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2023-04-05 03:05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201805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鸭子尾巴古诗

贺 娇(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 201805)

一、 借助插图情境, 训练学生语用能力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完整性、通顺连贯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要做到言之有序,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情境中落实语用知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表达欲望,以此来达到关注过程的语用训练目的。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是小公鸡和小鸭子在草地上和河里发生的事情。这是很好的故事情境,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用完整、规范的句子“谁在哪里干什么”或“在哪里,谁在干什么”进行表达。自读课文,尝试找出课文插图对应的课文内容,充分体验不同的表达,并帮助学生梳理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有整体把握。结合插图导入:快看,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 初读课文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说的是这两幅图片的内容? 最后,结合插图,借助句式,来讲一讲他们在草地上发生的故事。

二、 利用插图和课文的关联性,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

《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两幅插图对于学生厘清文中的“我”是不是同一个人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仔细观图,就能更好厘清本文思路。在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对应哪个自然段? 再通过关注课文内容和插图想想“我”是住在哪里的小朋友? 教师总结:文中的“我”其实是两位小朋友,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位小朋友的着装特点,结合插图重点介绍新疆维吾尔族小朋友的着装特点。解决了这个难点,再鼓励学生说说两位小朋友分别想去哪里看看? 小朋友分别想去什么地方看看。对于连环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懂图意,说清每幅图的意思,想一想图与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说图上有谁? 发生了什么事?

三、 利用插图细节, 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时,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可让学生数数共有几句话,并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而指导分层,让学生对文章层次有一定了解,进而体会到最后一句是对这件事发表的议论。《守株待兔》一课,也提倡学生通过看插图,读注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大意,引导学生看着插图,联系课文指出主人公是谁,说说他的行为可笑在哪里,猜猜他是怎么想的,故事的结果是怎么样,你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尤其对于难理解的文言字词,如“耒”字,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注释和指指插图上的“耒”,以此快速帮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字的含义。

四、 自制补充性插图,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形象直观的插图,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自制的补充性插图,让学生深入文本,自由、畅快地遨游其中,续编出更有趣味性的故事。例如,《荷叶圆圆》一课可以仿照文中句型“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说一说,画一画“______是______的______。”学完《小池》,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画一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情景。又如《小猴子下山》一课,让学生自制插图,展开想象,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看到什么,做什么,结果怎样,画一画,并说一说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老师介绍连环画,以精读书目为例,讲解创作方法和形式。然后从精读书目中任选一本,创作连环画、练习讲故事。学生还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某一章节,发挥想象对书本内容进行扩充或续编,在本子上画几幅画,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连环画,按顺序、生动、完整地讲故事,还可以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演。

五、 利用插图设计教学主线, 开辟学生语文学习新天地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在课件中呈现放大版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这几幅图的内容,以此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每教一个段落,都引导学生从观察每幅插图开始,然后按照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例如,出示本课中第一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幅图上小壁虎的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怎么没有的? 没有尾巴,它的心情怎么样呢? 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然后教师出示2~6幅插图,让学生看看插图,借助老师给的句式,试着说一说:小壁虎爬到( )向( )借尾巴,爬到( )向( )借尾巴,爬到( )向( )借尾巴,可都没有借到。最后,小壁虎发现( )。每教一个段落就出示相应插图,教师也能借助插图细节,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例如,为让学生更好理解“房檐”的意思,可以让学生指指插图中“房檐”指的是哪里,这样的形式活泼,也能有效落实教学重难点,训练扎实到位。

六、 设计“图资源”小游戏, 助力学生感悟诗意

中低年级小学生解读古诗、体会诗境有一定难度,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理解比较直观,很喜欢动画内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具有形象性,应该尽量从插图、动画入手,感知诗意。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例如,在学习古诗《池上》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词大意,并尝试把插图内容和古诗每一句对应起来连线。另外,在理解“浮萍一道开”这句难懂的诗词时,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古诗的动画版材料,让学生在直观的动画中学古诗,再让学生指指插图中“浮萍”指的是什么? “踪迹”指的是什么? 有了直观的画面和意境,学生一目了然。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说出诗意。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从学生本位出发,注意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灵动性、趣味性,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学到本领,教学生会学、乐学、勤思。而课本插图作为教材的“第二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显性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合理开发使用,使之能有效增加教学有效性,使学生更巧妙地理解文本中的重难点。

猜你喜欢
小鸭子尾巴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小鸭子得救了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