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铜镜在河西走廊的遗存
——临泽新近出土铜镜简述

2023-03-13 06:35陈小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临泽昭明铜镜

陈小锋

(临泽县博物馆,甘肃 临泽 734200)

0 引言

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辉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临泽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横贯其全境。近年临泽县对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数十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其中19座墓中出土了铜镜,虽然大部分铜镜都锈蚀比较严重,但从能辨认的纹饰判断,多为汉晋时期流行的铜镜。结合各地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发现的同时期的铜镜,不仅能考订铜镜的制造时代,而且对研究汉晋时期铜镜的使用和流传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四灵纹镜

汉代铜镜镜背上的动物纹饰较前代大为丰富,最常见的为四灵纹。四灵的组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四灵指麟、凤、龟、龙;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四灵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被称为“四神”。而且后者更具普遍性。河西走廊的各市、县博物馆多有收藏此类铜镜,种类也有多种。

临泽出土的四灵纹铜镜(LB0062),直径8.7厘米,厚0.5厘米,纽径1.5厘米,缘宽1.2厘米。铜镜为圆形,镜缘较宽,中央突起,纽座外两周栉齿纹,圈带内按东西南北方位饰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四灵(图1)。

图1 临泽出土的四灵纹铜镜

2 日光镜、昭明镜

汉代流行一种有透光效应的透光镜,如日光镜、昭明镜。其外形和一般铜镜一样,这种铜镜反射日光在墙壁上,能隐约显现出与镜背对应的纹饰图案,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内清质以昭明”①。其透光的原理是在浇铸、冷却和研磨过程中形成的镜体厚薄不一,使镜各部分出现与镜背图文相应的凹凸不平和曲率差异。此时,纹饰的布局大多采用四分法,也有重圈式。

临泽出土的日光重圈镜(LB1042),直径8厘米,厚0.5厘米。从已清理出的部分可辨3个铭文和卷云纹,每两字之间夹一个卷云纹“の”(图2)。

图2 临泽出土的日光重圈镜

临泽出土的日光重圈镜(LB1034),直径8厘米,厚0.5厘米,纹饰、铭文都清楚。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之间夹一个卷云纹“の”和“曰”字,“の”和“曰”字交替进行,共有8字铭文、4个“の”和3个“曰”(图3)。其纹饰、铭文与庄浪县博物馆收藏的同类铜镜完全一样。

图3 临泽出土的日光重圈镜

庄浪县的日光重圈镜,直径7.6厘米,缘厚0.2厘米,重70克。镜为圆形,西汉中期,半球形纽,圆纽座。座外饰八出内向连弧纹一周。内区二周栉齿纹,其间饰铭文,铭文右旋读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间以卷云纹及“田”字纹分隔。最外为素平缘。②此镜做工精美,质地细密,呈银灰色。

临泽出土的昭明重圈镜(LB1013),直径10厘米,厚0.5厘米。十二连珠纹纽座。由于锈蚀严重,字迹不清,从能看到的字迹辨认也是24字铭文的布局。从能看清楚的字迹辨认,“日”“月”二字之间没有夹“而”字(图4)。

图4 临泽出土的昭明重圈镜

日本东京五岛美术馆收藏的西汉重圈铭文镜,圆形,直径17.8厘米。圆纽,并蒂连珠纹纽座,五圈凸起的短斜线栉齿纹圈将镜背分为多区。两圈铭文夹在其中,铭文左旋,小篆体,笔画清晰,文字秀丽。内区铭文23字:“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然雍塞而不泄。”③从一般镜铭看“愿”字后少一“忠”字。这类铭文习称为“昭明”铭,是汉代铜镜中出现最多的铭文。

河西地区出土的同类昭明连弧铜镜的铭文有用常用的完整四句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④,为24字。如果用增减字的四句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而忠,雍塞不泄”,则为20字。

