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023-01-29 09:42梁惠玲
英语教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读后语篇肢体

梁惠玲

引言

英语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的人生观,使其具有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 2020)。这关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伟 2016)。其中,文化意识指理解、包容各种文化,尊重文化差异,认同优秀文化,形成国际视野;人文修养指学生在具有文化意识的前提下,确立做人的道德品质,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夏谷鸣 2018);行为取向指学生既能尊重异族文化,又能认同本土文化,既能包容不同文化习惯,又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用正确、得体的语言实现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育人目标的具体表述。那么,教师应采取怎样的途径,在教学文化知识和传授技能、策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端正其文化态度、匡正其价值判断、内化其品德修养、优化其文化行为呢?下面结合课例,深入剖析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文化意识。

一、读前储备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课堂教学课文前的阶段称为读前阶段。阅读课通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不同单元主题的课文都蕴含丰厚的文化涵养。在读前阶段,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安排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以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或整合各单元主题、阅读板块活动话题等进行类似题材的语篇学习,并依据阅读材料文化内涵的深浅程度、学生心智水平和自我内化能力的高低,设置适度、适量的阅读要求。例如,对涉及多元文化的阅读材料,教师可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比较、鉴赏中外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其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可借助不同体裁、主题的文化开展读前探究活动,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理念;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读前预热;也可利用各单元首页的内容和阅读板块活动1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为阅读课文作好准备。至此,学生能激活已有知识,初步理解单元主题,预测课文内容,受到相关文化内容的熏陶,培养文化意识。

例如,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的单元主题是“有成就之人”,他们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课文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描述了研制出青蒿素的屠呦呦。教师可在读前阶段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的事迹,了解“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是如何获得成功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他们如何评价自己的成就”。通过课前阅读,学生可了解中西方名人事迹所体现的优秀品质,思考伟人成功的原因及人生的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汇报阅读情况,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分享,也可以是个人就以上问题的回答及学习感悟;可口述,也可用图片、视频或自传介绍等。之后,教师可用爱因斯坦(Einstein)的名言“Try to become not a man of success,but try rather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Osborne 2001)(人生不是为了功成名就,而是要活出价值。)”来启发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划好人生之路。此外,该单元和同册书Unit 5 Working the Land阅读板块活动的话题相似,文本都是描写伟大人物的记叙文,可整合在一起学习,互为读前阶段的补充材料。

同样,本册书Unit 4 Body Language的单元主题是“肢体语言”,课文围绕“倾听肢体如何说话”展开。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文化、场合、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在读前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语言的功能是什么?除了口语外,还能用什么语言与他人交流?可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描述动作?”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各种肢体语言,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含义。接着,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按教材阅读板块活动1的要求,一人表演肢体动作,另一人猜测肢体语言的意思,从而增强其情感体验和对肢体语言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讨论并示范中美文化中分别用什么肢体语言表达 Money,Come here,Don’t do that,I don’t know,Well done,使其明白“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意思会用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再让学生回答“哪些肢体语言是世界通用的?”最后,教师提醒学生“Manners make the man.Do in Rome as Romans do.”。以上活动可勾起学生对肢体语言的好奇心并满足其求知欲,使其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肢体语言的丰富性,学会以理解、包容、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求同存异,用正确、得体的肢体语言实现跨文化交际。

以上课例说明,读前阶段的阅读学习和问题探究等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取与单元主题、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进一步理解单元主题,并在阅读课中更好地体会语篇的文化涵养,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读中解读语篇,经历思想感染

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篇解读密切相关。只有在清楚语篇体裁特点、写作框架结构,理解语篇中心思想、各段主要内容,熟悉细节描写、语言特征,掌握必要语言知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深挖语篇蕴含的文化涵养、价值取向,辨别中外文化的异同、精华与糟粕,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精神内涵;做到理解、尊重各种文化,认同优秀文化;内炼修为、外立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怀家国,放眼天下,交际得体,拥有文化自信。因此,文化意识培养须借助语篇解读,语篇解读须融入文化意识培养。

