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探析

2023-04-05 03:05傅彩虹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3622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艇教材情境

傅彩虹(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 36220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意在实现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基于此,以主题为核心,基于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化课程成为一线教师研究教学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情境化课程出现一些问题,如情境任务的设置流于形式、学生对知识理解处于低阶思维阶段等。项目式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围绕驱动型问题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单元统整角度出发,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本文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具体阐述。

一、 多元解读教材, 明晰学习路径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单元统整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解读隐藏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背后的大概念内涵和教学路径是实现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基础和起点。通过“由外到内”的多元教材解读,明确学生学习起点和提升点,进行单元统整,即依托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任务,以项目驱动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不断提升思维水平。

1.纵观教材明特色

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移步换景,感受风光”,共编排了三篇写景文章,分别是《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选取不同国家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来介绍,带领学生领略不同国家文化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兴趣。学生在教材首次接触“异域风情”的文章。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静描写。本单元基于此,将语文要素提升到体会景物动静之美,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编写特色。根据本单元要素,教材设计了课后题和泡泡等不同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动静描写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收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收集资料”这一习作要求从三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初步学习了整合信息,“介绍一个地方”这一习作要求在四年级上册就要求推荐一个好地方,并写出推荐理由。由此看来,教材关于习作要求的编排呈现了递进式的特点。

2.横观内部抓重点

教材解读除了纵观明晰教材编写特色,还需从横向上抓住单元内部特点,以明确单元教学重点。《威尼斯小艇》通过将人的活动与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表现了小艇的魅力;《牧场之国》以“静”写静以及以“动”衬静两种方式展现荷兰牧场风光:作者通过对静态环境和静态景物的直接描写,创造出寂静的意境,同时通过写人与动物的动景,衬托出牧场宁静的美好画面;《金字塔夕照》对金色夕阳下的金字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集中强调一种颜色来呈现静态之美,让学生在一片金光中体会动静描写的效果。《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作为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首次出现,并与散文《金字塔夕照》共同组成了《金字塔》这一篇略读课文。从习作角度来看,非连续性文本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介绍”的示范案例。本单元这种点状发散式的排布,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为学生更好体会本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好的载体。除了三篇选文,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要求学生介绍一处景点,说出其特点,旨在让学生表达条理清晰。

二、 借助项目驱动, 层层深入实施

单元整合教学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的条件下有序有效开展。单元整合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重点关注任务群这个关键点,让学习任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此保证项目驱动实施。因此,教师要加强单元内部整合进行单元整合项目化驱动,在促进单元整体教学更加富有张力的同时,促进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落地。

单元整合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语言实践性任务。因此,教师应整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设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统整任务。笔者基于教材分析,设计了“世界文化大家品”的单元整体驱动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打卡异域风情”“我是小小讲解员”“抒写中国文化遗产”三个子任务。子任务的设计打乱了教材编排,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单元重构,并重新确定统整的单元教学目标。项目统整下的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学习全过程。在主题驱动项目串联下,单元内孤立的三篇选文得以连接起来,进而达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层级螺旋式递进的目的,单元学习得到整合。

任务一:打卡异域风情

本任务意在引导学生在感受世界多元文化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在体会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表达效果的同时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活动一:借资料 导图赏风情

本单元三篇文章介绍了三个不同地域风情文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更直观地掌握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方式,梳理一处景观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构思。如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课文主要围绕“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驭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三方面来写的,可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习题辅助,完成段落内容整合。学生先根据导图中“小艇的特点”下的分支“静时如新月”,填写出对应的“动时似水蛇”;再根据“白天喧闹”,填出“夜晚寂静”;通过“白天喧闹和夜晚寂静”的特点,总结出“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再学习《牧场之国》和《金字塔夕照》时,可以迁移《威尼斯小艇》的学习方法,通过思维导图形式自主梳理相关内容。

活动二:品动静 景点微创作

本单元三篇文章在动静写法上各有特色,笔者设计了“动静写法对比单”作为学习支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并完成表格,以《威尼斯小艇》为例,“青年妇女在……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远处传来……的声音”体现了动态描写;“渐渐沉寂”“沉沉地入睡了”体现了静态描写,写出了“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的威尼斯风貌。全文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而《牧场之国》主要是以动衬静,《金字塔夕照》主要是静态描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建构了语言图式,并巩固了语言图式。随后,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尝试迁移运用,运用学习到的动静之法进行微创作,以“班级朋友圈”的形式在班级学习栏中展示,让本班学生进行点赞与评论。这种有创意的打卡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任务二:我是小小讲解员

本任务主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分组整理,呈现提纲,旨在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思维能力,第二步是分工合作,情境表达,学生在讲述世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让学生自主选择身边景点,并收集相关资料。将全班按照景点类型分组,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小组内再次根据能力特点进行分工,如根据提纲制作展板、运用动静之法书写景点背后的故事、小组代表进行讲解等。教师创设“校园讲解大赛”主题情境,小组代表上台讲解。

任务三:抒写中国文化遗产

通过非连续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学习语言表达,并在习作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非连续性文本采用多样化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介绍景观特点,而且语言上也具有直观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自主收集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资料,确定写作对象,思考怎样才能将这一处的特点写出来。教师要特别提醒注意将本单元学习的动静描写方法融入其中。整个习作过程,学生通过动静写法的迁移实践,将习得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同时,在丰富资料的加持下,学生能深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 三位一体评价, 达成深度学习

学习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杠杆,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有效的项目化学习评价不仅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还体现在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过程。它关注的不单单是项目的成果,更强调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三位一体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在上述三个活动中都设置了不同的学习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在任务一“打卡异域风情”中,学生评价采用思维导图和景点微创作的方式呈现,同时利用“班级朋友圈”的方式让班内同学进行点赞和评价;在任务二“我是小小讲解员”中,展板制作、故事抒写以及讲解员推荐都是在组内同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推选,全班进行的讲解大赛由师生共同制作评分标准以及语言指导;在任务三“抒写中国文化遗产”中,学生抒写后师生共同商定评分标准,着重动静方法以及文化自信落实,同桌之间对照评分标准,在批改中相互取长补短。整个项目驱动过程,都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在一个一个任务中逐步实现。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单元统整教学的项目化学习,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样态改革的积极尝试。教师可以从单元核心概念出发解读教材,明晰教学路径,随后聚焦核心问题,将问题转化为驱动任务,层层深入实施,最后实行三位一体评价,达成深度学习。学生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实现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小艇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池上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