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效率与风险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

2023-01-10 03:53乔婧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韧性设施运输

乔婧

通过规模化和集中化的运输组织,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交通运输企业投资运营和政府政策规划的追求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不断发展,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交通运输面临的风险日渐常态化,而原有运输组织和模式在复杂环境下应对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要统筹交通运输发展与安全,从原有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转向效率和风险统筹兼顾,既保障交通发展,推动运输降本增效,实现高效交通运输服务,也要加强交通安全,强化应对风险能力,建立强韧交通运输系统。因此,寻求交通系统韧性与效率间的再次平衡成为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关注过度追求规模效益引致的运输保障中断和安全风险

(一)运输供需紧平衡带来运输保障风险

关注交通凹性效应对运输影响。事物受冲击带来的伤害会随着冲击强度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交通发展影响和承载能力变化是非线性的,具有典型凹性效应,规模越大越接近饱和的运输,越易出现风险。如部分机场和铁路以接近最大容量负荷状态运行,冗余和闲置容量很小,单位运输成本较低,但当运输量突然增加,就极易超过系统崩溃临界点,带来运输系统突发性混乱。要关注交通运输设施承载能力和抵抗强度,提高运输系统冗余度,避免风险环境下运输量激增而导致系统性问题出现。

关注低流量下运输保障能力。我国长期面临春运、暑运、十一黄金周等高密度客流考验,形成的设施和服务能力可基本应对常规高密度需求。但对低客流环境关注不足,这既是运输企业健康生存需求,也是运输组织优化能力要求。应急事件下通常以减免小汽车通行费、免收发展建设基金等减费降税措施减轻企业压力,但这只能是杯水车薪或救济式缓解,受企业发展模式单一等内在问题限制,运营压力依旧存在。而长期高流量形成的大场站运输在面对低流量时组织能力不足,难以实现部分关闭或分隔运行,存在空间、人员等资源浪费,加剧企业负担和运营风险。要特别关注低流量下的综合运输效益和能力,既要鼓励运输企业尝试多元可持续性运营,也要推广可分隔运行的单元化建设和组织理念,提升运输系统在多层级客流压力下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

(二)运输模式单一化带来运输中断风险

关注大型化运输中断风险。运输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效益必然使得运输模式单一化。大容量运输装备实现规模化客货运统一快速转移,促进单位资源有效利用,但风险环境下该运输方式暂停所空余出的空间资源与原有庞大运输需求间存在明显差异,难以快速找到可替代的运输方式,造成运输停滞。要避开一味大型化解决运输问题的思维局限,推动大容量与中小容量运输方式统筹发展,加强大容量运输方式的抵抗外界风险能力,多措并举降低运输风险。

关注最优化运输中断风险。运输系统受效率和成本导向影响不断优化路径及装备,常态下可实现运输需求的顺畅高效运转,但应对风险选择单一导致应变和适应力不足,若运输方式中断,受运输依赖性影响其他路径和组织难以短时间形成,原有最优化将成为运输障碍,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输流通。要注重交通运输系统多元化发展,提供多样化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发展多元化运输路径选择,避免系统应变和适应能力不足。

(三)高密度大规模运输带来安全风险

关注密集性运输服务的传播风险。公共交通运输是大流量大容量运输方式,可有效提升效率,但规模化运输也往往成为引发风险传播的源头。日本研究提出,若东京圈一人患新型流感并乘坐铁路,感染者5天后增长到700人,10天将达到12万人。因此,要关注交通运输的卫生、安全隐患,开展精细运输管理,同时开拓和挖掘定制化等新型运输方式提升运输多样性,缓解规模运输传导风险的可能性。

关注运输换乘的交叉暴露风险。规模运输是充分考虑大多数出行和运输需求,实际个体需求是多样和分散的,在满足公共需求同时将会增加个体换乘次数和最先/后一公里,现有枢纽求大而全的理念,导致在换乘效率、换乘距离上存在短板,特殊环境下将加剧客货流交叉,增加暴露和感染风险且增加了追踪难度。2021年由南京禄口机场引发的疫情中隐蔽的传播链是通过交通枢纽换乘传播,包括先后坐过同架飞机并仅在枢纽内有过轨迹重叠等情况。要关注提升运输换乘服务能力,降低换乘距离、提升换乘能力和效率、完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运输短板,降低运输换乘带来交叉感染风险。

二、推动交通运输系统寻求运输效率与韧性再平衡

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系统对运输效率和安全提出双重要求。要更加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韧性建设,打破交通运输对规模经济的过度追求。从软硬联通并行、多重场景统筹、体系内外融合角度出发,寻求韧性与效率的平衡点,推动系统化、动态化、多要素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實现运输降本增效的同时,保障运输安全及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一)软硬联通并行,挖掘存量设施潜力

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系统不是单纯设施的最优组合,而是包括设施、组织、服务、管理等多层面的综合效益。要打造体系思维,注重交通运输系统各环节,系统性保障运输效率和韧性的平衡。注重运输组织对设施连接的重要性。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固态性,建成后难以改变。而运输组织管理具有多重可能性,且提升需要长期磨合培养。如一味建设忽视组织的重要性,将局限交通发展。要综合提升运输软硬件实力,透过科学系统管理组织,推进运输组织和设施融合发展。注重交通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能力提升。从结构角度要培育相似功能的运输设施,预留或发展多样化、可替代的运输路径及组织模式,形成适度冗余的运输能力。从功能角度要培育可转化和多元化特性运输设施及服务体系,培育设施服务的可延展能力,提升运输服务的多样化选择能力,健全可快速多元转化的运输系统。

