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烧制工艺研究*

2023-01-14 10:21谢长旺
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窑口茶盏建窑

谢长旺

(南平市延平区木铎茶洋窑陶瓷工作室 福建 南平 353000)

中国饮茶文化始于西汉,从汉代到南北朝期间,饮茶之风在江南和西蜀一带逐渐流行。史料记载,到了唐朝时期,陆羽《茶经》中详细记载了“煎茶法”。至晚唐时又兴起了“点茶法”,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碗,向碗中注水冲茶。北宋时期点茶之风盛行,而煎茶已不多见。无论煎茶还是点茶,均需将茶饼碾成末,而直接饮用的茶具是碗,宋人称之为“盏”,宋代茶盏以黑釉盏居多,因此烧制黑釉瓷茶盏的窑口也随之多了起来。建窑建盏在宋代名气空前,像建盏这样的黑釉盏在宋代需求量大,使得当时其他窑口争相仿制建盏来满足市场需求。在建阳周边,包括闽北、福州等在内的很多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黑釉瓷窑群和产地,比较有名的窑口当属茶洋窑。茶洋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东南约25公里的葫芦山村的茶洋,因而得名茶洋窑,亦称南平窑。从地理位置来看,茶洋窑位于闽北,是进入闽江通向海路的必经之路,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其创烧和发展。茶洋窑在建窑的影响下开始大量烧制黑釉茶盏。茶洋窑的烧制茶盏具有规模较大、延续时间较长、产品种类多的特点,主要产品有黑釉、青釉、青白瓷、白地黑花、绿釉等品种,黑釉系茶盏主要是仿造建窑的束口盏和敛口盏,烧制年代多为南宋至元代,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饮茶器具。

1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特点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造型在仿造建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茶洋窑束口盏的束口部分曲折不太明显,斜腹、盏心稍下凹。其腹部弧度与建窑束口盏有很大的区别。茶洋窑黑釉茶盏胎体多呈灰白色或灰色,胎骨细腻紧密,也有部分呈现灰胎和灰黑胎。总体而言,除了建窑以外,其他窑口的茶盏含铁量都比较低。茶洋窑黑釉茶盏圈足矮,相对规整,大部分产品为浅圈足,接近实心足底。茶洋窑的中型束口盏的盏腹外壁的底部会被切削成齐直台面,与圈足呈直角相连(俗称“平肩”),而“平肩”被誉为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重要特征。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釉层较薄,施釉相对不齐,部分产品有聚釉现象。一般来说,除建窑以外的其他窑口生产的黑釉盏釉面都比较薄,挂泪的现象非常少见。此外,一些茶洋窑黑釉茶盏的口沿处有一圈浅淡的灰白釉,被称为“白覆轮”。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釉色有乌黑、黑褐、酱色等,部分有兔毫,但是茶洋窑的兔毫通常较细,大部分兔毫不均匀,近似铁锈斑,且底色大多偏紫。这类茶洋窑茶盏无论是造型还是胎釉,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虽然仿造建窑黑釉盏,但还是有细微区别。茶洋窑茶盏器形有束口与敛口之分,其他器型较为少见,在斗茶风气浓郁的宋代,这两种器型仅仅在局部发生了变化,就满足实用功能,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始终影响着民间窑的发展。

2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釉色特征

茶洋窑茶盏釉层普遍较薄,釉层不均匀,由于正烧的缘故,外壁施釉往往不及底,施釉线一般不齐,很少有垂釉现象,盏腹外壁上部釉厚、下部釉薄的情况比较常见,并有明显色差。茶洋窑茶盏的胎体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含铁量低,手感较轻,只有少量呈灰黑色,但灰黑的胎骨较粗,所含沙砾也比较多,露胎处有明显旋痕及跳刀现象。

茶洋窑茶盏无论釉面怎么变化,器物表面总有一层灰朦朦的釉色,这成为茶洋窑茶盏独立的品格和特征。这种灰色釉是在窑温相对不高的还原下形成的。

在柴烧的过程中,当窑内温度由低到高,逐渐升温,当达到形成釉面时不再升温,在还原气氛下,釉面铁离子不再活跃,未能够完全转化,进而悬浮釉层表面形成铁灰色微小晶体,在光线的反射下呈现灰朦胧的感觉。也许是民窑的缘故,烧窑在达到温度后,为节约木材与时间,不再升温而形成的灰色,不经意间成为茶洋窑茶盏的特征之一。

3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烧制工艺

茶洋窑烧制茶盏多采用匣钵装烧,也有采用叠烧的,均为龙窑烧制而成。宋元时期茶洋窑烧造形式较为多样,有一器一匣钵的单烧、多匣钵装烧、托座垫烧等。在宋代,茶洋窑与建窑的的烧制工艺基本一致,均为龙窑烧制。

