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窑杂色釉茶盏的烧制工艺研究*

2023-01-14 10:21李达琪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茶盏色釉坯体

李达琪

(南平市延平区金沙驿茶洋窑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3000)

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的建盏是黑瓷的代表性瓷器,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作为因茶而生的器具,建盏自宋代诞生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追捧,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盏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莫过于它的釉色,建盏的釉色通常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和杂色釉五类,随着社会各阶层对建盏把玩的热爱,茶洋窑茶盏在模仿建盏的基础上开始兴盛,杂色釉茶盏也随之开始流行起来。

1 建盏的釉色特征和历史地位

建盏都是采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束口、撇口、敞口、敛口是建窑建盏器型的基本特征。在建盏最盛行的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斗茶,普通市井茶肆流行分茶,因为这两种饮茶方式,应运而生出不同类型的茶盏,就用途而言,束口盏用于斗茶,而撇口、敞口、敛口这三个器型用于分茶。建盏的烧制技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福建茶洋窑茶盏要经过选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13道烧制技艺。建盏的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在大约1 300℃的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釉水会变化出各种自然奇特的花纹。建盏在斗茶、点茶风靡的宋代,是茶具中的极品。无论是宋徽宗这样的帝王,还是大夫阶层的高官,以及市井平民、贩夫走卒,都对建盏钟爱有加。时至今日,斗茶、点茶这样的形式依然得到保留。建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而且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成为友好使者,风靡海内外。

2 茶洋窑茶盏的繁荣昌盛

建窑建盏随着宋朝茶文化发展,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斗茶以盏为尊,建盏成为首选的茶器,建盏在宋代随之需求量增大,其他窑口仿制建盏来满足市场需求。福建北部规模较大的民间瓷窑是茶洋窑,也顺应市场需求仿制建盏,茶洋窑茶盏迎来了鼎盛时期。

茶洋窑茶盏在模仿建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茶洋窑茶盏胎体大多呈现灰白或灰色,胎骨细腻紧密,也有部分灰胎、灰黑胎,胎骨显得粗松,含铁量比建窑建盏低。

从地理位置来看,茶洋窑窑址位于闽北进入闽江通向海路的必经之路,便利的水运条件为其创烧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也是茶洋窑茶盏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

3 茶洋窑茶盏的杂色釉

茶洋窑茶盏需要在1 300 ℃以上的还原焰中烧制,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气氛及温度的不断改变,釉水就会不断反应析出各种奇特的斑纹,这些斑纹的形成完全是依靠釉水自身的变化,没有经过任何人工辅助,因此又被称为“自然釉”,杂色釉便是其中的一类。通常在茶盏所有的“自然釉”中,凡是不能被归为乌金、油滴、兔毫和曜变的釉色都统称为杂色釉,除了一些比较常见典型的种类以外,尚未被命名的也不在少数。比较典型的杂色釉茶盏有柿红釉茶盏、银黑釉茶盏、茶叶末釉茶盏、半生烧茶盏等。

(1)杂色釉中最典型是柿红釉,其釉面光泽感不高,而且均匀分布着许多深红色的小结晶点,这是杂色釉中的精品。宋人喜爱白色茶汤,为了和茶汤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点茶、斗茶时比较倾向于黑釉系的茶盏,虽然柿红釉并不能给人清晰的视觉体验,但其鲜艳的色调也同样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

柿红釉和兔毫釉所用的釉料配方完全相同,只是因为炉内位置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温度过高以及气氛氧化,才会形成柿红釉,而一部分柿红釉在烧制时由于气氛没有过度氧化,虽然表面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聚釉流釉处往往会有很明显的兔毫釉或者黑釉存在,集三种釉色于一身,这也是柿红釉的特别之处。

(2)银黑釉也叫作黑釉银光盏,它虽然属于杂色釉,但在视觉上更加偏向黑色系,与黑盏相比较,银黑釉最大的特点就是盏身自上到下都散发着类似于金属的银光,甚至有的还会出现虹光、镜面的效果。正因为这样独特的观感体验,银黑釉也能够受到不少人的青睐,故它也是杂色釉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3)茶叶末釉在杂色釉众多种类中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因其底部布满茶叶粉末般的星点斑纹而得名,茶叶末釉底色多变,有偏深褐色、有偏酱绿色、有偏墨绿色的,每件茶叶末釉茶盏的玻化效果也不尽相同,玻化程度较好的茶叶末釉茶盏一般还会带有开片。

(4)除了以上所说的三种杂色釉以外,还有一些因为温度不够而烧制出的生烧、半生烧釉色的作品,灰皮釉、灰白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些釉色的茶盏釉面大多带有乳浊状的颗粒,有些还分布着各种龟裂纹路。由于外表不太美观,所以宋代一般都将这类作品作为残次品处理掉,但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品对于专家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对于茶盏而言,釉色无疑是灵魂所在,每一种釉色都能够体现出茶盏不同的特点和风格,无论哪一种釉色,都值得去珍惜和探索。

4 茶洋窑杂色釉茶盏的烧制工艺

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中期,主要的发展阶段为宋元时期,在明代处于停烧阶段,入清后烧制过青花瓷。几百年来,成为福建地区著名的民间窑场。茶洋窑在建窑的影响之下烧制大量的黑釉瓷,器物种类也较为多样,以碗、盏为主,其他有杯、盘、碟、洗、壶、罐、炉、钵、盒、水注等。

茶洋窑施釉不及底,多外壁釉层较厚,茶洋窑釉层普遍较薄,釉层不匀,由于正烧的缘故,外壁施釉往往不及底,施釉线一般不齐,很少有垂釉现象,盏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情况较为常见,并有明显的色差。器胎因含铁量较低,多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质感不及建窑建盏厚重,很少有纯净一色的,无论釉面怎样变化,器物表面总有一层灰朦朦的釉色,成为茶洋窑茶盏独特的品格和特征。

