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度”方法设计精准作业

2023-03-21 13:41杜素祥江苏邳州市赵墩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度作业负担数学老师

◇杜素祥(江苏:邳州市赵墩镇中心小学)

“双减”政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学校层面,主要是落实如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起到诊断学情、反馈教学、巩固知识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厌学情绪蔓延。“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不是取消学生作业。这就要求老师能够精心设计作业,减少重复低效的作业,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观念落后

随着中考普职分流的实施,家长越来越焦虑,加剧了教育“内卷”,这一现象也传导到了学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课堂教学是平等的,要拉开学生成绩的差距,只有在课后的作业上努力。在很多家长和老师观念里,作业越多,学生的成绩就会越好,多做作业总比玩手机要强,因此学生的学习就由“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穷”的课后。这一升学观和作业观,看似合理,实则落后:作业的多少并不能等同于成绩的好坏,关键要看学习效率。作业观念的落后,从小的方面说,伤害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大的方面说,损害的是中国教育的未来。

(二)作业形式单一

对于数学作业而言,学生不是在做题,就是在做题的路上。老师对内容的选择缺少创新意识,仿佛数学作业就是做题这一种。生活化的作业、动手操作的作业、调查式的作业、实验式的作业……这些实践性的多样化的作业好像永远不会出现在数学作业的名单上。单一的作业形式,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更不用说探究热情了。此外,数学老师本着“多做几遍自然就会了”“罚写几遍是对学生的关爱”等思想,导致重复性的作业甚至惩罚性的作业频频出现,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三)作业内容枯燥

传统的作业内容,主要有课后补充习题、上交批改作业和讲义。前面两种,是数学老师的最爱。当天的课程一结束,老师总会有那么一句永恒的话:“本节的练习册完成,明天检查。上交作业做课后练习题第x题到第x题。”新鲜、有趣等跟作业永远不会有任何交集,枯燥单一是数学作业永恒的颜色。老师对作业没有创新精神,好像也不想创新。学生每天面对这种枯燥的作业,只能机械地完成,甚至抄袭答案应对。

(四)作业缺少分层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全班学生“一刀切”,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作业。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体现了教育公平吗?但实际上,这正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因为学生的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造成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有很大不同,如果全部一样地要求学生,势必就会造成学优生“吃不好”,而学困生“吃不了”。因材施教,只是一句口号,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分层作业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之一,减轻学生的负担需要老师做到作业分层,做到因人而异。

二、以“四度”方法设计精准作业

(一)更新教学理念,让精准作业设计有高度

小学数学老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不能因循守旧,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老师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教育文件精神,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以及新教育理念、“六精”理念等等。

比如,“双减”政策强调:“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简单几句话,归纳起来有三个层面:一是“鼓励”;二是“坚决克服”:三是“杜绝”。数学老师要深刻领会,革新自己的作业布置理念,努力在作业布置上做到文件所提倡的形式。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文件又指出:“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数学老师,不要只考虑本学科的作业,还要与其他学科老师统筹规划,才能让学生的作业负担真正得到减轻。也不要认为作业布置难度大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钻研精神,数学作业的布置难度要控制在国家课标之内。唯有老师真正领会了新精神,作业设计才会有高度。

(二)丰富作业形式,让精准作业设计有深度

老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方式尽量灵活多样,尤其要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作业。其实作业绝不仅仅是坐在课桌前,写在作业本上这么单调的形式,还可以是观察、体验、实验等等形式。我们的教育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只注重学生做题能力,不注重实践操作,更谈不上创新精神。

在“双减”政策下,笔者力求丰富作业的形式,让精准作业设计有深度。比如,在学习《升和毫升》一课的时候,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是以下几种类型。

在括号里面填上“L”或者“ml”,比如,1杯水是200( ),1桶食用油是4( );

填写“>”“<”或者“=”,比如,500毫升( )20升,7升( )7000毫升;

一瓶纯净水2升,现在有7个能盛200毫升的杯子,如果全部倒满,还剩多少毫升水?

