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当代文化自信探微
——以周汝昌和梁归智先生“整读学”倡导为中心

2023-02-10 07:07赵悦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红学曹雪芹整本书

⊙赵悦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概念界定、题解及阐释

(一)整本书阅读1.“读整本的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培根铸魂。1941 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在教学之外,实际上“整本书阅读”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欣赏性阅读和学术研究,只有把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审美哲思和价值取向。

2.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在《中学生如何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文摘要中指出:

教育部提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对改进和丰富中学基础教育,推动《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需要了解作者及家世,重视版本选择,注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区别,重视前五回的作用,理解重要诗词的作用,抓住主要情节线索,厘清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重视阅读辅导资料的选择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深入中华文化之根本,积极探索和传播汉语言文学的精微深广之处,将中华诗文化和审美哲思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心中,深耕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①

(二)当代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滋养社会、铸造国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②

2.为什么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会产生文化自信?

周汝昌先生曾表示:甲骨学、敦煌学、红学是20 世纪中华民族震动世界的三大显学,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民族复兴之际,对重铸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和重塑中华文化自信之根本具有深远的意义。

周先生在《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一文中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阐释。《还“红学”以学》一书第56 页至第57 页对其做了引录,概而论之:

这三大显学相提并论,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聚合,察而观之,有其历史必然性。夏、商、周“三代”早期文化成就在“甲骨学”中展露无遗,甲骨文字是伟大民族智慧的高度发展演化成就;再看敦煌文化,包含了南北朝、隋唐这个极不平凡、不寻常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而《红楼梦》,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这一生生不息的智慧沿革,汇集了宋、元、明、清这一大段历史文化精华,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奇观,被学者称之为了解和进入中华文化的一把“总钥匙”。

因为曹雪芹《红楼梦》里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写通俗、精微全面、包罗万象,而不像一般的“文化史”鸿篇巨制、高头论足、艰深晦涩,这也是本文着眼于诗性和艺术的角度,从整本书阅读和中华文化主脉、门径的视角进入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实践。

二、研究现状及与红学史的关系

(一)时代意义

在新时代“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着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红楼梦》作为汇聚了中华文化精华的旷世小说,是一部集“中华文化之学”的新国学,“一部思想性与审美性都极高的艺术品,小说文本又天然地与版本、批语、作者家世及探佚学水乳交融,拥有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③。研究《红楼梦》必须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把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与佚稿情节做一个整体探究,能帮助我们真正走进《红楼梦》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体会其深广无涯的丰富内涵。对《红楼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与慧、哲与诗。

(二)研究现状

百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史就是曹雪芹原著(现存八十回本)和程高本(续书一百二十回本)“两种《红楼梦》”的“纠缠史、蒙蔽史和解蔽史”。(梁归智先生语)简言之,对其进行整体考察的阅读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整本书研究”的两条路径:索隐法与自传法

严格说清代的一些评点、笔记传闻和诗歌题咏不能算作对《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和研究,真正进入对这部小说的“整体性”研究,应该说是蔡元培先生领衔的“索隐派”,真正让《红楼梦》的读后感有了“学术著作”的“整体性”展现。尽管这些研究成果臆想成分较多,但其对小说的总括性、全局性把握,在知人论世和历史考察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尤其是《红楼梦》文本背后隐藏的作者家世和家族兴亡这一关键要素,是把握小说整体构思不容忽视的问题。曹雪芹的创作不同于一般通俗小说,因为曹雪芹家族的特殊性和《红楼梦》创作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特殊笔法;又因为文章“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存)言(焉)”的叙事手段;加上“大旨谈情,非伤时骂世之旨”的哲学化、审美化的高超笔法,时时提醒着人们对这部作品的作者及其家族史、历史观、价值观和美学观应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外一种相对先进一些的整读法,是由胡适和俞平伯先生开创的小说抄本、版本和作者家世的研究,学术史上称“自传说”或“考证派”。因其较之“索隐派”有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辨伪、考据手段和精神,相对来讲也更有说服力一些,同时也为《红楼梦》的“整读法”开创了更广阔的境界和范式。如果只从文本到文本,其结果只能被作者的诗性笔法所“骗过”,不能研几探赜、穷极幽微,阙遗诸多灵光、险妙之处。所以,我们既然要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必从小说版本、作者家世、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入手,不拘泥于小说文本,又处处不离开小说文本,做到内观其徼、外观其妙,将《红楼梦》的整体研究纳入整本书阅读中来。

2.新中国红学史发展对整本书阅读的学理构建:文献学与文本学

红学研究的基础及其研究对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无疑是指向《红楼梦》文本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而这个文本必定是以“整本书”为研究对象的。换句话说,红学研究是以“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为前提的兼以对其涉及的文物、文献、文化和流传情况等进行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即红学文献学与红学文本学两种。

而本文所做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构建,恰遵循与尝试将红学文献学纳入红学文本学研究中,实现其二元对立的内在统一。这也正构成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创新与理论开拓,因此在梳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发展史的过程中,本文立足于红学史交锋和争论的几个重大节点和流派、方法,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观点进行梳理和提炼,使之成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经典范式与研究重镇,从而对这些经验、观点、得失进行提炼与转化,形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不足

