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2023-03-21 13:41福建漳浦县石斋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数学知识问题

◇苏 娟(福建:漳浦县石斋小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应从该角度去把握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以及深度学习思考,使得问题的本质得以凸显,知识的内涵得到彰显,从而助推学生数学学习深入,以利于学生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发展。1~2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学生学习积累水平,从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善于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展开探索,进而让他们在观察、分析、交流、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中更好地感悟数学本质,实现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发展学科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解读教材内容,提炼基础问题

笔者以为,要在1~2年级数学教学中较好地开展提炼核心问题研讨活动,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编写规律,特别是把握数学知识与学生学情之间的联结。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教学内容深度分析,设计系列基础问题,逐步提炼出有利于学习深入的核心问题,促进整个学习活动开展。

(一)联系生活,设计问题

以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退位减”教学为例,教师需解读教材,审视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现实,进行必要的情境创设以及基础性问题设计,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诱发他们更为强劲的学习活力。比如,把教材中的例题,金牌获奖内容,设计为小组中写数字的个数。教学中可以组织一场写数竞赛,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写出自己喜欢的数,这样他们就会踊跃地开始写数,学习激情得以迸发。

接下来创设一个汇报展示活动,呈现不同写数的情形,从中有意识地筛选出21,18,33,14,51,36等信息,为引入课题内容提供最基础的学习感知。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看到这些信息,可以编写出一个减法计算的问题吗?”这是个基础性话题,学生学习和应用起来都不会很困难,他们有能力完成好,也会在完成过程中尝试着探究问题的解决,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更显活力。

(二)鼓励探究,研究问题

学生自主编题,试着研究,可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无限生机,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触动。随着学生的编题出现,教师可以随机地选出一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比如:第一小组写了33个,第二小组只写了18个,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多写了多少个数字?

学生会在这样情境下进行自我分析,也会在小组互动中进行操作探究。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他们初步感受到这些问题与前面学习的减法是有差异的。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提炼问题,以助力其学习认知的整体感知建构,为学生形成有效的退位减学习表象提供契机。学生在众多思考交互中和诸多思维碰撞中,能够初步提出“这些减法计算最难的地方在哪里?”“从十位上借下来的1,应该如何思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探究退位减的核心,成为深度学习的力量。

二、把握知识关联,设计根本问题

1~2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积累,又要关注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编写,从中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关联点,设计出教学所需要的根本性问题,引发学生更有深度地学习,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智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显活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重视知识连接关系情境构建,助力学生走进数学知识构建的立体世界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与独特魅力,进而逐步喜爱上数学学习。

(一)重视知识联系,设计问题

以二年级下册中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知识关联的地方来谋划教学细节,酝酿课堂问题,努力从数学知识联结点来设计问题,以触及学习的根本,帮助学生较好地建构起初步的除法学习思维模型。

比如:“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从‘三四十二’乘法口诀回忆与操作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粗放,但是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审视“三四十二”操作的过程,明确其中3个一份、一共4份的道理,或者4个一份、共有3份的思考等。这些具象的存在,对于学生进一步探究除法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除法学习的深入,该认知表征的影响更大。这点在部分小学3~4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对平均分能够感知到本质,但是对于包含分这种分法解析却往往会张冠李戴,甚至错误不断。

(二)利用关联特性,提炼问题

设计数学问题是一项较为理性的话题,是立足教材编写和学情现实的关键所在,因此,提炼出课堂中更有意义的核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故而在“除法的初步认识”后续教学中,教师就需关注表内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该部分认知架构中的中心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把握该部分内容的关键部分,助力他们顺利建构除法认知体系。

基于此,教师就需围绕教学实际状况,设计如下问题:除法中的分法有什么特征?应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它?除法与乘法有着怎样的关联?系列问题会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反刍之中,让他们在进一步观察中学习思考,在思考中更深刻地把准除法的由来,明确平均分的本质意义。同时,他们也在众多学习交互中提炼规律,以实现除法初步认知学习升级,使对应的学习认知得到较好建构。

三、组合类似问题,提炼基本问题

教师应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它们的联结入手,设计出组合类问题,诱导学生去探究,分析问题内在联系,从中逐步提炼出数学核心内容。为此,1~2年级数学教师需从教材编写入手,从学生所掌握的对应知识开始,设计组合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这样的思考与谋划是改善教学质态的基本路径,也是优化学生学习引导的重要举措。这样的设计思考,还能助推学生深度思考发生,让他们在系列问题思考探究中学好数学知识,建立起数学概念。

(一)设计类似问题,引导深入思考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个性学习特点,而且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如通过设计类似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他们探究问题本质,加速新知识学习。

以二年级下册中的“克和千克”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开展系列问题设计,以诱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现这些问题的类似之处,进而尝试提炼其共性,从中获得最深刻的学习感悟,初步形成千克和克的学习感知,为其形成正确的认知表象打下良好基础。比如: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有哪些?上面标注的重量分别是什么?对此,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准备的各种包装袋,比如一袋薯片上标注的是70克,一袋白糖上写着净含量450克,还有一袋大米净含量5千克,等等。

(二)组合类似问题,提炼知识本质

随着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探究,他们对物体有轻有重的感触初步形成。紧接着教师还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感知进行深度探究,为他们顺利地进入克和千克认识学习提供机会,使得他们在生活经验支持下较好地建立起物体重量有轻和重的概念,形成较好的重量感知。

接下来教师还需设计问题:哪些是比较轻的,主要用什么单位表示?什么物体是比较重的,它的单位与前面的相同吗?学生会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初步建立起比较轻的概念和比较重的意识。如此继续下去,学生就能够形成克的感知,体会到用克为单位的物体都是比较轻的,用千克为单位的物体则是比较重的。自此,学生对克和千克的学习感知就会变得丰富起来,成为自身学习认知中较为稳步的一部分。

四、关注学习难点,提炼核心问题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习与思考,个人以为,1~2年级数学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实际,也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从两个实际中找到切入点,设计基础性问题,促使它们之间形成良好的连接纽带,以助力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加速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积累提供必要的感受体验或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难点解读,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探究氛围,提炼出适合的核心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顺利地走向深入。

(一)重视问题分析引导,培养思考能力

抓住问题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或在合作探究中感悟问题,势必能助推其思考意识发展,加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就可提炼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进而实现整个学习的顺利突破。比如,在学生结合课件较好地感知角的存在、初建角的表象之时,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探究对应问题,以把握好角的基本认识,实现学习突破。

比如,随着学生对“还有什么地方也是有角存在的?”“它们的构造有什么特点?”等问题的不断分析,他们就会从思维相互碰撞中感悟到:角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点会有两条直直的线连接着。这样的思考,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角的初步表象,为他们更好地建构角、认识角提供丰富的感知支持。

(二)关注学习难点解读,发展数学思维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既要重视基础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索;又要关注学生学习难点解读,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化解学生学习难点。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智慧,帮助学生沉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利于他们对数学学习和探究产生内在需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与活动中,实现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有关角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就要设计“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有关系吗?”这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形成问题串,提炼出更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深度学习发生的核心问题。如此操作,能让学生较好地应用既有知识、经验与思维去探寻问题,在活动中悟出其中的根本性原理,助推课堂学习朝着高效、智慧的层面迈进。

综上所述,1~2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坚守课标思想,切实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创设新颖、多彩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让他们从中掌握知识内容,悟出数学知识本质,实现数学学习的升级与发展。教师应重视提炼数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一个个问题探究之中,让他们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学习活动,能够用数学思维分析研究活动中的每一个现象,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此情境中学会抽象化思维方式,慢慢地悟出数学规律,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理想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数学知识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