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3-04-05 03:05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215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法治

姚 静(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215100)

202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将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从实践中掌握生活技巧、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其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劳动教育属于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立足于学情,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坚持“对症下药”,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互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教学工作中需要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1.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有劳动的过程才能采摘到丰硕的成果,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历程还是国家的长远发展,此道理同样适用。正是因为各个行业的劳动者扎根于岗位默默付出,国家才拥有目前良好的发展局势,因此,劳动教育对国家、个人而言具有非凡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国家不断输出优质的人才,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2.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以及积极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对其终身发展有所裨益。经过科学的培养与熏陶,学生的精神面貌将发生质变,劳动教育走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升育人质量。

3.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接受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的价值也不容小觑。在劳动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知真理、参与实践消除错误的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使其成为大写的“人”。

二、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从小备受宠爱,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成熟的特点,鲜少有机会接受劳动教育的他们对体力劳动有强烈的不适应感,部分学生甚至鄙夷劳动者。受各种因素的阻碍,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时给教师带来不少困扰。

1.参与热情低,成果收获少

劳动教育自然不能停留于课堂中,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在积极参与中收获知识与快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低,日常琐事由家长全权代劳,学生本人自然难有收获。

2.习惯培养难,家长配合差

好习惯才能成就好未来,而新时代的学生恰巧缺少的是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学生成长状况必然与其家长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部分家长深感自己的孩子“不容易”,因此对于放学、放假在家的学生,从来不曾对其分配劳动任务,对于学校教师的要求只有口头配合,并未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劳动体验效果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充分发挥教学的引领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其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光荣。教师需要研究二者的融合方式,为其呈现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道德与法治课。

1.营造问题情境,巧妙嵌入劳动教育

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来看,各个板块均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看到劳动的意义,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智慧启迪,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营造问题情境,嵌入劳动教育知识,并提供思考、自由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感受劳动的巨大价值。

为让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让课程显得更为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在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讲述拟定的故事,在故事的末尾营造问题情境,将难度适中的问题抛给学生:是什么促进了中华民族科技与文明向前发展? 学生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经过综合分析大家得到相似的结论:是勤劳与智慧的劳动人民推动了民族的车轮向前迈进。讨论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交流学习,教师也很自然地嵌入劳动教育,课程很生动也具有探究性,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有效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实效的,依据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认真思考,找到劳动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可有效提升其认知水平,真正感受到劳动的巨大作用,对其思想动态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应有针对性且要难度适中、能激发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

2.引导抒发感悟,相机培养劳动观念

鼓励学生抒发感悟、表达情感,便于教师找到教学突破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理应享有发言权。教师巧设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时,也要适时引导他们抒发感情、表达个人对劳动教育的想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相机进行劳动观念培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促使其自觉参与到劳动实践之中,品尝到亲自劳作、收获成果的滋味,帮助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为触动到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对劳动有感而发,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抒发感悟的机会。教学“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时,教师介绍与守法、违法有关的小故事,再相机组织学生根据故事的结局说一说内心的想法。在表达与思想交流中,学生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成为守法、有文化之人,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优秀劳动品质的前提条件是价值观念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及时抒发感悟,掌握其思想动态之后便可有效培植其正确的劳动观念。

3.组织辩论比赛,学会尊重劳动人民

轻视环卫工人、街边小贩等普通劳动者,此类问题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生的心里。受家长教育观念和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学生看轻普通劳动者甚至贬低其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相关内容为主题,积极组织班级辩论比赛,在满足全班学生好动需求的同时,又能在唇枪舌剑的争论中真切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学会真心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让学生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教学“尊重他人”的时候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积极组织班级辩论比赛,比赛主要围绕“是否要尊重环卫人员、菜市场商贩等普通劳动者”展开,辩论比赛分为正、反两个派别,未能参赛者则作为观众观赛。进入各自的阵营后,双方便开始唇枪舌剑的争论,观众会针对双方的言论发表意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被人尊重的重要性。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其实也在为他人服务,这样的劳动者是高尚的、光荣的,因此需要礼貌对待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劳动教育需要巧妙嵌入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比赛,这种授课方式较为新颖、有趣。改变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也能从他人恳切的言辞之中,充分感受到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不容易的。职业不应该划分高低贵贱,需要对所有的劳动者持以虔诚的态度,并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

4.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劳动实践

新时代的青少年多生活于条件优越的家庭,且部分家长忽略劳动教育,学生缺少完成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实践机会。课堂教育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可以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主体意识,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培养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注重给予学生“做”的机会。

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教学完“服务社会”之后教师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在提前告知家长相关事宜的情况下,组织本班级的学生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为社区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士提供帮助,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麻烦。社会实践让学生乐在其中,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劳动机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在第一次的志愿服务工作获取较好的反馈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此项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熏陶,学生的精神面貌与道德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真正做到促使学生发生质变,而家长们也更加认可学校的教育。

循规蹈矩的课堂教育模式让教师养成说理教育的习惯,学生因缺少实际操作经验,难以将教师传授的大道理进行消化、吸收。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主动改变教学方式,将“做”的机会给到学生,让其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掌握更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升华情感、学会尊重热爱劳动人民,懂得辛勤的付出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敢于创造的美好品质。

四、 结语

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可贵,并积极引导其参与到实践行动中,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所裨益。这就需要立足于学情,认真分析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育更多的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