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路径

2023-04-05 03:05王兰芳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之韵小学266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

王兰芳(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之韵小学 266400)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从以往教学来看,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文化课教学上,未能对科学这门课程予以充分重视。即便是上了科学课,也常常是理论灌输,或是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显然,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将科学课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意义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既要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后续科学探究、成长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学生能够在探究中获取丰富的新知。在具体授课时,要想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知识的探究。为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要使学生在成长中切实体会学习的乐趣,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还能够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更上一层楼”。其次,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且拥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自主学习中,探究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后,就会运用更加科学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另外,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并思考尚有疑惑的问题。当学生进入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时,实际上就是在探究,而学生是否可以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与其探究能力的强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最后,帮助学生内化科学常识。小学开设科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为科学素养的发展筑牢根基。小学是学生学习、了解科学知识的初始阶段,在此期间,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且可以在生活实际中灵活运用,更好地解释生活现象、解答生活问题。学生在小学阶段牢固记忆科学常识,能够为科学学习的深入提供良好帮助,并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可以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培养科学学习兴趣,更加自愿地参与到科学学习和探究中。

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优势,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就必须严格坚持两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首先,主体性原则。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师授而学生受”的模式已经难以迎合新时期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以学生为主体渐渐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现如今,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凸显,而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公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考虑到部分学校条件有限,此时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实践中习得丰富知识和技能。其次,科学性原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正确表述科学定义、规律,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促使其积极深入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将科学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助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路径

1.巧妙设计问题,唤醒探究激情

对于教学,托尔斯泰有这样的见解,即“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变成知识的容器。简单来说,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会主动思考、探索,尽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要构建出高质、高效课堂,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有意识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时,无须教师督促,他们就会自主投入其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因此,教师要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为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自行车的科学”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选择利用提问教学法实施教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及时予以夸赞,学生会享受其中的乐趣,无形之中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为接下来学习“自行车车轮转动是因为链条将动力从踏板传到了后轮上”相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精神

可以说,科学研究的起点在于科学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亲身实践。其中,观察如同科学起源的“窗户”,是科学家发现、研究问题的关键渠道,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小学科学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掌握良好的探究方法,便于后续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声音的秘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明确包括五个方面,即“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背后的原理,从声音的产生、变化以及传播等把握其基本要素,并明确减少及防治噪声的措施。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拿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原理。具体而言,教师拿出学生熟悉的纸杯(两个)和绳子(一根),利用纸杯和绳子制作简易的传声筒。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借助简易传声筒互动,并以此入手,演示相关实验,检查简易传声筒的有效传播距离,看看随着距离的增加,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迅速得出答案。当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时,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体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价值和魅力。树立良好的观察意识和习惯,自觉观察生活现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为其探究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开展合作学习,挖掘探究潜能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大解放”,批评“满堂灌”的课堂,这对国内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的变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何理解这一理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试着解放学生的头脑,令学生主动思考、联想;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令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开放学生的视野,令学生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赋予学生“说话”的权利,令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令学生学习喜欢的事物,做感兴趣的事情;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和大自然。其实,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这点同样重要。为了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将以往的“满堂灌”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学“让更多灯泡亮起来”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路人作用,引领学生探究电路意义,就实验现象推测电流的流向等。为了更加顺利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事先准备相关工具、器材,包括小灯泡、导线、1.5伏干电池等。在正式教学时,教师不要按照以往的方式引入知识,而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并赋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主题为“让更多灯泡亮起来”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此期间,各个小组需要以合作的形式制定实验的方案,并且巧妙运用已有材料,根据简单的电路图完成点亮灯泡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动手、思考以及探究,这样不仅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还使自身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极为有益。

4.设计科学实践,发展探究能力

小塞涅卡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费尔巴哈也提到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以上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实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教材、课堂上,否则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不利。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拓宽科学探究的范围,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先让学生整理材料物理性质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按照学习过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材料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检验不同类别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思考科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方式、方法,这不仅可以转变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 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内化科学常识,值得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理念,深刻认识到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实践,努力完成高质量科学课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从巧妙设计问题,唤醒探究激情;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精神;开展合作学习,挖掘探究潜能;设计科学实践,发展探究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