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清供:画里的年味儿

2023-03-02 05:09汪映雪
中华瑰宝 2023年3期
关键词:松枝乾隆

﹃岁朝清供图﹄描绘新年贺岁场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绘画题材,寄托着人们对新年佳节的美好祝愿。打开一幅幅﹃岁朝清供图﹄,一股股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

汪曾祺在其散文《岁朝清供》的开篇写道:“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何谓“岁朝清供”?“岁朝”者,广义指农历新年初一到元宵节这段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春节就被称为“岁朝”,狭义特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总之意为一年的初始。“清供”者,清雅之供品也,古人常常于特殊节令在几案上放置鲜花瑞草、蔬菜香果、瓶尊器皿、文玩美玉等,用这些具有典型意味的物品来装饰屋舍,以起到烘托吉庆氛围的作用。

自古以来,春节便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的传统佳节。相传宋徽宗时冬天里宫廷内常绘制春夏盛开的花果,让万物凋敝的冬季不至于太过萧瑟。南宋时期,江浙地区出现了在新年时盛放柿、橘、柏枝以招祥祈福的习俗。明清之际,清供的范围不断扩大。至近现代,清供的配置也更加民间化、生活化。

与“岁朝清供”风俗应运而生的是绘画里的“岁朝清供图”题材。实际上,描写新年贺岁场景的“岁朝图”渊源久远,早期以人物、建筑为主,例如明代袁尚统《岁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士达《岁朝村庆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郎世宁《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故宫博物院藏),都描写岁朝时期的风俗場景、人物活动。至于“清供图”,则在清代成为一种流行画题,一般描绘含有吉祥寓意的物品。而特称“岁朝清供”的绘画作品大约自清中期开始固定化,并迅速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题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民众,无不藉“岁朝清供图”来寄托对新年佳节的美好祝愿。

乾隆皇帝的仪式感

作为汉文化深度爱好者,乾隆皇帝显然对于春节十分重视,不仅在岁朝时有饮屠苏酒、行开笔仪的固定礼制,对书画素养颇为自信的他有时也亲自作画,故宫博物院现藏乾隆御笔《岁朝清供图》就多达数十幅。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心血来潮,御笔绘《岁朝清供图·春藻》。这是一幅少见的写生图,画中左侧是插着木根如意和吉祥草的斑驳古铜器,右边红盘中摆放着石榴等在当时尚属稀罕的水果,一截松枝在二者间横卧,寓意松柏长青、延年益寿。从画上御题可知:左侧的铜器是一尊周代虎,由康熙帝亲自摆设于乾清宫西暖阁几上,数十年未曾变动;右侧水果则来自回部供奉,突显出乾隆的赫赫战功。自幼受皇祖垂青和平定回部叛乱是乾隆一生中引以为傲的两件大事,极大地提升了其政治威望,而这两种具有标志意义的物品恰好被放置在一起,无怪乎乾隆称此景是“天然岁朝吉语”。他在完成画作后还命令大臣于敏中作长诗以铭记,显然对这幅《岁朝清供图》十分满意。

次年,乾隆帝继续亲绘《岁朝清供图》。画中绘冰裂纹哥窑花瓶一尊,谐音“岁岁平安”,瓶中插有“岁寒三友”松、竹、梅和象征祥瑞的水仙和灵芝,文人案头清玩的菖蒲和日常食用的水红萝卜也被写入画中,整幅绘画充满生活气息。画的右上角是乾隆御题诗,对画面内容和吉祥意涵进行阐释。题跋最后乾隆意味深长地写道:“敬天法祖政由旧,较雨量晴律转新。”这既强调他对清朝祖制的继承,也表示随着时移世变,施政方略也会相应调整,暗含了由他开启王朝新篇章的期许。因此,乾隆在诗塘上题“开韶”二字,希望由此画开启新一年的美好。

可以窥见,乾隆御笔《岁朝清供图》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艺术价值,通过亲笔绘图这一颇具仪式感的行为,彰显了皇帝统领天下的权威地位,而每年内容和画题的差异化,也是对过去一年重大功绩的总结,以及对新一年国运恒昌的祈祷。

