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模式下的空间景观设计及实践探析要求

2023-03-05 22:29郭尧
花卉 2023年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郭尧

[华元城市运营管理(横琴)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0 引言

未来社区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城市现代化”的最基本单元,是继特色小镇、“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后,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我国应该逐步加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力求通过优美、立体的空间景观设计,给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产业已取得了较好发展,其在经历了纪念性雕塑、城市雕塑阶段后,现已经发展至公共艺术阶段[1]。综上所述,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要,又要展示地方特殊的人文意蕴。

1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展现文化特色

近几年,不仅城市建设风起云涌,城市乡村化建设也如火如荼。政府之所以大力推进城市化,就是为了让人民能够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体会到时代、民族的兴盛,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让生活变得更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者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同时缺乏对城市人文观念的重视,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未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2]。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互相借鉴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抄袭的问题,许多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缺乏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同质化严重,极大地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1.2 设计中经常存在抄袭、模仿现象

我国许多地方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仅仅抓住“城市”这个词。而许多设计师则认为,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具备现代的特点,忽视了空间景观与城市的融合。此外,部分设计者过分强调现代都市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存在对国外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借鉴和仿效。适当地学习国外的设计固然是可行的,但是过分追求国际化的现代设计模式,难以满足当地市民的需要[3]。

1.3 生态性较差

经过调研,发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中,设计是景观规划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环节,这种重视往往以表现建筑的外观美为中心,而不注重环境的营造。

2 未来社区的设计策略

浙江省在“未来社区”的试点实施方案中,将未来社区氛围“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9 个场景。这九个场景与空间景观设计紧密相连,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未来的社区规划中,设计师将为将来的社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未来社区场景的建设方向包括未来社区景观、未来建筑景观、未来交通景观、未来节能景观、未来科技景观、未来绿色景观、老旧社区未来化建设等,共同打造美好生活零距离的未来社区。

2.1 未来邻里场景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营造适宜交往的未来社区,常常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注意营造共同的空间。比如住宅小区的归宿大厅的设计;将一楼的空间转换为一个完全架空的公共交流空间;群体性的生活情景演绎;通过上述设计,创建一个共同的互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注意场景的礼俗、序贯性,开展多元互动的活动场地。

2.2 未来建筑场景

设计人员应当从建筑空间、建筑产品、建筑技术3个方面进行对未来社区理念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于建筑的设计之中。

建筑空间形式包括完善的社区公建配套、有特色的小区景观特色等。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公共辅助措施,建立符合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的建筑空间系统。

2.3 未来交通场景

未来的交通场景将努力实现人畅其行、车畅其道、物畅其流、充分利用互联互通的分级公共交通,形成互联互动且互不干扰的交通流线。多元的交通系统,应该重视人与车的分流,以方便民众的出行,居民只需步行就能到达住宅区、单位及各种服务场所,构建15min、10min、5min 的生活圈。

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车人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小区。一方面,交通的分流有利于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这两种交通方式,互不干扰,交通更加便利。实施人车分流,不仅可以解决停车、交通问题,还可以让地面上的人不必再为交通事故而担忧,而且更加安全。

2.4 未来节能场景

未来的节能设计,是指在设计时,模拟分析和优化室内的空气、日照、声音、热岛等环境因子。设计人员需要对室内通风、气流组织等环境因子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利用太阳能、空气等可再生能源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以在居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设计人员也可以采取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法,例如收集雨水。采取行之有效的节材措施,进行整体的整体设计,以降低物料的损耗。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应当从低碳、生态持续性角度来衡量社区的质量,从长远角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双赢。

2.5 未来科技场景

网络技术的智能平台,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技术能为未来社区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科学的指导。在每户住宅、配套公建的主要功能空间中,设计人员可以安装智能化服务终端设备、智能化服务远程监测设备。也可以构建智慧物业管理、智慧养老、智慧家居、智慧医院等功能与智慧城市形成互联。

2.6 未来绿色场景

谈到未来的社区,许多人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绿色建筑上。绿色建筑与未来社区生态设计、绿化景观的多维性设计相匹配。构建与未来社区相适应的立体绿化体系,构建一个社区“森林”,与建筑、公园、场所进行多维度联动,共同创造一个绿色生态圈。

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场地的空间,设置凹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绿地,并在建筑中铺设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透水路面,以达到海绵城市的效果。此外,设计者应优先保护原有的树木、植物,合理安排植物,倡导立体垂直绿化,增加绿地率。

在未来的社区建设中,要从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运用“被动设计”和“积极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运用绿色建筑的概念。

