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侧畔话包公

2023-02-08 03:37钱声广
文史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端州包青天包公

钱声广

包公塑像与包公祠(在肇庆市端州区)

在我故乡省会(合肥)旧城的东南面,有一条东西长约5公里的河,河面宽绰,亭台水榭,曲桥径渡。它就是包河。漫步在它浓荫如带的岸边,望着香花墩上那白墙青瓦的包公祠,不由得会对那位近千年前在民间被亲切称呼为“包青天”的包拯生出崇敬之情。

那一湾清流的包河,相传是当年宋仁宗赐予包家的,以示嘉奖包拯的丰功伟绩。起初宋仁宗是想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包拯的,没想到包拯坚辞不受。他对仁宗皇帝说:“臣做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能要。”宋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都不赏赐,心里也过意不去,于是便将包家门前的那段人工河赏赐给包拯。包拯心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便谢恩接受了。从此包拯的后代依此河而居,靠养鱼植藕为生,因而包河之名就这样叫开了。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少年时的包拯性直敦厚,以孝闻名。天圣五年(1027年),他登进士第,因父母年事已高,便辞官照顾,直到双亲辞世后,36岁才重新踏入仕途。在他入仕为官的20多年里,曾任过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最高官职做到枢密副使。

关于包拯,史书记载不多(《宋史·包拯列传》记有1600余字),不像欧阳修、苏东坡他们那样有着大量的诗文传世;不过包公事迹却另以传说、神话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宋史·包拯列传》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是的,古往今来,世人凭吊包拯无不赞颂他为官清正廉洁,公正刚毅,不阿权势,铁面无私。诸如陈州放粮、包公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民间传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因而他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黑黑的脸膛,故称其为“黑脸包公”;更因其执法严峻,而把他与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后世民间信仰将他奉为神明,其在海内外华人地区极受崇拜。前些年,台湾拍摄的电视剧《包青天》,长达200多集,尽管很多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对政治清明的期待。

其实,包拯的“包青天”之名始于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端州区)任上。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令转任端州知军州事,这是包拯仕途中第一次担任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那时的端州是一个“土旷民惰,不力于耕,夷僚杂居”的蛮荒之地,且又远离中原,经济落后,语言不通。很多官员把到端州做官看作畏途,避恐不及,想法设法走门子,找关系,另谋升迁之道。然而,包拯接到任命后,却没有任何犹豫,义无反顾地赶赴端州履职。他说,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就必须要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

我在读到包拯的这段故事时,深深地被他那种奉献担当精神和爱国爱民情怀所感动。事实也验证了他不是那种说大话、放空炮的人,而是一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干家。他在主政端州期间,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为民务实之事,努力践行他“清廉正直、忠心报国、为民造福、无愧于后人”的为官初心和理念。

据《肇庆府志》记载,包拯之时,宋代端州经常出现“春瘴”疫情,整个端州变成了一个疫区。包拯到任后,不顾自身安危,爬山涉水,进村入户,走访排查,寻找“春瘴”源头,终于发现疫情原是老百姓饮用不干净的河水所致。症结找到后,他仿照老家的做法,带领端州百姓开始挖井,利用井水代替河水,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从而使疫情得到彻底根除。百姓感激涕零,称这些井为“包公井”。至今肇庆城内还保留有3口“包公井”。

作为一方官员,包拯在端州期间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当时西江水患频发。包拯身体力行,带领军民进行大规模地筑堤排沥,在城郊开渠凿池,变水患为水利,大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修建粮仓储备粮食,使端州百姓的生活逐日见好。生活条件好转之后,他又着手抓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没钱建学堂,他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创办了一所带有官学性质的星岩书院,让学子们能够受到教育,为岭南培育人才。

开封博物馆《开封府题名记》碑『包拯』名字处的凹坑

应该说包拯在端州期间,对砚赋的治理是最为棘手的。端州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端砚,名列四大名砚之首,被列为朝廷贡品。一些地方官员便把端砚作为巴结朝中显贵的敲门砖,在进贡的数量上层层加码,以贡数的数十倍征收,砚工苦不堪言。包拯履任后,了解到积习已久的砚赋之弊,遂力排众议,冲破阻力,下令端砚只征贡数,余者由百姓自由买卖,对多征者严惩不贷,一下子就理顺了端砚市场。砚工深为感激。

经过三年(《宋史》本传谓一年)的艰难治理,端州的贫穷落后面貌开始改变,社会治安和民风也日趋见好,连在水上生活的疍民与在深山里生活的瑶民也纷纷归化。包拯于端州的主政,端州百姓称之为“神明之政”,齐赞包拯为“包青天”。

在民间,老百姓对官员的判断,没有太多太大的道理,有时就两个字——“好官”“坏官”,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对于一方官员的所作所为,老百姓心里自有一面镜子,知道你是清还是浊,是好还是坏。包拯去世后第二年,端州百姓就修祠纪念他。开封、合肥也都建有包公祠,足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了。

开封博物馆有通《开封府题名记》石碑。该碑内容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145年间历任开封府长官名录,共183人次,独独“包拯”的名字被磨掉了,只留下指肚大小的凹坑。搜索“包拯”名字为何被磨掉,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包拯在为官期间备受百姓敬仰,人们瞻仰题名记碑时,见到包拯的名字,即以手触之,表示敬重;另一说是,民间流传“如果不是贪官,用手指触摸题名记碑上包拯的名字,手指不会发黑,反之手指就会发黑”。据史籍记载,到了南宋时,碑上“包拯”的名字就已被摩挲得“指痕甚深”了;再历经元明清民国,包拯的名字便从石碑上消失了。

有道是,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哪朝哪代,那些勤政爱民的清官会永远被人民崇敬和牢记。包拯如是,时下的人民公仆也应如是。诚可谓,心碑不灭,包公不朽!

猜你喜欢
端州包青天包公
包公断案故事之审石头
包公断案故事之巧断偷吃鸡蛋案
包拯造福岭南
包拯造福岭南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包公”坐堂
QQ包青天
QQ包青天
QQ包青天
“包公为什么不转世”的结构形态与叙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