文人墨客的风雅事

合作画历来是文人交流雅玩的产物,也是文人交谊和重要聚会的历史见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岁朝图》由四位鼎鼎大名的画家共同完成:被誉为“清初画圣”的王翚画水仙、松枝,“常州派”创始人恽寿平写天竹,王翚弟子、宫廷画家杨晋补山茶,江上外史、书画鉴赏家笪重光补梅花。此画虽由四人先后执笔,但五种植物布置得当,色彩分宜。王翚纯用墨笔勾勒,松枝苍劲挺拔,松针锋芒毕露,水仙如凌波仙子般婉转婀娜,花头摇曳生姿。恽寿平的天竹则设色妍美,赤红的天竹果实累累,淡绿的叶片从旁斜出,与松枝交相掩映,形成墨与色、素与艳的鲜明对比。补笔的山茶与梅花均设色淡雅,用笔克制,既避免了喧宾夺主,又延续了对角线构图,使得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和谐如一家之体。

两位清初画坛泰斗王翚与恽寿平,一位是深受康熙帝喜爱的正统派领袖,一位是身世坎坷的明遗民后代,难得的是二人兴趣相投、互相欣赏。恽寿平推崇王翚“玩其率意,落笔脱尽画家径路,始见天趣飞翔,逸气动人也”,甚至有恽寿平见到王翚的山水画后因无法超越而转攻花鸟画的记载;王翚则赞赏恽寿平的花鸟画“拟议神明,真能得造化之意,近世无与能者”。二人共同谈艺论道,往往有不可多得的联画佳作产生。王、恽联画以山水题材居多,此幅《岁朝图》是王翚罕见的“跨界”之作。面对号称“花鸟画国朝第一”的王翚,恽南田亦丝毫不露怯,以戾家画的“朴拙”鼎峙行家画的“精丽”。时值康熙庚申(1680年)冬日,天朗气清,王、恽等人客居百花里,秉烛夜谈,乘兴挥毫,以充满文人意趣的方式传递对新岁的祝福。

另一幅由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岁朝图》也是因一场“同事聚会”产生。此画系董邦达、励宗万、张若霭合作完成。画面中间占据主要位置的松枝由三人中年龄最长、官职最高的董邦达执笔。励宗万画竹,张若霭画山茶、梅花,均位于松枝下部作为旁衬,不露锋芒。从作画的顺序看,应当是先画松枝,故松枝上仰,姿势舒展,再从左侧添加设色没骨绿竹一丛,接着于画面左右分别增添设色山茶花和墨梅一枝,为配合画幅尺寸而显得相对局促。画中出现的四种植物均是文人常用题材,亦是文人所推崇的高洁精神的化身,三位画家都主攻山水,此时作折枝花卉乃是应景小品之作。

画上还有观赏者梁诗正(号芗林)、陈邦彦(号匏庐)、汪由敦、裘日修四人的题跋,从内容可知此画作于乾隆十年(1745年)长至节(冬至)前三日,四位观画人都表达了对同僚友谊的称颂。如梁诗正写道:“三友写生,豪端春盎。心迹双清,永怀贞亮。”陈邦彦写道:“折枝寄同心,相期托金石。”汪由敦写道:“更倩集贤挥翰手,鹤头传取寸心丹。”裘日修写道:“新年最喜闻好语,诗成一笑同卢都。”观画中留痕,这场雅集的参与者均是清朝皇室内府收藏历代书画汇总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初编》的主要编撰成员。能够担任此要职,他们不仅要官居高位、博通文史,并且要有丰富的书画鉴定知识。《石渠宝笈·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共四十四卷,体量浩大。在完成此幅《岁朝图》时,这七位同僚已经共事多年。有幸能参与此项旷世著作的编撰,想必他们也感慨良多。在岁末的夜晚,同僚们欢聚一堂,席间兴至挥毫,作折枝花卉三两枝,庆贺新年来临,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市井生活的吉祥图

随着晚清民国通商口岸的增辟,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蓬勃,传统书画不再只是少数精英贵族的雅玩之物,面向广大市民阶层的书画市场方兴未艾。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对不同的观赏群体,“岁朝清供图”在不同画家笔下有了别样的新机。