灰色釉形成的条件都是在窑温相对不高的还原气氛下形成的。在窑工的柴烧过程中,当窑内温度由低到高,逐渐升温,当到达形成釉面时不再升温,在还原气氛下,釉面铁离子不再活跃,未能够完全转化,进而悬浮釉层表面形成铁灰色微小晶体,在光线的反射下呈现灰朦胧的感觉。也许是民窑的缘故,烧窑的窑工在达到温度后,为节约木材与时间不再升温,而形成的灰色在不经意之间成为茶洋窑茶盏的特征之一。

4.1 原材料的选用

茶洋窑在烧制茶盏的主要原料有:坯土、釉矿和草木灰。

(1)坯土有白土和红土之分,均采自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茶洋村附近的山脉中。通常所说的三七、四六的坯体指的就是用红土和白土进行配比。坯土配比是有讲究的,红土太多则含铁量高,容易导致坯体起泡、变形等现象;白土太多则二氧化硅、氧化铝过高,容易导致釉面开片等现象。

(2)当地工匠早期所使用的釉矿基本来自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境内的山脉中。根据烧制花色的不同:兔毫纹会选择颜色淡一些的釉矿、鹧鸪斑会选择颜色深一些的釉矿。由于烧制技术越加成熟,为了烧制出更有特色的茶盏花色,更多匠人都会在延平茶洋村周边寻找不同的釉矿。

(3)由于草木灰成分复杂,不同的草木灰所含的钾、钠、钙、磷、铝等成分各不相同。为了成分能相对稳定必须储备大量的草木灰,经过淘洗、陈腐,经过无数次的剂量调试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由于生产成本过高,市场对传统花色需求不大,只有极少数的匠人坚持使用草木灰烧制。

4.2 素坯的制备

坯体的原料选用白土、红泥土和红土,均采自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茶洋村附近的山脉中。将30%~40%的白土、25%~35%的红泥土及25%~36%的红土进行充分混合,再进行粉碎,粉碎完后进行淘洗,淘洗时过80~85目筛,将泥浆沉淀,再装布袋滤水,将滤水后的泥料再进行陈腐,从而得到塑性良好的坯体。将陈腐后的坯体原料进行炼泥,拉坯成形,修坯,最终得到生坯。生坯放入电窑炉内素烧,经过2.5~3.0 h,窑炉温度从常温升到280~310℃,此阶段炉门为打开状态;然后闭合炉门,再经过2.5~3.0 h,窑炉温度从290~320℃升到590~605℃,停炉,自然冷却取出,得到素坯。素烧作用有:坯体经过800℃左右的素烧,在800℃以下可以使有机物质和水分大部分都燃烧和挥发掉,部分盐类已经分解。

釉烧时很少有挥发成分通过釉面导致生成针孔、气泡、缩釉等缺陷而影响瓷器的色面,是提高釉面质量的重要措施;素烧后的坯体强度大、施釉破损低,可制成薄壁产品。同时吸水率强,施釉速度快且吸釉均匀,釉面平滑光润;坯体素烧后可以发现半成品的质量缺陷,提前进行处理或返工,从而能提高釉烧的成品率。

4.3 施釉工艺

釉矿基本来自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境内的山脉中。将10%~12%的釉矿石和10%~12%的水混合,放进球磨机球磨,研磨2~2.5 h,再加入2.2%~2.5%的滑石和2.5%~3.0%的石灰石以及0.9%~1.0%的牛骨灰、0.5%~0.7%的铁红、2.2%~2.5%的钾长石、2.8%~3.3%的粘土及1.0%~1.5%的草木灰,再研磨2~2.5 h,过80~100目筛,得到釉浆。将釉浆倒入素坯盏内,停留5~7 s,再反扣素坯入釉中浸泡5~7 s,盏底不施釉,晾干备用。

4.4 烧制技艺

施釉后的坯体,装匣钵入倒焰窑的窑室内焙烧,窑室体积为6~7 m3,烧制过程如:窑室温度经5.7~6.0 h从常温升温到1 030~1 045℃,此阶段匀速投1 450~1 550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颗粒柴的制备方法为柞木、稻草、松柴粉碎后混合,再用颗粒制粒机制粒成形。此阶段烟囱阀门为全开状态,进风口、出烟口打开状态,炉膛门关闭状态;窑室温度再经16~23 min,从1 030~1 045℃升温到1 075~1 085℃,此阶段匀速投95~102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窑室温度再经1.8~2.0 h,从1 075~1 085℃升温到1 375~1 382℃,此阶段匀速投580~610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此阶段炉膛门为打开状态,烟囱阀门处于关闭三分之一状态;在1 370~1 380℃时保温1.9~2.1 h,此阶段匀速投790~820 kg颗粒柴入炉膛内燃烧;此阶段烟囱阀门全关闭状态,进风口、出烟口也处于关闭状态;不投颗粒柴,自然降温,冷却出窑,茶盏烧制完成。

5 结语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让建盏的需求量增大,由于建窑建盏的产量限制,许多民间瓷窑开始仿制茶盏,茶洋窑杂色茶盏品类多、规模大,成为建盏市场的主流产品。笔者通过茶洋窑杂色釉茶盏的原材料选择,坯体制备,重点介绍了施釉及烧制技艺。在坯体成形后要在800℃进行素烧,这样有利于釉烧阶段不易产生残次品,烧成阶段采用严格的烧成升温曲线,配合颗粒柴的使用,才能最终烧纸出杂色釉茶盏。

猜你喜欢
茶盏色釉坯体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高原旭日升》高温色釉彩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徐岚
陈厚卿作品精选
余昌冰作品精选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