临泽出土的昭明重圈镜(LB1010),直径10厘米,厚0.4厘米。圆形,圆纽,圆纽座。纽座外为八内向连弧纹,外围两周栉齿纹,两周栉齿纹间铸一周铭文,素缘。镜铭文字清楚,与敦煌魏晋日月昭明镜纹饰完全一样,铭文字不同,文字间不全以“而”字分隔(图5)。

图5 临泽出土的昭明重圈镜

敦煌博物馆收藏的魏晋日月昭明镜,1995年佛爷庙墓群出土,直径8.6厘米,青铜质。圆形,圆纽,圆形纽座。⑤座外依次为间断斜向射线纹、内向连弧纹,再外二周斜向射线纹间铸镜铭一周。素面宽平镜边。镜铭中个别字漫漶,铭阳文隶书“内清以昭明,光□”,字与字之间有“而”字相连。⑥铭文10字,铭文之间为10个“而”字。

临泽出土的昭明重圈镜(LB1012),直径12厘米,厚0.8厘米。铭文23字:“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12字铭文之间为11个“而”字(图6)。

图6 临泽出土的昭明重圈镜

武威出土的“昭明”铭连弧纹镜,直径8厘米。圆形,圆纽,圆纽座。座外有内向十二连弧纹一周,连弧纹与纽座间有线条、涡纹等简单纹饰。⑦外区铭文一周,为“内而□而□而昭而明而光而失而日而月而”。宽平素镜边。铭文10字,铭文之间为10个“而”字。虽然有3个字不是很清楚,但清楚的部分与庄浪县出土的铜镜铭文完全一致。⑧庄浪县的昭明镜,直径12.2厘米,缘厚0.4厘米,重l70克。镜为圆形,半球形纽,圆纽座。座外是十二出内向连弧纹一周。主区二周栉齿纹,期间饰铭文:“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而月□。”⑨宽薄缘。同样是铭文10字,铭文之间为10个“而”字。

上海博物馆珍藏有两枚透光镜,均属西汉珍品:一枚除纹饰外铭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另一枚有连弧纹图案,刻有“内清质以昭明”的字样。⑩1977年12月,江西省萍乡市福田乡的一座西汉古墓中曾出土一枚直径7厘米、重55克、背有四乳八曲连弧纹及“见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铭的透光镜。从现在发现的均为西汉时期的日光镜和昭明镜看,镜的铭文已有透光性能,至今民间亦常有发现,但镜面多生锈或磨损,故已不能透光。

3 四乳四虺纹镜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虺纹镜(LB1030),直径10厘米,厚0.5厘米。临泽出土的四乳四虺纹镜(LB1003),直径7.5厘米,厚0.5厘米。两镜均为圆形,半球形纽,八内向连弧文纽座。纽座外两周栉齿纹圈带内为主题纹饰,四枚乳钉间四虺躯体两端内卷,呈“S”状,四虺身躯两侧各有一只小鸟纹,四乳与主题纹饰呈环绕式排列。宽素缘(图7、图8)。这两枚铜镜与敦煌市博物馆收藏的同类铜镜完全相同。

图7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虺纹镜

图8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虺纹镜

敦煌出土的四乳四虺纹镜,直径l0.5厘米,厚0.4厘米。圆形凸面,圆纽,圆纽座,纽座外为凸起宽带联珠纹,两组细短斜线纹圈带内为主纹。⑪主体纹是四乳与四虺纹相间环绕。四乳带圆座,四虺成钩形躯体,两端同形,在身躯内外侧各有一只鸟形纹饰。素宽缘。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虺螭镜(LB1005),直径9厘米,厚0.5厘米,纽径1.3厘米,缘宽1.6厘米。圆形,半球形纽,圆纽座,纽座外饰二周栉齿纹,栉齿纹中间主题纹饰是由四个乳钉分隔的四虺螭纹,镜缘内饰一圈栉齿纹。宽平素缘(图9)。⑫其形制和纹饰与庄浪县博物馆收藏的同类铜镜相同。

图9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虺螭镜

庄浪县的四乳四虺螭镜,直径8.8厘米,缘厚0.4厘米,重l50克。镜为圆形,半球形纽,圆纽座。座外有栉齿纹二周。主区饰四乳钉间以四螭纹,螭的腹下各有一只小鸟。宽平缘。镜面略呈弧形,呈银白色。⑬