居廉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花鸟画家,他和从兄居巢并称“二居”,创建“十香园”画馆,桃李甚众,对“岭南画派”的创立影响深远。居廉在没骨画中创造了“撞水”“撞粉”的表现手法,形成色彩明丽、画风灵秀的效果。居廉的绘画还常表现岭南风物,独具地方特色。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日,61岁的居廉应季绳大兄之邀,绘就《岁朝清供图》(东莞市博物馆藏)。画中瓷青色的象腿瓶颈部装饰如意吉祥纹,瓶中插满牡丹、梅花和雏菊,水仙花半隐于瓶后,佛手、南瓜、苹果、柿子、葡萄、蜜瓜、红枣等各色蔬果分布在瓶身周围,众多题材的花果正对应了“富贵平安”“多子多福”“事事如意”“迎春接福”“群仙拱寿”等吉语。居廉突破了传统文人画过于强调“书卷气”的限制,能够以写实手法表现岭南地区独有的平民趣味和斑斓色彩,从而形成一种接地气的乡土情怀。“岁朝清供图”是居廉反复创作的题材,其存世多幅《岁朝清供图》线条工致细腻,造型惟妙惟肖,色彩鲜艳明快,画面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气氛,因而能够受到购画人的喜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现代的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是中国南方文化中心,大批书画家在上海寓居鬻艺,形成了“海派”潮流。提及“海派”书画,吴昌硕是公认的一面旗帜。其作于1915年的《岁朝清供图》(故宫博物院藏)画面由太湖石、净瓶与红梅、水仙、菖蒲、柿子、百合等诸品组合而成,笔墨古拙,以篆籀书法笔意写出,敷色古艳,大鸣大放,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构图是吴昌硕惯用的右高左低对角线式排列,在左上角空白处吴昌硕自题曰:“岁朝清供。岁朝写案头花,采古人所作岁时物之迁流也,兹拟其意。乙卯岁寒吴昌硕。”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画“岁朝清供图”不仅成为一种习惯,他还对题材的选择别有巧思。吴昌硕在《缶庐别存》中曾写道:“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这段出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话语在这幅画中依然得以印证,以当时之盛名,吴昌硕仍不忘旧志,坚持以一位不慕富贵的朴素文人自居,这或许也是他的书画能实现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

原籍安徽新安、寓居上海的程璋亦可归入“海派”书画大师之列。其作《岁朝清供图》(故宫博物院藏)由题跋可知作于己未冬日即1919年。画中不仅有常见的瓶、花物象,还有北方冬季最主要的绿叶蔬菜—大白菜,并用麻绳扎成一捆,可谓生香活色,妙造自然。此画中的双耳瓶以传统中国笔墨参以西画立体造型,配以近似油画般的设色,让人不禁联想到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的作品風格。程璋的绘画重视中西结合,他擅长使用西洋画透视法,能够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因而所绘物象工致传神,尤其为人所称道。随着近现代国门的开放,“中西融合”的趋势在绘画表现上越发明显,而这也是近代画家对“岁朝清供图”的创新手段。

综述之,由古至今的画家在创作“岁朝清供图”时,都偏向于选取含有吉祥寓意的美好生活物品入画,通过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物品本身的特殊历史来增添新春佳节的喜悦气氛,祈祷来年平安顺遂。例如:画中经常出现的花瓶是祈求平安,香橼谐音“圆”取团圆之意,石榴、葡萄往往暗含多子多福之意。还有一些固定组合出现,如百合、柿子、灵芝寓意“百事如意”,玉兰、牡丹、海棠寓意“玉堂富贵”。富于雅趣的文人往往将珍藏的鼎彝铜器、精美摆件、端砚、紫砂壶等文房雅玩置于画中,展现其不俗品位。而像白菜、萝卜等冬季常食的果蔬也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被画家写入画里,增添一抹烟火气。

“岁朝清供图”的流行根植于中华民族重视岁时节令的文化基因,凝聚着国人渴望平安幸福的深厚情感。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日新月异,但无论是布置鲜花盆景、洒扫装饰家居,还是打开手机、电视欣赏相关节目,走入博物馆观赏古画,抑或是简单地品一杯清茶,展卷与古人神会,都是在用新的方式接近“岁朝清供”的主题,寄托祝福,迎接新岁,于三九寒冬,眼目增明,是为岁朝一大乐事。

汪映雪,供职于浙江省文物鉴定站。

猜你喜欢
松枝乾隆
对话
冬夜绮想曲
寄雨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创意手工圣诞树,让你的冬天生机满满
清 明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乾隆时期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