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二题

2023-02-01 07:31高鹏程
散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毛氏藏书楼飞人

高鹏程

石门访竹

春山如煮

绿色的火苗,舔舐着四月的大雷山

穿村而过的溪水

又一次漫过了履厚桥上的青苔

——戴高履厚

千百年来,一脉来自江山的余脉与一根毛竹互为词根

构成共同的生存海拔

高处,竹尖上晃动的人影已成为传奇

中间是正在拔节的人间烟火

家家门口支起的铁镬里,熬煮着又一个春天,弥散的笋香

将再次唤醒石门人舌尖上的记忆

而在看不见的暗处

粗壮的竹鞭和一个家族的血脉盘根错节

有些正在孕育新的笋节

有些,已经伸向更远的地方

一种秘密的带电的力

正在把一个崭新的世界拱出地面

【诗外音】春天的秘密电厂

最早知道石门,源于同事讲起的竹海飞人的故事。当地村民中,有一些能够借助竹子的韧性和弹力,从一棵竹子的顶端飞身跨越到另一棵竹子的顶端,动作轻盈敏捷,宛如古代侠客。

听着他们的描述,我迅速脑补了电影《卧虎藏龙》里的画面,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尖上飘来飘去,动用的是一种叫“凌波虚步”的轻功。没想到,现实中还真有这样的功夫。

就在我蠢蠢欲动打算奔赴石门一探究竟时,又被告知,现在有这样本领的石门人已经不多,且年纪较大,能够看到他们的表演已经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悻悻之余,我又在网上百度了一下“竹海飞人”的相关信息,聊作安慰。

资料显示,石门村目前还有三位“竹海飞人”,均已年过半百,他们分别是五十八岁的毛木信、五十三岁的毛裕自和五十二岁的毛绍兴,都是当地普通的山民。之所以称他们为“竹海飞人”,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功夫已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仔细读来,才知道这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

石门村位于大雷山麓,屋后就是林山竹海,莽莽苍苍。靠山吃山,长久以来石门人依赖万亩竹林养家糊口繁衍生息。竹子遮天蔽日,需要定期削去竹梢脑头,否则既不利于新竹萌发也不利于老竹承重。于是慢慢衍生出了一些专门以削竹脑为生的人。为了节省体力,提高效率,他们在长期劳作中,不再爬上爬下,而是尝试直接在竹子顶端腾挪来去。

事实上,这貌似简单的动作,包含诸多风险。首先要学会根据竹子的长势颜色准确判断竹龄、韧性、是否虫蛀,否则一旦失手,轻则伤身,重则有性命之虞。细究之下,也就明白了,这个世间诸多绝技,事实上都是被逼无奈,背后都是生存的辛酸。

今年清明放假期间闲着无事,忽然想到之前一直想去而未能如愿的石门。于是一人驱车前往。这次去石门,不为竹海飞人,而是另有目的。我供职的单位,年初启动了一项名为“艺术点亮乡村”的计划,石门即是其中的一个试点。我从去年以来,手头一直做着一个小专栏,尝试以诗文的方式,为奉化各地的山乡风物留下一点文字记录。尽管难度不大,但是要从去过的每一处都发现一点诗意来,还真不容易。

对石门,也许是之前有关竹海飞人的印象比较深,先入为主吧,没去之前,我就把写作的核心物象定在了竹子上。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无论古体还是新诗,写竹子的诗,即便谈不上“罄竹难书”,也是俯拾即是。怎么避免重复,同时让一首小诗歌能带出石门的一些特色,让人颇费思量。思来想去没有头绪,还是去了再说。

时值四月,春山如煮。沿溪两岸,家家门口支着一口铁镬,村庄里弥漫着油焖笋的香气。高出屋檐的烟囱,氤氲着久违的炊烟。沿着石门溪往上走,能见到众多的石桥,村口不远处即有狮凤桥、梯云桥。而村中最负盛名、最古老也最精致的,当数履厚桥。桥名据说出于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荷两朝之恩遇,浃体沦肌;际累世之昌隆,戴高履厚”之句。戴高履厚——正是这个桥名,忽然让我有了书写这个村落的灵感。

