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新闻记者的电视意识及电视素养

2023-02-09 18:09◎米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米 旭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00)

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媒环境,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传播互动的及时化、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传播环节的开放化,都在昭示着我们进入了“全民传播”的时代。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不断与电视媒体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受众关注,电视的观众在不断流失,传播力与影响力在不断下滑,与此同时,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也给电视不断开拓出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空间[1]。在新媒体、传统媒体相融的媒体生态环境中,电视记者必须要不断强化电视意识,提高电视素养,立足于电视媒体“视听合一、声形兼备”这一传统优势,与时俱进,在其中融合更多的互联网思维,体现更多新媒体元素,这样才能让电视报道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从而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受众关注,立于不败之地。

一、电视意识和电视素养概念

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同时具备新闻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这三种特性。新媒体时代,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内容为王”是铁律。电视依靠节目生存,而质量就是新闻节目的生命。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使之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新闻报道,让观众看了之后可以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乐,实用性、思想性和娱乐性兼具,关键还是要看电视新闻从业者特别是电视记者的能力。加强电视意识,提高电视素养,是摆在每一个电视记者面前的时代命题。

何谓电视意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意识是人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它表现为人可以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分析判断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也表现为人可以根据对事物本质和属性的判断进而来指导自身行动,从而形成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目的性的行为。套用心理学的理论,电视意识就是指电视新闻从业者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分析出电视传播的规律和要求,进而用来指导自身的传播行为,使之更加高效规范。

电视记者通过采写编等方式传播新闻信息,是一种主观诉诸于客观的行动,对记者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行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播学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说过: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电视新闻记者要在采写新闻报道中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是要具备电视意识,能够知晓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熟悉新闻报道的采制流程,结合新媒体传播语境的要求,指导优化自身工作的各个环节。

何谓电视素养?就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从事信息传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新闻业务素养、文化艺术素养、知识素养、新媒体素养等等。所谓“铁脚、马眼、神仙肚”,电视意识和电视素养是一名电视记者的看家本领,如果一名电视记者不了解电视传播特性和规律,没有树立电视意识,就不能正确运用各种电视手段来表现报道主题,报道也不具备电视特点,难以有效发挥电视优势。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电视素养,才能更好地践行电视意识,生产出更多的优质新闻作品。

二、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记者应该具备的电视意识

新媒体建构了“全民传播”格局,媒体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电视媒体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要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采写者,记者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电视意识。

(一)策划意识

新媒体时代,受众并不缺乏常规性报道,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新闻资讯完全可以满足受众的基本信息需求。电视新闻报道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树立的权威性、公信力是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但是与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报道的程序化和套路化痕迹严重,严肃有余,趣味不足。如何在确保电视新闻守住权威性、真实性等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增添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需要电视记者树立策划意识,对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主题确定、事实选择、画面架构、语言表达等提前精心谋划。电视新闻服务于大众,电视观众是电视传播的起点和终点,电视记者的策划意识必须是以受众为主体的,电视记者要始终做到心中有观众,紧紧围绕观众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爱好来策划报道涉及的每一环节。

一方面,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电视记者一定要体现策划意识。事实表明,一些高规格的新闻报道往往是专业媒体的专业新闻从业者完成的。以电视媒体为例,记者掌握丰富的新闻资源,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后勤服务,而且自身专业素养较高,可以通过提前谋划,实现对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度挖掘,合理推进报道节奏,取得更大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策划一定要凸显民意。电视新闻策划不能按照记者的主观喜好,而是要求记者学会换位思考,多与受众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受众的视角来选取新闻报道的题材和主题,以群众的需求来确定事件的新闻价值大小,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来评价新闻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而进行相关策划。

(二)视听表现意识

视觉符号和听觉语言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两大语言符号。来自于新闻现场的画面同期声全面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能够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这种声画合一、视听兼备的传播效果是报纸和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虽然可以实现声画合一的传播,但是“徒有其形,难得其神”,比起新媒体的视听效果,电视新闻报道给人带来的权威性和现场感无疑更强[2]。

总体来看,电视新闻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作用于观众的感知系统,两大要素互相调配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它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式的完整语言系统,视觉语言包括字幕、色彩、光影、构图和运动等,听觉语言包括同期声、解说词、旁白、音乐、音响等等。视觉和听觉这两种语言不断交叉,互相融合,共同服务于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各个元素的配合形成了复合的信息增值系统,实现了1 +1 >2 的传播效果,这就是电视语言的魅力。电视新闻记者一样要有视听表现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是记者在单个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运用现场艺术,多用现场采访、体验采访、跟踪调查等等,获得更多的新闻现场画面和音响,确保报道中画面的连续性和连贯性、音响的清晰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看新闻的感受有更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意识。二是记者的视听意识不能只体现在采访过程中,而是要贯穿于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环节。前期记者在做采访准备时,就要构想拍摄画面主题、具体的现场取景、现场同期声和音响收集、画面的构图设计等等,后期的稿件写作也必须对画面和声音进行艺术化处理,强调画面的表情达意和声音的感染流畅,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艺术上的美的享受。三是电视新闻声画一定要同步,确保在线性传播过程中,要和谐地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和耳朵里,这样才能增强报道的说服力[3]。