仍以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的阅读课为例。教师可通过以下步骤解读课文:(1)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并完成阅读板块活动3的选择题→了解专题新闻报道的特征,尤其是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寻读课文,找出描写屠呦呦特征的语言→掌握语言特点,探究主题意义,学习写作策略;(3)细读第一段,明白青蒿素的重要意义→了解屠呦呦及其团队取得的卓越成就;(4)细读第二、三段,熟悉屠呦呦的生平及其发现、提炼、应用青蒿素的过程→归纳取得成功的原因,感受她和团队的艰辛与伟大;(5)细读第四段,体会屠呦呦的获奖感言→从中看出她的优秀品格,以及中国科学研究和中医药的价值;(6)讨论:为什么屠呦呦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人?什么样的人才会有伟大的成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挖掘文化内涵,学习优秀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7)用爱因斯坦的名言“The value of a man should be seen in what he gives not in what he is able to receive.(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得到了什么。)”总结→确立人生价值;(8)语言知识学习→夯实基础,感受语言美,深化课文理解。可见,语篇解读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相融共生的。在阅读学习中,学生不断受到优秀人物的思想感染,思考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优秀品质。另外,国家的日益强大、科学事业的伟大成功、中医药的广泛传播会让学生更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又如,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3 Diverse Cultures的阅读课。语篇解读可按如下步骤(见下页表)进行:

步骤 阅读任务 技能培养目标 文化意识培养目的1 速读课文,判定语篇体裁,概括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获取多元文化信息,开阔国际视野2 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地名及与地名相关的信息训练学生快速查找细节信息的能力感受多元文化对旧金山各地域、各方面的影响,了解多元文化3 细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文章框架结构思维导图,把握语篇脉络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利用思维导图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写作内容的学习能力明白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形式,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强化开放、包容的文化意识5 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旧金山存在多元文化4 举例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阅读能力的原因 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文化现象,提升文化理解和鉴别能力6 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识,讨论世界或中国多元文化的成因、优势及挑战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客观看待多元文化,心怀家国、放眼天下7 完成教材阅读板块活动6的短文填空练习,复习重点词汇增加学生对旧金山地震和我国云南多元文化的了解 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家国情怀

如上表所示,语篇解读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相互交织、相得益彰。语篇解读是培养文化意识的基础。只有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阅读技能、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解读语篇,从而了解各种文化现象、社会根源、历史背景;分析文化成因、形成价值判断;开阔视野,放眼天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多元文化。随着语篇解读的深入,思想感染逐渐深入。同样,良好的文化意识能促进学生客观分析、正确解读语篇。

三、读后巩固提升,检验意识形成

读后阶段是阅读课容易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阶段。读后如果没有认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开展读后相关活动,阅读效果将大打折扣。读后活动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形成文化意识的重要环节。

再以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的阅读课为例。课堂阅读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文化意识培养的结束,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文章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及人物的优秀品质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学生通过阅读语篇可以体会到屠呦呦及其团队为研制青蒿素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她在获得荣誉后的淡泊:将卓越成就归功于集体所有。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屠呦呦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读后阶段的其他教学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关注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广泛涉猎中外文化,接触多元文化,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篇章中包含的意蕴情感和文化精神,汲取优秀文化,改善品质修为。其中,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读后写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可在题目设计上加大对文化理解和观点考查的力度。文化类应用文写作不能局限于文化话题和词汇句式,更要挖掘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例如,在讲授完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的课后文章Heroes in Your Eyes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描写他们眼中的英雄,要求其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深入分析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及体现的社会价值,真正理解文化内涵和真谛。写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整理思想、思考人生、修正文化品格的过程。

在涉及中西文化题材的写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增强文化比较意识和民族自信,使其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家国情怀。例如,在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时,可与西方节日及习俗作对比,在比较、分析后作出合理的文化判断;当对方询问我国的文化现象或表示想来华旅游时,学生应积极回应并充满自信地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这个过程关乎文化交流和传播,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会运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描述中外文化现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读后阶段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现象及其历史渊源,探究各种文化内涵,尊重多元文化,认同优秀文化,涵养高尚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本土情怀,在批判与反思中不断开阔国际视野,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而这些恰恰是形成文化意识不可或缺的因素。

结束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关键。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化获取、比较达到文化理解的目的,在文化交流、传播中体现文化意识和修养。教师要处理好文化意识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关系,使四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在读前储备知识,感受文化熏陶;在读中解读语篇,经历思想感染;在读后巩固提升,检验意识形成。反之,优良的文化意识能有力促进以上三者的持续生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读后语篇肢体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花丛觅诗
韩小忙《整理与研究》读后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