人生天地之间,无论单人个体,还是一家一族,要想出人头地,首先得像毛竹一样扎根深土,从竹鞭萌发,竹笋破土,竹节攀升,一节一节向着高处生长,最终成就顶天立地之势。八百多年前,石门先祖从一人一家一户,逐渐衍生为一个庞大家族,到今天已是溪口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拥有一千多户三千多人,尚不包括历代走出石门的毛氏子弟。其经历恰如毛竹开枝散叶、聚竹成林的过程。

据宗谱记载,始祖毛旭,是衢州江山石门村后唐进士仁锵公季子,跟随其父来明州(今宁波)赴任,其间游于剡溪源头,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遂卜筑于此,时约北宋初年。为教后人不忘祖根,村名亦以“石门”名之,迄今已逾千年。清朝康熙年间的宋祠世义堂大门外有一副对联“江山衍脉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如今已移于村口新建的城楼两侧,向外昭示石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悠远历史。

我在石门溪坑对面凝视过的一府六院,其中的一府,尽管仅存台门,仍不失煊赫与威严之势。高悬的“大夫第”匾额一侧写着“十四世祖澄明弘治癸丑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字样。《明史·毛澄传》记:毛澄,字宪清,江苏昆山人,弘治六年(1493)状元,1517 年任礼部尚书。为人刚直重典,曾多次犯上进谏。我曾遍查史料,并未发现毛澄与石门来往证据,或许仅为同宗。但他的事迹能宣示于石门毛氏家族最显赫的门楣处,除了同宗同脉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认同。

一晃时间已经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天走在村里,我们看到的日常景象,恰如毛竹生长。是新笋破土而出,是翠竹节节拔高,是熬煮着的人间烟火,是禁得起岁月淘洗的油焖笋的馨香。我知道,一个村庄无论如何古老,只要烟囱还在冒出炊烟,只要向晚的窗户里还有一星光亮,就说明这个村庄仍然还活着。我更知道,支撑一个村庄历经千年不被历史吞噬的神秘的力量,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毛竹节节拔高的秘密,事实上存在于毛竹两端。

向上,除了已成传奇的竹海飞人,更重要的是毛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精英子弟的引领。“力田敦根本,读书裕经纶。”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历代以来,毛氏家族出过八个尚书,八十三个进士。正是在这一代代毛氏精英的带动下,让一人、一户、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家国利益联系起来,汇聚成一条向上的河流,与历史共沉浮。

向下,是盘桓深潜于毛氏族人血脉中的宗亲和家族观念。如果说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子弟是带动家族始终向上的力量的话,那么沉潜于家族内部的宗族意识则是蔓延于地下的竹鞭。它们盘根错节彼此依靠,它们默默无闻相互汲取,为新笋的萌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力量。没有谁能轻易忽略那种能够顶起一座春山的力量,就像一座座微型的核电站,在一次次神秘的裂变中,爆发出让人瞠目的奇迹。

我想,这应该就是石门毛氏繁衍壮大的更深层的秘密吧。

青云村

青云桥还在。但青云坊

仅剩一根残损的石柱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句格言在这里找到了它的前生

老阊门还在

墙缝里的草,熬过了又一个冬天

祠堂侘寂。远处,同山的云天被收纳于

老戏台下一池春水的波澜不惊

此刻正在下雨

旧时屋檐下,雨水冲刷的痕迹还在

雨水,同样缠绕在一双曾在异乡跋涉

的脚上

窄巷子如脐带,它的尽头

通往某个光线昏暗的厢房。它的

另一头,拴在门前河的一个埠头前

河水连着剡江,据说顺着它的流向,可

以抵达更远的地方

更多的秘密,藏在一幢青砖砌成的藏

书楼里

曲径通幽

交错的斗拱,印证着通往上层建筑的

陡峭

【诗外音】脐带与阶梯

去青云村时正在下雨。雨水,让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村落看上去更加古朴。时令尚在早春,但村口的泉溪边,已有村妇在浆洗。溪水泠澈,数不清的游鱼就在她们手边争食着菜叶的碎屑。