(三)出镜意识

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体优势的报道形式,也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网络直播的盛行,电视媒体也在新闻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直播这种报道方式。新闻现场错综复杂,情况瞬息万变,如何应对现场的未知和变数,合理调配现场新闻资源,全靠记者的能力掌控。在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快速确定报道的主旨,确保报道的节奏,然后据此来确定直播画面、组织采访、解说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具有现场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画面及图像形成一篇有逻辑、有见解的报道,呈现在观众面前。以现场直播中的采访为例,记者的出镜意识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一定要选择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形象适合出镜的采访对象,且此人对新闻事件了解,能够与记者形成有效交流;第二,对要采访的问题最多只能提前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避免事先准备过于充分,造成失真;第三,提问要简明扼要,范围要小而精,切忌宽泛且没有针对性的问题;第四,电视直播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要好,而且能够在镜头前收放自如,能够掌控住现场节奏,这样才能在新闻现场金句连连,表现得体。

(四)责任意识

电视媒体作为主流传统媒体,责任意识是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牢记心头的。这种责任意识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意识。电视记者是党的工作者,一定要吃透党的大政方针和会议精神,与地方党委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树立红线意识,遵守宣传纪律。第二,社会意识。新时期新闻记者一定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第三,平衡意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电视新闻报道一定要确保客观与公正。因此记者在采访新闻时,一定要做好记录,注意采访的平衡原则,做到“兼听则明”,给各方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些有矛盾、有冲突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让矛盾的当事双方有平等的机会,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千万不能先入为主,甚至偏向一方。第四,法律意识,虽然我国还没有单独的新闻法,但是有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法律条款,电视新闻记者一定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如侵犯他人隐私权、干涉司法工作、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等。这些法律既是对当事人的一种保护,也是对电视媒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五)收看意识

传统电视节目的收看方式还是以居家为主,“近距离,大屏幕”的收看方式决定了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要求记者必须建立收看意识,重视观众在家庭这一特定环境中收看节目的心态,尽量让电视新闻有“家庭味”,这样才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贴近。电视新闻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有效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坚持“三贴近”理念办新闻的民生新闻从创办之初就大受欢迎,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二,参与。现代受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到传播过程之中。因此,电视新闻也要在日常报道中多用“现场报道”“同期声采访”和“体验式报道”等,能够给观众带来如临新闻现场的参与感。此外,电视节目中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观众可以参与到节目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满足观众的参与意识。第三,人文关怀。电视新闻节目不能做成冷冰冰的,而是要充满人文关怀,不管是对收看对象还是采访对象,都要对其充满关切与爱护。比如说,电视画面和电视语言一定不能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渲染恐怖血腥的氛围,这样虽然可以带来短暂的高收视率,但是会给观众带来心理不适;对被采访对象要加强保护意识,这是新闻从业者需要遵守的基本职业操守,对未成年人被访者要注重隐私保护,如在照片好视频上面加马赛克;在灾难性报道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防止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等。第四,观赏性。电视新闻一定要具有审美功能,能够体现审美价值,让人们在看新闻的时候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时,一定要注意电视画面的构图和色彩,尽量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感受[4]。

(六)新媒体融合意识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具有媒体融合的意识。一是善于借助互联网,拓展新闻来源;二是拓展传播渠道,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三是改善传播方式,一定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要思路开阔,凡是有利于新闻表达的方式,都可以应用起来。

三、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记者应该具备的电视素养

(一)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电视记者的知识要博,各行各业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与各种类型的采访对象打交道;第二,电视记者的知识要精,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精通,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半个专家,这样才能写出专业性更强、更有深度的报道;第三,电视记者的知识要专,这里的“专”指的是新闻素养,能够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能够俯下身子,深入基层采写,这样才能写出更多的好稿。

(二)理论素养

电视新闻记者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从业者,要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立场,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要有政治敏感性,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才能正确分析采访报道中的各种问题,明辨是非。

(三)技能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技能就是电视记者手中掌握的利器。新时期的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会拍摄、会撰稿、会剪辑、会制作,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努力成为“全能型”新闻人才,才能生产出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

四、结语

电视新闻记者处于第一线,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记者那样紧密地联系群众和社会。社会问题复杂多变,有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电视记者去分析、判断、解决;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要求记者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顺势而为,做出调整和改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树立电视思维,从电视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出发,生产出更多符合电视特性和发挥电视优势的新闻作品,还要不断提升电视素养,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素养建设,才能为电视新闻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新闻记者电视新闻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