直到21 世纪20 年代,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定位和思想性揭示不足

梁归智先生曾对《红楼梦》做了这样的定位:它“首先是一部思想性和审美性都极高的艺术作品,但又天然地与其他相关研究水乳交融”。这些“水乳交融”,为整体阅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理参照和可操作手段,它们包括考据、论证和艺术感悟三种必不可少的“整读三件套”。相较于其他通俗小说,《红楼梦》在整本书阅读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有两种《红楼梦》存世,即曹雪芹八十回钞本系统《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的《红楼梦》,如果你坚持读的是续书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那并不属于也并不需要整本书阅读和研究,因为那是通俗小说的阅读,用一般的小说学、一般的文学鉴赏就足够了,决不需要另外搞出一个《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

正是因为更接近曹雪芹稿本的脂批本系统较之一百二十回续书系统更具有独特性、艺术性、超时代性和历史反思性,给了我们拥有和接触精英文学的契机,才触发和形成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独立成学、成体系的必要与可能。也就是说,经过新红学百年的发展,大家普遍发现一个问题,即梁归智先生说的:“它要求阅读者有能力辨别共存于一个书名下复杂纠缠的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红楼梦》阅读与研究既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又深入中华文化精微神妙的深层次,牵扯着汉语天生的诗性与西方文化科学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我们打开中国知网,大家对《红楼梦》的品鉴依然停留在一般明清小说的文学常论上,而并未把其作为中华文化之学来看待。通过前文论证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已然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代表作之一,其范围和层次远远超越了文学研究范式,这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把《红楼梦》的阅读从一般的文学鉴赏评论中“萃取”出来,使之走向“专学研究”的领域。

2.对“两种《红楼梦》”的边界和价值取向、文化精神认识不足

阅读《红楼梦》,尤其是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以下简称“整读学”),首先要确定和严格区分、搞清“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概念。一种是根据曹雪芹原著手稿而来的手抄本(仅有前八十回),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在通称为脂批本。“另一种是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1791 年由高鹗和程伟元编辑出版,习惯上叫程甲本,第二年1792 年又出了一个修订本,习惯上叫程乙本。这两个本子增加了后四十回的续书,对前八十回也有多达两万余字的修改。”④

“现在的许多阅读者,包括研究者却很赞赏后四十回的那种写法,就是没有天壤之别的感觉,这是看多少书查多少资料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感受方式和文化素养之‘雅’和‘俗’的差别,是气质性情和人生境界的高下之分”⑤,也是梁归智先生一针见血指出的阅读方法乃至阅读素养不足的问题,即:“一言直捣垓下,就是雅和俗之别,是曹雪芹的‘奇人之书’和后四十回的‘俗人之书’之分野。这是一种文化背景和因此而来的艺术趣味和水平问题。”⑥

正是据于此,本文力求通过具体的方法和实例来对比区分出两种《红楼梦》、两种审美观、两种世界观和两种国民性的优劣,通过整本书阅读从学理上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读者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和方便快捷的方法。

3.研究方法和艺术感悟不足

《红楼梦》阅读不能等同于其他明清小说的阅读,要有独立的、特殊的、成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精妙手段,要独立成学,建立专门的《红楼梦》“整读学”。因为其他明清小说大多只是“通俗小说”而已,没有《红楼梦》那么多深广无涯的内涵。但从新红学百年的整本书阅读史来看,从其研究方法和效果上看,有三点不足,即综合研究存在短板,新说戏说冲击专门研究,逻辑材料代替艺术感悟和生命情感体验:

(1)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整本书研究者们“在各自擅长的或考据或论证或艺术品读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文本俱在,有目共睹。但史、哲、文三方面的通识达观略有欠缺,往往过于专注一己之所长,无法取长补短,相互联系。”⑦

(2)新说泛滥,真假难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语境和市场背景下的各种‘索隐’‘考证’在客观上扩大了《红楼梦》的社会影响,但未经论证的诸‘新说’对传统的《红楼梦》研究构成了一定威胁。”⑧

(3)轻信逻辑,缺乏诗意。思想艺术研究过分迷信考据的“材料”和“逻辑”,与之相比,“哲与诗”的素质修养则有所欠缺。“《红楼梦》是一部非凡的艺术文本,它的思想和艺术这两个维度都深不可测,而背景的烟云模糊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在研究的诸多元素中,‘识力’和‘体验’需要被格外关注,仅靠‘材料’与‘逻辑’难以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内涵。”⑨不能理解其精微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价值向度,就很难形成一代代学人、学子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不能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因此,我们将“整读学”立足于对民族精神、文化心理和美学思想、价值取向的挖掘和推广,使读者意识到、感觉到、体会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巅峰在哪里,又将去向何处。

① 张庆善:《中学生如何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22年第1期。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③⑤⑥⑨ 梁归智:《红楼梦:芝麻开门》,三晋出版社2019年版,第232页,第224页,第267页,第248页。

④ 梁归智:《四大名著经典要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61页。

⑦⑧ “红迷驿站论文选编”编辑部、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编:《还“红学”以学》,阅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第4页。

猜你喜欢
红学曹雪芹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吴宓档案中的“红学”资料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追忆李希凡老师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