4 四乳禽兽纹镜

四乳禽兽纹镜(LB0404),直径10.2厘,缘宽1厘米,纽径1.5厘米,厚0.25厘米。内区为两个正方形相交为八角,外饰一圈栉齿纹,外区为四个连续的鸟形纹,中间由4个乳钉分隔,鸟形纹外饰一圈栉齿纹。宽素缘(图10)。

图10 临泽出土的四乳禽兽纹镜

5 四乳四神纹镜

四乳四神纹镜(LB1002),直径13厘米,厚0.5厘米,纽径1.5厘米,缘宽1.5厘米(图11)。四乳四神纹镜(LB1028),直径11厘米,厚0.5厘米,纽径1.4厘米,缘宽1.5厘米(图12)。两面铜镜的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圆形,圆纽,柿蒂纹纽座。纽座外两周栉齿纹间为主纹饰,四枚乳钉间分别饰有二龙二虎纹,龙虎为奔跑状。龙虎纹外有栉齿纹带,紧接宽镜缘,整器线条灵动流转,极富韵律感。宽素缘。

图11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神纹镜

图12 临泽出土的四乳四神纹镜

6 规矩纹镜

临泽出土的鸟兽纹规矩镜(LB1011),直径11.3厘米,厚0.6厘米。八乳,铭文不清,从局部纹饰清楚的部位看到方型四角外部位为对鸟纹饰(图13)。

图13 临泽出土的鸟兽纹规矩镜

庄浪县博物馆收藏的鸟兽纹规矩镜,直径9.6厘米,缘厚0.4厘米,重140克,纹饰很清楚。圆形,半球形纽,圆纽座。座外双线方框,内有四个小圈。外区是方框的四边中段各向外伸出“T”形规矩纹。“T”形纹的两侧饰相对瑞鸟,外为栉齿纹一周。宽镜缘上饰锯齿纹、凸弦纹、折线纹各一周。该镜面呈弧形,斜缘。

临泽出土的几何纹规矩镜(LB1009),直径11.8厘米,厚0.4厘米,纽径1.5厘米,缘宽1.8厘米。圆形,圆纽,柿蒂形纽座。座外为双线方框,四边各向外伸出一个“T”形符号与外圈“L”形符号相对,“T”形符号两侧各有一枚乳钉,方框四角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面分为四个单元。其外为栉齿纹一周。宽缘上为两周锯齿纹中间夹一周双线波折纹。其他主体纹饰因腐蚀严重不易辨识(图14)。从局部纹饰清楚的部位看到与各地出土的几何纹规矩镜纹饰大致相同。

图14 临泽出土的几何纹规矩镜

博局纹镜又被称为“规矩纹镜”,是规矩纹类镜中纹饰比较简洁的一种。临泽出土的云纹博局镜(LB0697),镜面凸起1.5毫米,内区厚1.5~2.8毫米,近外区处略厚,外区厚3~3.5厘米,近素缘处略厚,径7.5厘米,纽高l厘米,重量90.27克。圆纽,圆纽座,座外单线方格,方格外对称四枚圆座乳,圆座乳两侧为云纹,外为博局纹,外区两周弦纹间为三角锯齿纹,斜素缘。残裂(图15)。

图15 临泽出土的云纹博局镜

7 连弧纹镜

临泽博物馆馆藏的云雷连弧纹镜(LB0405),直径9.3厘米,缘宽1.1厘米,纽径1.1厘米,厚0.25厘米。圆形,圆纽,四叶纹纽座,四叶间有卷云纹“の”,铭文字迹无法辨识,纽座外饰内向八连弧纹一周。宽素缘(图16)。从局部纹饰清楚的部位看到与河西走廊出土的云雷连弧纹镜纹饰相同。

