说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内涵。经文有言:“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以及“精化为气”,可知精、气属阳,形、味属阴,姜奕柯[7]从精、气、形、味的角度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即“阴病治阳”之理;“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阳病治阴”之意。从药物性味而言,辛甘发散之物属阳,酸苦涌泄之物属阴,且经言:“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热为有余,寒为不足”“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虚者不足,实者有余”,因此刘吉科[8]从五味阴阳寒热有余不足的角度认为阳病为寒,为虚证,为不足,宜补(阴);阴病为热,为实证,为有余,宜泻(阳)。杨朔等[9]从“气(阳)病治血(阴),血(阴)病治气(阳)”“夏(阳)病冬(阴)治,冬(阴)病夏(阳)治”等角度阐述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内涵。

1.4 从医理探讨 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阴阳处于“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一旦平衡遭到破坏,疾病则由之而生。对于疾病的诊察而言,阴阳作为八纲中的总纲,先判断疾病属阴属阳是至关重要的。但临床上出现的病证往往没有那么单纯,阳病、阴病只是相对、主次之不同,既可兼杂,又可转化,不能看作绝对,因此,临床上不可单纯只知治阴或只知治阳,应根据具体病证中阴阳的情况,在治阴的同时可能要兼以治阳,治阳的同时可能要兼以治阴,所以“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应当作互文解:阳病既要治阴阳,阴病也要治阴阳,这样才更贴合复杂的临床实际[10-12]。

2 临床应用

2.1 四肢及躯干软组织疾病 董蕴等[13]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理论引入理疗中,选择相应部位来治疗四肢及躯干的软组织疾病。该理论从阴阳应象人体不同部位出发,在观察组97 例患者(35 例肌纤维织炎,35 例软组织挫伤,9 例腰肌劳损,6 例腰椎间盘脱出,12 例网球肘)中按照腰部病变在腹部治疗;肢体内侧病变取肢体外侧相应部位治疗;肢体外侧病变取肢体内侧相应部位治疗,使用LIKON-120 型脉冲调制中频治疗机,刺激量为运动阀,持续20 min,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进行治疗。而在对照组100 例中(36 例肌纤维织炎,36 例软组织挫伤,10 例腰肌劳损,6 例腰椎间盘脱出,12 例网球肘),治疗部位则选择病变局部,方法同观察组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优于对照组94.0%(P<0.001);观察组平均治疗次数(4.1±2.3)次少于对照组(7.6±4.6)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显效次数(1.18±0.46)次少于对照组(3.80±1.69)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由此可知,“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理论应用于理疗治疗四肢及躯干软组织疾病不仅疗效好,还显效快,作用明显。

2.2 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是中风后遗症典型的特征症状之一,治疗偏瘫肢体,使其恢复功能是临床上的难点。李铭军等[14]认为“肝阳上亢”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病机,对于这种“阳证”,针灸选穴治疗时,仅采用阳经的腧穴来治疗半身不遂往往效果不显,应充分发挥经络对阴阳的调节作用,根据阴阳应象于人体不同部位出发,以“阳病治阴”的思想为指导,选择相应穴位进行治疗,疗效才会突出。

2.3 妇产科疾病 胡翠芳等[15]对妇产科一些“阳”证常常采用“阳病治阴”之法来指导治疗。如:对于产后发热或围绝经期潮热,多为阴血不足而生热(阳)象,在治疗时常常治以滋阴为主;对于经间期出血,认为是肾阴亏虚,不能镇守相火,使胞络被灼,而致出血,因此滋补其阴则血可自止。上述具有热象的疾病和以阴虚内热为病机的经间期出血,胡翠芳等人从阴阳本象理解“阳病治阴”的内涵以指导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此外,对于妇科术后发热,胡翠芳等人认为此乃血瘀作怪,瘀血内阻,导致气血营卫失调而发热,而瘀血为阴邪,如果瘀血得消则热可自除,因此用活血化瘀之法来散结瘀邪,此从阴阳的延申应象来考虑,亦体现“阳病治阴“之意。

2.4 瘿病 颈前喉结两旁肿大是瘿病的基本临床特征,徐福教授认为瘿病是气血痰凝的产物,物有形属阴,所以以阳法散之,因此,穴位的选择和经络的选用是位于“阳区”的背腧穴,并结合灸法中的“行气活血”之法,以及与穴位埋线相结合以取得临床切实的疗效[16]。徐福教授通过灵活解读阴阳应象应用“阴病治阳”的理论治疗瘿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此经文对中医临床的重大意义。

3 讨论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内涵,自古以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观点纷呈,这源于每个人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因而引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但从每个作者的角度去理解经文的内涵,都是成立的,所以,对该句经文内涵的理解是没有唯一标准的,这正是《黄帝内经》的魅力所在。“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因此,对于经文内涵的理解不能拘泥于一面,应全面地看待和理解,才能发挥经义并在临床上指导解决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当然,基于对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的认识,阴阳的涵义还可以无限地延伸扩展,因此,我们可以以发散的思维进一步地去思考该经文的内涵和临床应用。所谓“《黄帝内经》为医家临证之兵书”,深入挖掘其内涵可以更好地造福临床,可是,近几年,关于该经文的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多局限于前人古籍中的一些经验记载,而且近年来关于临床应用的文献基本都是个人医案举隅,很少见到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章,日后可以多进行些临床实验研究以证实其临床疗效,方便日后推广,同行也可予以借鉴,使之更好地造福临床。此外,关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现代实验室研究是空白的,尚未见到关于该经文的实验室研究,如何将其进行客观化研究,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阴虚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