这些都是基础性的题目,布置未尝不可,但有的老师会大量重复性布置,形式很单一,激发不了学生持久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创新了作业形式,让学生主动去实践探索。比如,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一下自己家里平时用的碗大概能装多少毫升(可以利用家里的其他工具,但不允许直接用量杯)。自己设计探索的步骤,回来讲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异常兴奋,有的学生甚至在班级里面就已经跟周围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了。第二天一上课,全班学生几乎都想一展自己的测量结果。有的学生用家里的可乐瓶,因为可乐瓶已知容积是2升,通过倒进几碗水估算得到一碗水的容积;也有的学生用口服液的瓶子,一瓶口服液是100毫升,先在口服液瓶子里面装满水,然后倒进碗里,通过倒进多少瓶,就可以算出一碗水的容积……一道实践题,里面有“升”和“毫升”的换算、有比较大小关系、有应用题的计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

(三)作业回归生活,让精准作业设计有温度

单一的作业内容、长时间训练,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对知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作业不要一直是传统的内容,要改变枯燥的作业内容,就要引入生活化的作业形式。数学教学不要与生活隔离,让学生只看到冰冷的数字和公式,要让数学回归它的本质属性——生活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数学的应用。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充满生活味道的数学,这样的数学才是充满温度的数学。作业布置也是如此,要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时候掌握数学知识。这才是针对数学特征和学生心理的精准设计。

比如,学习“列方程”这一节时,找等量关系和设未知数是列好方程的前提。但如果仅仅为了训练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则不会考虑生活的应用问题,选择大海、沙漠、太阳、地球、坐飞机、航海等等作为出题的对象,这些事物大多数学生只能凭空想象。为了让数学学习距离学生生活近些,笔者设计了主要针对生活的应用问题来训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温度。比如,我这样出题:你跟爸爸准备去商场买一个篮球,你骑着自行车先以平均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出发,等你走了5分钟后,你爸爸骑着电动车出发,结果爸爸用了6分钟就追上了你,爸爸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

这种数学作业把等量关系和设未知数都融入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一下子就回忆起生活的场景,容易有代入感,对这种生活问题的熟悉也会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会设爸爸的速度为x米/分钟,然后顺利找到等量:爸爸出发5分钟后二人走的路程是相等的。但有部分学生刚开始会列出“6x=300×5”的错误方程,得到x=250(米/分钟)。这时候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爸爸走的6分钟,你是不是也在继续前进呢?这时候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又走了6分钟的路程,很快得出正确的方程:6x=300×(5+6),得出x=550(米/分钟)。这种作业,学生理解得清楚,思考得明白,也能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落实因材施教,让精准作业设计有梯度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不但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想。学生的智力发展、家庭环境、听课习惯都不一样,因此个体的差异很明显。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当下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情况下,因材施教难度很大。作业设计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老师不需要为每一个学生布置一种类型的作业,但需要把班级学生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三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梯度,都能顺利完成自己梯度的作业。

比如,学习列方程之后,笔者结合鸡兔同笼类的问题,设计了三类作业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甲类:鹅与羊关在一起,一共18个头,60只脚,鹅与羊各多少只?

乙类:鹅与羊关在一起,羊比鹅多8只,它们一共有92只脚,鹅与羊各多少只?

丙类:鹅与羊关在一起,鹅有10只,它们一共有56只脚,羊有多少只?

老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将其分为三类,不能让学生知道,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有梯度的作业,让学生都可以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既能让学优生“吃得饱”,又能让学困生“吃得了”。

三、结语

“双减”政策,不只是一句口号,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次作业上。数学老师,要革新自己的作业理念,要精心钻研教材,用心领会新课标,精准设计作业,想方设法把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下去,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猜你喜欢
四度作业负担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力求“四度” 写出精品
迟到
谈评课的“四度”
魔力数学老师
有效识字 减轻写字作业负担
我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