3 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3.1 社区共享空间的参与式营造

“共享”这个术语可以被解读为分享,即把某个东西或者信息的使用权和别人分享。同理,空间景观的设计,也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共享,其核心内涵是人与人之间包容平等、思想多元开放以及公众参与。共享观念和社区空间的融合,能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形成共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通过这种共享,形成空间景观与私人空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真正做到“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四合院的传统形式便是一个公共空间景观的雏形。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社会中常常出现“共而不享”或“享而不共”的现象。当前,大量的增量更新实例显示,参与型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共享的价值。

3.1.1 营造社区花园

社区花园是一种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基本生存保障”向“社区氛围营造”的空间景观载体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深入社区,更能充分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同时也能丰富城市生态空间景观的文化内涵。

近几年,中国的一些高密度的大城市也在进行着诸如“社区园林”和“社区改造”等城市的小更新,如上海市的“社区规划师工作室”、杭州市的“绿色马甲”小区建设、衢州市的“美丽庭院”改造工程等。上海的小区园林已经有90 多个。上海社区公园建设在国内外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层次化的社区园林设计[4]。例如:由专业机构运营的综合式社区园林、由政府直接支持的园林、由市民直接参与建设的小微社区花园等,初步实现了以点带面的空间景观建设体系。社区园林建设注重公共参与,注重社区主体与自主意识之间的联系,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园林生活的积极性,使其回归乡村生活,消除邻里障碍,增强社区活力。

3.1.2 打造全龄景观

“未来社区”的概念就是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种社区功能的复合叠加,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由于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不能分开来解决的。所以,一个符合全年龄段需要的小区景观,可以使邻里空间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适居性。目前,对老年人和儿童友好社区的研究已经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目前大多数小区的景观空间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景观偏向于中青年的审美取向,没有考虑到全龄的需要,最终造成社区缺乏对其他年龄段的人文关怀。

在构建社区全龄景观空间时,应当注重公共设计和灵活设计,以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景观偏好为基础,对社区活动空间进行优化,强化公共空间景观对居民的服务作用;在促进互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零星的空间,在一些“边角料”的出入口、树荫下等地方,设置小型的沟通空间,便于居民在任何时候都能停下来进行沟通;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建立混合的基本服务设施,比如将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与老年人的活动设施相结合,以达到功能上的融合。通过营造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全龄景观,可以兼顾不同群体的需要,创造出具有高度参与性的、具有代际融合的社区共享空间。

3.2 社区艺术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

当前,社区景观空间广泛出现的同质化现象,造成了社区文化和区域特征的缺乏,目前单纯通过借鉴与抄袭方式建设的空间景观不能引起居民的注意,也不能为人民的思想生活注入活力。因此,“未来社区”的内涵就是要在空间层次上实现居民可参与的理念[5]。

3.2.1 文化记忆重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景观内涵的演变和价值的累积,促进了社区景观空间价值的提高,这种提高是由居住者和生态文化的互动所决定的。在厦门的“院前社”的景观改造中,团队通过挖掘乡土特色,进行农业体验项目、农村生态教育、“城市菜地”建设等一系列全新的生态文化景观。唤起了当地的居民历史记忆,重建后的地方精神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没有被遗忘的归属感。最后,老、中、青三代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给社区里带来了不菲的经济价值。院前社的景观改造,与地方的地域文化特征相融合,不仅激发了当地居民的已被掩埋许久的情感共鸣,还为人们营造出了具有个性的生活空间,打破了空间景观同质化、缺乏活力的局面。

3.2.2 艺术空间营造

“艺术社区”的概念在20 世纪60—70 年代就被西方国家提出,强调“参与的艺术”,并指出艺术是每个人的。近年来,上海政府在“微改造”大环境下,通过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参与,探索“艺术共同体”的建设。比如,刘海粟美术馆在2018 年启动的“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建设工程”,旨在通过空间艺术的创造,增强邻里之间的交流,激发社区空间的活力,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合作,为社区艺术空间的美学和场景规划提供了专业的帮助。

综上所述,艺术和文化景观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其建设是实现社区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3 景观与智慧社区的交互应用

景观设计人员可以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引入虚拟交互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使园林具有个性化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可玩性。比如如今非常流行的3D 裸眼技术,它能使人的眼睛和周围的空间发生虚拟的交互,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有些智能公园还采用了电力收集设备和园林设施,人们在特定区域行走、踩踏、跳跃时,会对地表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时候,设备会根据不同的压力,使空间景观表现出明暗、涌泉等不同的状态,进而引导人们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所以,智慧园林能够使居住在小区内的人和空间进行互动,从而满足居民在小区内的各种需要[6]。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社区模式下构建空间景观设计,能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素养、提升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感。相关单位应当在未来社区的模式下,全面开发新型空间景观设计方案,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促进我国人口全面高素质发展。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