如今,茶洋窑的传承人还在坚持使用古法烧制茶盏。烧制茶盏大致分为12道工序:选料、碎料、淘洗、炼泥、拉坯、修坯、素烧、选配釉料、上釉、装窑、焙烧、出窑。坯体通常采用当地的高领土、红土、风化石与黑土,将其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淘洗后湿配,混合压干后使用。釉料通常采用当地的釉石,含铁成分高,以其中的含铁氧化物为着色剂,茶洋窑茶盏在窑中的烧制温度大致为1 300~1 320℃,保持1~2 h之后停火,慢慢冷却,即可烧成。

茶洋窑黑釉茶盏的烧制前工序包括坯体制备和釉料制备。黑釉茶盏坯体组成(质量%)包括:高岭土19、红土85、黑土10、建瓯风化石6、灰烬1、釉浆1;釉料(质量%)包括:赤铁矿石60、风化石4、灰烬12、钠长石6、滑石2、方解石6、萤石2、紫金土2。以上高岭土、红土、黑土和紫金土均取自于福建省南平市葫芦山附近。

灰烬的制备方法为:将晒干的板栗苞壳25%、稻谷壳10%、毛竹25%、松木15%及硬质类杂木25%混合,经过高温煅烧,得到粉末状灰烬;灰烬由以上组分制得,微量元素互补,种类丰富,提升釉面的色彩韵味。硬质类杂木选自柞木、板栗树、酸枣树的一种或几种。

坯体所用釉浆的制备方法为:釉料按配方称重混合,按料∶水重量比为1∶0.8~0.9,将釉料与水放入球磨机中研磨6~8 h,再过120目筛,得到釉浆。赤铁矿石含有以下成分:SiO260%~65%,Al2O318%~23%,Fe2O38%~12%,剩余为微量元素。风化石为带有血丝状风化石,取自福建省南平市葫芦山附近;风化石含有以下成分:SiO255%~63%,Al2O318%~23%,Fe2O36%~9%,剩余为微量元素。

黑釉茶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釉料按配方称重混合,按料∶水重量比为1∶0.8~0.9,将釉料与水放入球磨机中研磨6~8 h,再过120目筛,得到釉浆,釉浆陈腐1周;

(2)将坯体原料按配方称重混合、研磨、淘洗,过80~100目筛,陈腐1~3个月,滤干得到坯体原料;

(3)将陈腐后的坯体原料进行拉坯成形、修坯、素烧、施釉;

(4)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入电窑炉内焙烧,焙烧经过如下:

第一阶段:烤坯,炉温经过4~5 h,从常温升至580℃;

第二阶段:慢速升温,炉温经过4.5~5.5 h,从580℃升至1 050℃,当炉温到达1 050℃时,从窑炉孔投放一次松木根,松木根的用量为0.1 m3的窑炉内投放60 g,此阶段可以增加坯体的耐高温性,减少坯体气泡变形;

第三阶段:釉料开始熔融,炉温经过2 h之后,从1 050℃升至1 150℃;

第四阶段:在1 150℃时恒温0.5 h,此阶段可以减少釉面针眼的产生;

第五阶段:釉料的高温反应,炉温经过3 h,从1 150℃升至1 290~1 350℃,并在1 290~1 350℃时恒温1 h;

第六阶段:强还原,在1 290~1 350℃时保温还原30~40 min,间隔8~10 min在窑炉孔投一次松木根,每次松木根的用量为0.1 m3的窑炉内投放60~80 g;

第七阶段:停炉,自然冷却出窑。其中素烧的温度为680~750℃,冷却时间为6~7 h,坯体施釉厚度为1.5~2.5 mm。至此黑釉茶盏烧成。

4 结语

茶洋窑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各类窑口的技艺在此汇聚,茶洋窑的历史发展和闽北地区陶瓷业的发展状况基本相似。茶洋窑的历史发展和制作工艺对于理解闽北地区,甚至是福建省地区陶瓷行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茶洋窑的传承人至今还在坚持使用古法烧制茶盏。烧制茶盏大致为:选料、碎料、淘洗、炼泥、拉坯、修坯、素烧、选配釉料、上釉、装窑、焙烧、出窑12道工序。此法烧制出的茶洋窑黑釉盏精美绝伦并流传甚广。

茶洋窑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茶洋窑对福建省的建盏和陶瓷历史,乃至中国陶瓷史、陶瓷贸易史及海外交通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窑口茶盏建窑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明清鱼纹瓷器装饰研究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元代出土瓷器鱼纹装饰研究
浅谈延长窑口浇注料寿命的措施
宋代“窑系”概念考辨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