(二)多重情景统筹,促进平急顺畅衔接

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系统是能应对环境及发展变化衍生出的多样需求,要打造动态化发展思维,注重交通运输在不同情景环境下的发展能力,寻求效率和韧性的动态平衡点,使供给能够适应多变的运输需求环境。注重多层级流量压力、个性化运输需求及复杂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提出的要求,提升不同等级运输压力下的适应能力,挖掘个性需求下公共运输潜力,提高运输供给的多元匹配能力,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机遇,不断调整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实现对日常健康运行和应对更强外界冲击下的运输保障。建立日常与应急动态化统筹发展思路。转变应急与日常“两层皮”的分割思想,在日常建设发展融入韧性考量,结合各时期和区域的实际需求,储备和预留运输设施、组织模式、管理体制,强化常规与应急环境下运输服务组织的快速转换能力,使交通设施和服务遇到外部压力能尽快恢复,有效支撑保障应急需求。

(三)体系内外融合,拓宽交通韧性范围

韧性交通不能局限于交通运输系统内部。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系统要求交通与经济社会、空间产业、其他基础设施密切联系并相互支撑,要从更宽视野去反思交通发展,注重交通运输与产业、城市的潜在联系,多要素助力寻求交通运输韧性和效率平衡点。建立交通运输与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交通運输的影响范围很大程度取决于用户和供应链是否可以应对,要透过交通背后的用户、企业及区域供需变化特征,跟踪交通连接供应链上下游发展情况,完善运输链条并强化其中薄弱和关键环节,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交通与其他设施融合发展思路。各类基础设施间存在替代、制约、平衡、互补等的内在关联,交通的部分功能需求可由其他基础设施替代和转换。要加强设施间统筹协调能力,通过基础设施间相互支撑强化交通系统运输服务能力。

三、“建、运、管、保”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助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设施网络抗风险能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强化关键性设施、能力提升、日常维护的重要性,提高基础设施的冗余度和稳健性,加强设施网络应对风险的防御能力。

一是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全国范围内与系统运行密切相关的关键性设施和服务,因地制宜评估关键设施脆弱性和中断后果,制定补救措施和应急方案。针对现有运输通道、节点薄弱环节,加快交通补短板建设。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抵抗能力。加强重要区域储备通道、场站及设施建设,加强启用备份的应急响应能力,建立重要运输方式和路径的交通绕行方案。强化交通设施多种用途应用能力,建立多样化运输网络。

三是推进全周期交通设施发展。加强精细化建设,关注并响应新运输需求,及时调整建设方向和规模。做好设施养护及常态化安检工作,注重及时修复和完善。合理精准推进交通项目投融资,根据项目属性盘活存量资产。适时推动韧性专项资金库建立,以用于关键设施日常运管及灾后应急救援。

(二)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柔性

重视精细化运输组织管理对运输系统韧性提升的重要作用,强化协调化、安全化、灵活化、智能化的运输服务,提高运输系统的多样性和自适应性。

一是优化交通组织协作能力。完善客货运枢纽内部运行流程,推动线上、线下并行一体运输服务。评估潜在关联设施的相关度和对整体韧性水平的影响度,加强设施间相互协作能力。优化枢纽布局,推进主要枢纽直接连接,强化区域枢纽功能错位与协同发展,建立枢纽间协作机制。

二是提升交通安全运行能力。加强交通安全服务水平,完善交通设施通风、消防、抗震等能力建设,加强人员查检效率和能力。适当提高交通场站承载力,加强灵活运营调度能力。

三是强化灵活化的运输服务。推动小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运输服务发展,推动大中小容量运输发展,加强交通用地共享使用、客货运设施间灵活转换,提高系统兼容性。

四是完善交通智能服务能力。全面收集灾害及气候变化数据,建立交通设施及沿线区域风险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数据跟踪、应急监测、精准预警能力建设,创新运输组织方式,推进智能化设施建设。开展智能装备稳定性测试,强化不同环境下应变和反应能力。

(三)更新交通运输管理理念

要将韧性理念贯穿于体制机制建设中,从评估、规划、管理、协调等角度入手,提升运输管理的精准对接和多元参与的能力。

一是建立韧性规划评估体系。建立针对性强的常态化韧性评估机制,全面评估应急和日常情况下交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诊断潜在问题及影响。将韧性发展目标纳入交通总体规划和项目设计中,制定应急储备点、分拨点及运力资源等的配置原则、标准及保障政策。

二是完善精准管理统筹能力。推动政府建立管理信息平台,把握企业设施及服务情况。着力收集区域内灾害风险和基础设施易受害性资料,明确外部环境对交通的影响。强化运输企业生存能力,鼓励企业开拓新业务,建立健全特殊时期政府与企业全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

三是优化多主体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交通与水利、卫生、能源等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协调配合能力,健全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完善政府与企业、公众协同参与机制,打通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障碍,规划建设过程要由政府和专家、媒体、民众、企业共同参与。

(四)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从设施、服务、管理角度细化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提高风险环境下系统的快速反应和应对能力。

一是完善应急保障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群间、关键功能节点间通道建设,完善客货运枢纽节点物资储备、中转隔离等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应急响应数据链,建立中央和地方联动的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多方平台对外发布交通组织方案和责任意识宣传,增强全社会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加强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组织能力,以“物资集中,人流分散”为原则,推动形成从上而下的管控和物资调配能力,利用新媒体等非接触调查手段了解需求,合理排定需求优先级。制定并适时执行应急运输豁免政策,建立防护管理和行业特殊管理办法。

三是完善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分地区、分类、分级、分场景细化潜在运输需求,制定多套应对组织预案,以演练等形式评估和改进预案。加快完善涵盖枢纽、平台、企业的运行系统应急响应能力,构建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韧性设施运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