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助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2023-04-05 03:05孙国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225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摩擦力陶行知现象

孙国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 225500)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知识、教育实践与积累经验,提出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推进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由于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少学生难以适应,物理教师可以借助陶行知教育理论,逐步优化物理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助力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

一、 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助推学生高效学习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针对教育长期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也是新课改过程中大力倡导的教育理论。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化现象普遍存在,在现有的物理课本中也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物理知识、物理规律与生活化现象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助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

例如,以初中物理“声音是什么”教学为例,在教师备课阶段,可以采取图片和音频录制相结合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小河流水、口琴、刮风、青蛙叫、汽车喇叭、敲鼓、音乐、对话等场景制作成短视频,由此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同学们! 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大家思考一下声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2:请各小组进行交流,推荐代表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想办法制造出声音,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多、方法巧妙!

经过交流讨论之后,不少学生说出“一个笔帽、一把直尺、一杯水、一张白纸”等物品发出声音的方法,最后物理教师要求学生用手摸着喉咙大声喊同桌的名字,说出手指的感觉,学生渐渐明白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

二、 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鼓励学生创造学习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倡导教育教学可以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嘴、时、空”,让学生保持足够的“自由”。采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这种教育思想比较适合处于思维活跃阶段的初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基于创造教育思想进行教学设计,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能力与优势,让学生在物理实践探索中获得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以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为例。首先,借助提问引入课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光路可逆是何意? 其次,让学生参与物理小实验的演示:将一根筷子插入盛有水的透明玻璃碗中,请学生观察并说出发现的现象如何? 针对学生看到的“筷子在水面处折了”现象进行设疑,筷子本身没有发生弯折,让学生明白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需要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光的折射。最后,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演示过程,固定于铁架台上的激光笔指向水槽,在水槽内加入开水,让光线经过水上面的“白气”射向水面,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实验现象,再鼓励学生自己参与实验,改变光线入射的角度,再次观察实验现象。在师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光线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的规律。

三、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实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体现在“做”,师生两者之间存着“做”便是“教”,“做”便是“学”的辩证关系。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初中物理课堂中应该凸显学生“做”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物理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在“做”中探究物理的本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做合一”。

例如,以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为例。首先,创设演示实验,在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不断地注入冷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享给其他同学;其次,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发现橡皮膜发生凸起的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出现此实验现象的原因;最后,物理教师针对实验现象介绍压强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各小组讨论制定出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动手设计、操作实验中发现液体压强具有“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深度一样时,液体密度越大内部压强越大”的特点。

四、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重要思想,倡导社会承担学校的职能,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实现开放式办学,充分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在陶行知教育理论引领下,初中物理教师可以拓展物理教学范围,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路径,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例如,以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教学进行自学摩擦力定义、影响因素、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方向等知识。其次,构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针对日常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要求进行实际参与,分析摩擦力的作用。譬如,饮料瓶盖的竖纹、大型卡车轮胎花纹槽较深、家用小汽车轮胎陷入淤泥中借助于草垫开出、拉紧传动轮的皮带等现象都是增大摩擦力,机械手表定期加入机芯润滑油、机器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磁悬浮列车等现象是减小摩擦力。最后,物理教师灵活运用生活实践案例,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让学生认识物理源于生活的本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结语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教学理论直接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一线物理教师应该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有效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引物理教学实践,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给予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出“学中做、做中学”,从社会的多元化视角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拓展物理知识、厘清物理规律、掌握物理学习技能、提升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质量与品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摩擦力陶行知现象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神奇的摩擦力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