图16 临泽出土的云雷连弧纹镜

武威市博物馆收藏的云雷连弧纹镜,直径12厘米。圆形,圆纽,四叶形纽座,四叶间为“长宜子孙”铭文。内区有内向八连弧纹一周,间有铭文为“寿如金石,佳且好兮”⑭。外区饰云雷纹、栉齿纹,宽素边缘。

临泽出土的长宜子孙连弧纹镜(LB1001),直径19.4厘米,厚0.6厘米。圆形,面微弧,镜背圆形纽,纽座外为八内向连弧纹,两连弧纹间填8字铭文,外区为素宽缘。铭文辨识不清,从局部纹饰清楚的部位看到与各地出土的“长宜子孙”铭镜纹饰完全相同。只是外区斜线纹内外侧还增加了一圈很短的射线纹(图17)。该镜与2014年临泽沙河汉晋墓出土的长宜子孙连弧纹镜纹饰相同。

图17 临泽出土的长宜子孙连弧纹镜

临泽沙河汉晋墓出土的长宜子孙连弧纹镜(M6:37),边缘残裂。镜面凸起1毫米,内区厚1.5~1.7毫米,近外区处略厚,外区厚2厘米。直径9.6厘米,纽高1厘米,重量104.40克。表面绿色锈蚀,圆纽,圆纽座,座外四柿蒂纹,柿蒂纹间装饰铭文。近外区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宽素缘。铭文为“长宜子孙”。

从各地出土的“长宜子孙”铭镜纹饰来看,这种纹饰的铜镜的铭文也常用“君宜高位”“君宜高官”“君宜官位”等内容。这种铭文的铜镜在甘肃多地都有出土。

8 位至三公铜镜

位至三公铜镜流行于西汉时期。不仅是中原各地流行的,在甘肃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都有发现,相距最近的有紧邻的高台县红山嘴汉墓群出土的。其中,纹饰有夔龙纹、凤纹两种。

临泽出土的位至三公夔凤铜镜(LB0216),直径9.2厘米,厚0.4厘米。圆形,圆纽,圆纽座。纽的上、下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将纹饰分为左、右两区,直线外饰三角纹。左区、右区各一条凤纹,呈“S”形,身躯有明显“蝠”形图形,以线条形式刻划出羽毛的丰满。两周弦纹外有一圈的栉齿纹。素宽缘(图18)。该镜与敦煌出土的“位至三公”双凤纹镜的纹饰相同。

图18 临泽出土的位至三公夔凤铜镜

敦煌市佛爷庙晋墓群出土的位至三公凤纹镜,直径11厘米,厚0.3厘米。圆形,圆纽,圆纽座。纽的上、下各两条平行的短粗线将纹饰分为左、右两区,各有一行三角纹。左区、右区各一条对称凤纹,对峙相望,形态简化,作“S”形卷曲,身躯有蝙蝠形图形,周围放射出的长短线条似羽毛。两周弦纹外有较长的斜线纹带,素宽缘。

9 结语

汉至魏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铜镜向西传播,逐渐成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从类型上看,临泽县出土的汉镜与汉代中原地区出土的铜镜表现出一致性,正是汉代大一统文化面貌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体现。从价值上看,铜镜纹饰铭文端庄秀丽、时代特征鲜明,为相应墓葬的断代和当地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铜镜的使用及流传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①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354.

②④⑨⑬李晓斌.庄浪县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选介[J].陇右文博,2002(1):54-57,封3.

③罗宗真,秦浩.中华文物鉴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86-87.

⑤敦煌市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图录[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7:39.

⑥⑧杨俊.敦煌博物馆馆藏铜镜[J].陇右文博,2000(1):44-46.

⑦王进聪,王进玉.铜镜透光之谜[J].聪明泉,1994(11):22.

⑩⑪⑭胡爱玲.武威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汉代铜镜[J].陇右文博,2004(1):38.

⑫王卫东.临泽沙河汉晋墓葬[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64.

猜你喜欢
临泽昭明铜镜
CONTENTS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临泽新华镇:逐梦沃野绘新景 乡村振兴谱新篇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赏析
昭明寺随想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临泽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