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心农场的二十四节气德育元素探寻

2023-04-05 03:05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小学225331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节气美育德育

朱 婷(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小学 225331)

突破传统的美育和德育课堂,依托二十四节气中的德育文化素材开展美育德育融合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取多元化的教育与启发,促进其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传承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发挥学校自创开心农场的优势,依托节气文化,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和美术创作,在此过程中渗透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教育,并探寻基于开心农场的二十四节气德育元素,开发美育德育融合课程,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 融合节气文化视角下美育德育融合性课程的特点

1.自然美认知的共同性

自然美是美育课程和德育课程重要的教育教学元素之一,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因此,二者具有自然美认知的共同性特点。美育德育融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创作作品,同时要求学校及教师应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校园的开心农场优势,在自然环境下的美育课程中强化学生对自然美的认知,并在回归自然的认知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个体、掌握生活技能、强化生存意识,从而实现依托自然美的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由此可见,基于开心农场的小学美育、德育融合教育中,提倡教育需联系生活、回归自然、接近社会,此教学理念与二十四节气所体现出的自然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视觉美认知的一致性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同节气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象。立春节气后,万物复苏,草木开始发芽;立冬节气后,天寒地冻,白雪逐渐覆盖大地。不同节气的特征以及包含的季节变化、节气风俗、历史典故、节气饮食文化等元素均有不同。节气内容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美育融合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将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特征作为教学突破点,鼓励学生开展创作活动,将对不同节气特征的理解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呈现,生动具体地表现不同节气所代表的自然特征形象。不同节气自然景观在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与美术特有的视觉艺术特征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为融合节气文化开展小学美育、德育融合课程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 依托节气文化开发美育德育融合课程的价值

1.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通过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与美育教学中美术因素的契合点进行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依托节气文化实现自我思想的表达,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气文化中传递出的关于美的理念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美术教育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均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生在参与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依托二十四节气渗透呈现的多元文化,获取多元化的教育感知;有助于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获得教育与启发;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提升学生的内在感受,最终实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目标。

三、 依托节气文化开发美育德育融合课程的具体实践路径

1.发挥校园环境优势,开展多元化的“以美育德”创作活动

美育课堂是培养学生美育及德育的主阵地,良好的教育环境及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自办的开心农场优势,实现美育德育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例如,教师以“我心中的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组织开展以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依据不同节气的教学主题创建多样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有的教学情境下进行文化熏陶。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开心农场寻找绿色的树叶与嫩芽、报春的小鸟与微风等有关春天的元素,引导学生用眼用心感受春天的色彩,提升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次,向学生介绍春季包含的节气,以春分节气为例,讲述此节气的由来以及春分时节有吃春菜、放风筝等习俗。最后,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索其中的德育文化内涵,而后进行美术创作,以作品展现所观、所想、所感。

通过发挥校园环境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场景,为学生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观察、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培养其艺术观察能力。学生在美育创作的过程中将自我感知融入传统节气文化中,能够促成美术教育与生活的协同,丰富学生接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美育德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2.渗透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促进“以美育德”课堂教学延伸

二十四节气的特征、习俗、典故传说以及美食等元素均是美育的呈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学校在依托节气文化开发美育课程时,应积极渗透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利用学校创建的开心农场,促进“以美育德”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美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清明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在美育课程中,教师依托清明节踏青折柳的习俗组织学生开展剪贴画创作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述清明节有扫墓行孝义的节日主题,此习俗是慎终追远、缅怀祖先的表现,是人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方式,待学生对清明节气的内涵有一定了解后,组织学生剪贴节气贴画,引导学生尊重生命,铭记传统,敬畏历史。又如,立秋节气时,民间流传着贴秋膘的传统习俗,教师可以依托此文化习俗,组织学生在开心农场寻找秋天的元素,借用创作材料,组织“舌尖上的立秋”等节气食物的立体美工创作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授立秋节气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古人在立秋时节讲究吃美食进行贴秋膘,以祈求身体健康;其次,让学生在感受传统节气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感悟节气传统文化内涵。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美育课程时,学校及教师必须深入分析融合节气文化视角下的德育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园开心农场的环境优势,坚持以拓宽学生的审美境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出发点,开展“以美育德”创作活动,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促进教学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以美术教育推动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由此可知,依托二十四节气文化中的美育、德育元素进行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生美术素养及德育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节气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