我向她们打听青云联步坊的位置,对方操着我听不大懂的方言比画了半天,我才听出个大概。青云坊早就拆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在路口找到一截高约三米的石柱。曾经的青云联步坊,此刻就剩眼前的这点遗迹。但我知道,它曾经,乃至现在,仍在支撑着一些东西。

青云村隶属奉化市萧王庙街道,因旧时有“青云联步坊”而得名。是宁波市十八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明弘治十八年(1505),村人孙胜登进士第,官至刑部主事,1512 年受皇帝赐封,于村中修建“联步青云坊”,村名因之由原来的“泉口”改为“青云”。

事实上,这个村落有着远比其得名更加悠长的历史。据《泉溪孙氏宗谱》载,孙氏居此“起自唐时,始祖原甫以奉化令择居泉溪之东”。宋代,村落相连成市,名曰泉口。这里前临门前河,后倚剡江,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曾是剡溪航运线上的重要码头之一。

沿着门前河走不远,就能看见一座古桥掩映在苍苔青藤中,这就是青云桥。古桥建于元代,据说从前从金华义乌到新昌嵊州到象山都要通过这座桥,六七百年了,不知有多少人从桥那边的宽窄巷子、高低阊门间走出,从这座桥上经过,或走陆路或乘舟楫,经剡江、奉化江来到甬江,最终进入宁波、杭州、上海和更大的天地,成就一段或波澜不惊或跌宕起伏的旅程。

站在桥上俯视流水,看得久了,让人有些微的恍惚,仿佛这座桥也成了一座卧着的青云坊。便捷的交通,的确带给青云村民更多出行的机会,更多的融入外面的世界和时代的契机。这也是这座小小村落闻人贤达辈出的原因之一。

但这座村庄繁衍兴盛的更重要的原因,并不仅在于此。还是要从那个孙胜说起。据说这位明弘治年间的进士嗜书如命,曾于村中筑竹庄书屋,由此开启后世子弟的一脉书香。接下来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万历年间工部主事孙能传筑云村书屋,著书立说;乾隆十一年(1746)孙上登办湖润书塾;光绪二十三年(1897)进士、内阁中书孙锵建“七千卷藏书楼”;民国期间,孙鹤皋办奉北小学,建天孙阁藏书楼即今天的青云藏书楼……

这些涵蕴着书香的建筑,不光存在于孙氏宗谱的黄卷里,有些仍旧矗立在古村密密匝匝的民居间显赫的位置。今天留在村中体量最大、建筑最整饬的,依旧是民国时期的孙鹤皋所造的青云藏书楼。孙鹤皋早年曾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辛亥革命,做过高官,后弃政从商。1930年,他筹资创办奉北小学,对本村学子免除学费。他还在村中孙氏宗祠旁建起两栋砖木结构仿洋式的房子,取名“青云楼”,购买了五千多套图书放在楼内,供村民阅读。

剡水径泉口,文澜绕竹庄。

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

清代村人孙事伦的诗句,是青云村商路发达、文脉悠长的形象写照。倚江临溪的村落格局,当年带给青云村的,的确是便利的交通、开阔的视野与纵深的人脉。泉溪和剡江接通的水系,仿佛连接着村庄的脐带,给予了无数外出打拼的青云人双重的滋养。

但它仍旧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真正的路径,就藏在那些大大小小的藏书楼里,藏在一豆灯光映照的书册卷帙之间,藏在数十年的寒窗之内。孙胜的青云联步坊虽然业已倒塌,但它曾撑起的天空,又被一幢一幢坚固的藏书楼重新撑起。

仰视青云藏书楼高耸的歇山屋顶,我看到那些椽檩梁木互相咬合、层层堆叠。它们,和时光一起见证了无数平民子弟、读书儿郎晋身之路的曲折与陡峭。

猜你喜欢
毛氏藏书楼飞人
“翼装飞人”的精彩飞行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飞人”砸来引发赔偿诉讼
“飞人”
飞人食谱山药饭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毛氏书童”王文祥:胸中有沟壑 笔墨自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