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皮肤病防治中的作用

2023-01-10 20:13陈晔李芝娟胡清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皮肤病银屑病疾病

陈晔 陈 翔 李芝娟 胡清媛

(东部战区空军医院中医科,江苏 南京 210000)

“治未病”这一思想理论肇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学最早的对疾病预防思想的认识。后世医家对此不断完善,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后世“治未病”的一大准则。

1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传统中医文化强调在疾病未生、病生之初、初愈防复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疾病进行干预、控制以达到病未生、初病愈、愈不复的目的[1]。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内涵。治未病,对于健康人来说,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以防治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对于久病初愈病者,可以防止疾病再次迫害机体,抗邪入侵。现代医学定义:人的健康问题的出现,是一个从接触健康危险因素、机体内病理变化从小到大,最终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统称为三级预防[2],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中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相合。

2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特点

中医“治未病”的主要特点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达到有效维护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它主要涉及3 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在未病之前,对潜在的致病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包括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邓铁涛教授提出:“未病先防”重在“调”,包括调饮食、调情志、防外邪、劳逸适度等[3]。

既病防变:在疾病发生之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情传变。医者张婧懿在《中医“治未病”源流探析与发展探讨》[4]中提及:叶天士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的规律及热邪易化燥伤阴的特质,主张“驱邪泻热,尽勿尽早,保津养阴,贵在未溃”,这一思想,影响至今。

瘥后防复[5]:在疾病控制的稳定期或疾病发作的间歇期应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对此,中医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效措施。《素问·热论》言:“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医者王国强[6]曾指出“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包括3 方面:一是调理正气;二是祛除余邪;三是慎防诱因。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全面审查人的神、色、舌、脉等体征及情志、饮食、二便等情况,思内揣外,见微知著,综合分析诊断出疾病本质。“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念[7]。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需求 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家庭、社会压力增大,不良生活方式、心理障碍、环境污染等,容易导致机体疲劳、劳逸失常、情绪不稳定、失眠等一系列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8]。亚健康状态是疾病发生的前期表现,一旦遇到致病因素可迅速导致机体发病。“治未病”提倡的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生活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崇尚自然的健康理念。它依据以辨证论治为主的整体观念,注重通过对情志、饮食、生活方式的调摄等手段有效调整亚健康状态,将即发之病消灭于萌芽状态。

3.2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要求 美国医学教授Engel.GL 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并且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面对疾病时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对其心理产生的影响。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涉及从内到外的方方面面,必须全面综合考虑。

3.3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的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及社会保健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9]中明确指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防疾患于未然,降低广大人民群众患病率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医疗开支;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养生需求,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继承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我国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完善当前的不健全医疗卫生制度,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4 中医 “治未病” 思想在皮肤病防治中的体现

皮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具有易感、多发和易反复等特性,且与人们的体质、饮食、情绪、生活习惯、所接触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一旦患上皮肤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做好预防工作相当重要[10]。外界风、寒、暑、湿、燥、火、热、毒等邪气,其中一种或几种侵袭体表,腠理失疏、营卫失和、脏腑失调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其表现以外在皮损为主,如斑丘疹、风团、结节、水疱、脓疱、囊肿等。故外邪强盛避之不及或正气不足难以抗邪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审病求因、审因论治”可以有效防止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复发。

4.1 未病先防 防患于未然

4.1.1 增强体质 未病先防 医者王琦[11]提出体质是指人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体质是疾病(包括皮肤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12]。《灵枢·经脉》中则有“虚则生疣”,当人体质虚弱时可被病毒感染而生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13]中说:“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可知瘙痒性皮肤病与体质虚弱,营卫不和有关[14]。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体质,强调养生保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未病先防的体质状态。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4.1.2 远离诱因 防病侵袭 银屑病(白疕)是一种以白色鳞屑、点状出血、薄膜现象为特点,慢性炎症(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精神因素是银屑病发病和病情恶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之一[15]。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发为湿疮(湿疹)、马疥(痒疹)等;寒邪凝滞,阻碍机体气血运行,使得局部肌肤及指端、肢端失于温煦濡养,故易患雷诺病、冻疮等。白文慧[16]在文章中指出:“过敏性紫癜可以在易发时间适当抗过敏,预防和控制感染等几个方面加以预防”。《诸病源候论·漆疮候》则记载:“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可见在接触化学物质时,体质不耐受,可发生过敏性疾病或其他类型皮肤病[17]。例如临床中常见的银屑病、湿疹、荨麻疹、瑞尔黑变病等诸多疾病,在问及患者发病原因时,十有八九是因为长期在化工厂上班、接触化学农药、新近室内装修、新置家具、新换汽车等,与化学污染有关。因此对于各种类型的皮肤病应针对诱因提前预防,做到情志舒畅,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免外界毒素污染等刺激,以达到营卫调和、正气充足,此为“治未病”思想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4.1.3 养生保健 预防衰老 皮肤衰老[18]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多皱而无弹性,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显露,易脱屑、瘙痒,常见色斑及疣状物,甚至产生皮肤紫癜及癌变。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气血津液盛衰有关,气血衰则百病皆生,衰老与之明显相关。日常生活中,适当体育锻炼,疏筋活络,保持心情舒畅,促进体内气血津液流通,对延缓衰老、疾病预防甚至疾病预后效果显著。

4.2 已病防病 防微杜渐 疾病发展变化有一个过程,疾病在初始阶段,病情轻浅、正气尚足,具有一定抗邪能力,如不及时处理,病邪由表入里,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疾病初期,中医叩刺放血疗法疗效显著且无后遗痛[19]。若治疗不及时,病毒损伤局部神经,可导致皮损处长期疼痛。《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故先实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银屑病(白疕)多以血热、血瘀立论[20],治疗多用寒凉药物,难免伤害脾胃之气,故可先安未受邪之地,主张加用补脾益胃之品,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传变它脏。再如水痘、麻疹、风疹治疗早期,病情轻浅,可用辛凉解表之法去除外邪,以防病情加重深入至营血分,以上对皮肤病防治传变有一定临床价值。

4.3 病愈防复 避开病因 在久病初愈后,要及时采取手段防治病情复发。脾胃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固护脾胃为治疗疾病防止复发的一大策略。痤疮患者在疾病治愈之初仍应要求其饮食有节,忌辛辣油腻之品[21],以防湿热蕴积中焦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湿疮(湿疹)患者预后仍要注意饮食调护,防生冷刺激、影响消化食物损伤脾胃阳气,从而防止病情复发。据《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22]发现:“食物不耐受IgG 检测对湿疹、银屑病、慢性荨麻疹的诱因、病因及治疗有重要意义”。特别强调,段武行教授等[23]认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为银屑病的3 个基本证型。因此,银屑病(白疕)临床治愈者,应特别注意忌辛辣及海鲜、羊肉、桂圆、芒果等辛温助火类食物。

综上所述,“治未病”思想不但促进中国现代社会健康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中,以“治未病”的理论思想为指导,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3 大准则,对皮肤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明显提升,精神状态也显著改善,有效降低了病症的复发率,且随着治未病研究逐渐深入,“治未病”思想的临床指导意义在皮肤病防治中将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皮肤病银屑病疾病
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在银屑病护理中的应用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银屑病开关,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